2023年11月1日星期三

颜宝刚:「人在干 天在看」——李克强离世引发中国微妙时刻


上星期五(27日)传来刚卸任总理的李克强死讯,错愕之馀也令人怀念这位中国前总理。

与前任朱熔基的「铁面无私」以及温家宝的贴地「人民总理」形像不同,经济学博士出身的李克强,形像上更似一位「技术官僚」,即是在体制内讲求制度管理,但李克强本人在关注民生的取态,又与他的上司、国家主席习近平有一百八十度的回异,这就令这位前总理在去世时,普遍更获得全国人民怀念,甚至引发外界揣测,在中国经济疲弱之际以及多名政府高层被撤职,会否触发政治不稳的「微妙时刻」?

过去的十多年,由于很多财经新闻都是有关内地的经济改革及政策变化,因此我特别关心李克强的言论,而且对沉闷的财经新闻来说,这位经常笑容满面的领导人经常有「金句」,例如「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有权不可任性」、「地摊经济是人间的烟火」,以至离任时说的「人在干、天在看」,都是电视台拣选Soundbite 的最佳选择。

在内地社交媒体上充斥著悲痛和震惊,一些政府网站变成黑白的,以示官方哀悼。 人们在社群媒体上回顾他承诺中国将继续向世界开放的影片。他们分享他站在泥泞中探望洪水灾民的照片。他们甚至提到他担任总理第一年时的经济增长目标:7.5%。

在许多中国人当中,李克强的去世激起了对他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的怀念:那是一个经济前景更好、对私营企业更开明的时代。这样的反差对比非常强烈,表明了国内对习近平领导的不满。

但很快这些悼念的文章已经被禁,据自由亚洲电台报道,发现在微博分别以「#李克强」、「 #李克强同志」、「 #李克强逝世」和「#悼念李克强」等字眼,就显示为「主题内容未予显示」。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办公室等多所大学收到聚集悼念禁令,严禁展开任何网上实体群体性缅怀活动。

与公众的悲痛相反,中国官方媒体淡化了李克强的死讯。官媒只把不到百字的公告放在了第三或第四条新闻的位置,排在习近平会见外宾及习近平推出新书之后。

在经济上,李克强重视企业和市场角色,强调要让市场主体更好发挥职能,就任总理初期提出「简政放权」——精简政府机构,把经营管理权下放企业,是典型的「国退民进」。对于其经济政策,外资行巴克莱曾提出新词为「克强经济学」(Likonomics),指出李的三大经济政策分别为「不大水漫灌」,即是政府不推刺激经济的政策,而是逐步缩减国家主导的投资行为;去杠杆化,大幅削债;并推行结构改革,以短痛换取可持续发展。

他也经常为基层发声,2020年为了挽救疫情下的经济,李克强赞扬「地摊经济是人间的烟火」,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李克强在当年的两会闭幕记者会上说:「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是1000元,1000元在一个中等城市,可能租房都困难。」这个表态是震惊了当时中外社会,因为习近平刚在前不久,才公布中国已经步入小康社会,李克强的说法明显是向习「掴脸」,亦反映他个人更偏向协助弱势的低收入群众。

外媒高度评价 恐全国悼念引发内地政治不稳

值得留意,与内地及本港媒体的报道取向非常不同,外国主流媒体对李克强突然离世,标题有明显差异,「务实主义者」、「温和派」、「被习近平边缘化」,都是形像化地形容了李克强过去十年的总理工作。

这位经济学家总理支持更开放的市场经济,倡导供给面改革,但这种改革从未得到充分实施。最终,李克强不得不屈从于习近平对更多国家控制的偏好,而随著习近平将自己的亲信安插到权力职位上,他以前的权力基础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和自由主义精英私下对这位、象征中国自由主义经济改革的代表逝去表示震惊和沮丧,有人说这标志著一个时代的结束,未来经济政策只会由政治作主导,「国进民退」将成为常态,而且相信同类型的改革派领导人,不可能再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出现。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权力最小的总理,李克强的影响力不如他的前任朱熔基和温家宝,原因大家都清楚,正正是被边缘化了,在习近平的领导下面临诸多著制肘,他还能做甚么事情?有分析家将李克强描写为「当中国急剧偏离改革开放时却无能为力的总理」,是相当准确的形容词。

值得留意是,去年年中有关习近平与李克强不和的消息甚嚣尘上,特别是5月时李克强罕见召集十万干部举行电话工作会议,反映的是他当时已经不再避嫌,真正走由幕后转到台前,变成指挥全国救经济的总指挥,当时甚至传出李克强的地位会更上一层。

李克强这次爆出的死讯,确实让人觉得非常突然,主因是他是一个中国政府历史上少有在当年卸任,当年就去世的一位领导人。再加上之前国防部长李尚福、外交部长秦刚被免去国务院职务,一系列的政府高层的人事变动,都让人联想到会否引发政府高层内部不稳,甚至影响习近平的领导地位?

彭博的评论提出,习近平在如何处理对李克强的哀悼时,将面临「微妙的政治时刻」,原因是令人联想起1980年代末逝世的前总理胡耀邦,形容中共正处于「严阵以待」,特别是避免民众对现状不满的发泄藉口。

值得留意是去年底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去世,当时正值「白纸运动」高潮,之后习近平的处理手法是突然将防疫政策作出一百八十度转变,由全面封城变为全国与病毒共存,代价是数十万甚至过百万人的性命。

李克强务实的经济政策为人所赞颂,但未有及早治理房地产债务问题,或是任内最大遗憾。尽管面对内地房地产火热,李克强主理的国务院很早就推出限购限价等政策,但泛滥的资金仍火速流入房地产市场,及至2021年,内地官方才对房地产借贷开出「三道红线」的限制,可惜为时已晚。

近日华尔街日报报道,习近平正在寻找对中国房地产困局追责的「代罪羔羊」,之后我在社交媒体看到有香港的财经评论员,将内房债务问题居然推到李克强以「货币化」手段进行内地棚户改造(其实就是类似香港市建局用现金收购旧楼而非原区安置),并因此引发房地产泡沫,这实在认为是匪夷所思,亦不禁想起有人用已过世的领导人作为「代罪羔羊」,原来的确还是有一点剩馀价值

文章来源:RFA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