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营广播机构“香港电台”讽刺时弊的电视节目《头条新闻》,被香港通讯事务管理局裁定节目内容侮辱警方,煽动公众对警方的仇恨,向香港电台发出警告。香港电台就事件致歉,不排除节目在本季结束后停播,事件引发外界对香港新闻与言论自由进一步被削弱的担忧。
香港电台《头条新闻》在1989年启播,见证香港主权移交的历史,节目以嬉笑怒骂的方式讽刺时弊,充满市井味道,被不少政界中人视为掌握民情的节目。除了在电视台播放,在YouTube上,每集均有数以十万计的观众收看。节目一旦停播,不单失去一个有关香港的“集体回忆”,也是粤语讽刺时弊电视节目的终结。
“《头条新闻》是风向塔指标,1989年,它的诞生反映了那个年代自由的土壤,节目超越立场,既不亲中、也不亲英,站在香港人的角度去看中英双方的视野,彭定康(末代港督)和鲁平(前港澳办主任)通通都(被)批评和讽刺,”《头条新闻》主持人曾志豪接受BBC中文访问时感慨地说。
他表示, “1997年以后,则是考验当中国管治香港后这片土地有没有变质,港英政府容许得到的东西,‘港人治港’的香港又容不容纳到,这个问题由97年问到现在,大家都很担心,节目倒了,就是香港土地变质了,现在节目是半死的状态,大家都很伤感,我们遇到陌生的市民会哭,他们不是不舍得这个节目,而是这个节目所承载的香港……我们知道这代表香港已经变了,港英时期香港拥有的言论自由已经消失了。”
《头条新闻》的一集争议节目
香港电台《头条新闻》在今年2月14日播出的一集节目收到超过3千多宗投诉。香港通讯管理局调查后裁决,质疑节目中的资料准确性,有污蔑和侮辱警方,以及未有包括多方面意见,决定向香港电台发出警告。
该集节目中,最具争议的部分是一个名为“惊方讯息”的环节,主持人装扮成警察,以废物胶袋裹着颈项和双手,开场时从大型垃圾桶冒出。香港通讯管理局认为,这是“对警方作恶意的描绘,以侮辱警队及传达偏见,暗示警务人员均被视为废物,遭人厌恶唾弃,也暗示只有毫无价值的人方会加入警队,有讥笑所有服务于警队或有志加入警队的人之嫌。这种描绘与警方任何具体行为或工作,或公众对警队行使职权的关注完全无关,而是旨在污蔑整个警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以及对整个群体作无理攻击。”
另外,香港通讯管理局认为,节目“需反映一些不同观点,以免节目内意见偏颇或完全偏向一方”,虽然节目有报道警方及不同政党的立法会议员的意见,但这些片段加上了音乐,“似为揶揄该持不同意见 的人士并藉此强化主持一方观点,则不免令人怀疑是否已真正履行须让多方面意见得以表达的责任”。
曾志豪对BBC中文表示,不认同通讯局的裁决,“我很难接受‘批评、讽刺或监察’等同‘煽动仇恨’,这是他们主观的臆测,例如垃圾桶,局方解读就只有一种,就是令人认为只有无价值的人才当差……我最反感的是,太轻易把传媒的批评变成仇恨,明明是公共监察,它就变成私人恩怨,难道记者揭发权贵‘僭建’,难道你说仇富?难道你又想煽动社会矛盾对立?我们只是指出一个群体、政治势力做错。”
《头条新闻》在港英年代其中最常讽刺的两个人,是末代港督彭定康以及时任港澳办主任鲁平,其中一集,鲁平化身大妈,用乒乓球拍打彭定康的屁股,表达了两人在香港前途问题的对抗关系。彭定康和鲁平均没有批评《头条新闻》,并在2012年接受《头条新闻》专访,彭定康重看当年的片段还笑着回应称赞《头条新闻》做得不错,强调讽刺幽默在言论自由中不可或缺。
曾志豪说,如果当年用现在的逻辑,彭定康等人也可以指责《头条新闻》是煽动仇恨。
他又提到,2004年,香港一个电台主持,在节目中提到“好仔不当差(好儿子不喜警察)”,遭香港通讯管理局劝喻,当时的警队协会高层形容是“小题大造”,“所谓对警察的讽刺揶揄,完全是看你部门有几大的胸襟,2004年可以一笑置之,现在批评视为极大侮辱,我觉得是社会出现问题。”
曾志豪承认,节目大部分时间是批评警察,却甚少批评民主派或示威者。
“我们是公共传媒,传媒应该监察公权力,而不是面向无权无势的小市民。我们也考虑过是否太想谈到警察,但因为警察太多新闻,以前为何没有这样做?因为那时候警察是正正常常,并非社会焦点,就算2014年‘雨伞运动’,当时也有对警察有批评,但未严重到要专门有一个给予警员的环节,当时的监察警方的机制仍然可以运作,但现在失去了这种机制,传媒第四权才要每周把警察的丑事、坏事拿来批评。”
另外,作为一个讽刺时弊的节目,曾志豪认为,很难给予各方公平的回应时间,“如果节目是讽刺政治的漫画,你怎可能画一部分给你回应?这是一个讽刺性的节目,这是批评的一类,它不是新闻报导那种陈述事实,提供各方观点,也不是博士论文,它是明快、短小,一两句的幽默,触动到社会情绪气氛。”
这次被针对的《头条新闻》过往曾被激进民主派批评是“维稳节目”,曾志豪说,“这种节目最大意义是出一口气,当社会有怨气,明明气到想上街,因为看完这节目,笑了一笑,又没事了,政府看不出这是用来出气的工具,它不会令你更憎恨政府,现在你把出气口关掉,可能它听不到喷气的声音,自以为安静了,但其实那是快要爆发了。”
香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邱腾华认为,任何广播机构都不该散播仇恨情绪,并指节目须有事实根据和基于正确的资料,否则辜负观众期待。香港建制派立法会议员葛佩帆认为,节目可以批评政府,讽刺时弊,但不等于可以恶意诬蔑警队及分化社会,期望港台做到提供正确资讯,成为政府与市民沟通的平台,而非越走越偏激及偏颇。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李立峯表示,讽刺节目就是基于事实做夸张表达,以达针砭时弊和娱乐效果,要求节目平白陈述事实并不合理。他认为,每一次警告都会打击节目制作,令媒体的表达形式减少,影响言论自由及发挥空间。香港记者协会则发声明,指关注节目遭政治压力而面临停播,忧虑香港的言论自由空间日益缩小,最终甚至产生寒蝉效应。
粤语讽刺时弊电视节目愈来愈少
曾志豪是大学新闻系出身,之后加入香港电台从事幕后工作,其喜欢恶搞、趣剧的特质被看中,2005年加入《头条新闻》。他对BBC中文表示,小时候曾受到中国大陆相声节目的启发。
“本来大陆的社会也曾经拥有这类节目,80、90年代,相声小品有空间批评官僚作风,马季、姜昆、侯宝林等,可以把旧社会,甚至文革怪现象都放进去,但后来愈来愈严格,相声小品市场急速没落,一面倒变成歌功颂德,艺术创作、娱乐事业一池死水。”
《头条新闻》不单是一个香港的节目,也是广东一带粤语区唯一能够批评政府的讽刺时弊的电视节目。有一段时间,曾志豪和另一主持人吴志森,甚至可以在中国社交媒体微博打滚。
“曾几何时,我们在微博与很多广州网民交流,他们会截屏给我们看,说这周又看了我们了,那真的是最甜蜜的颠峰时期,他们会翻墙看,也会懂得笑,接受我们的风格,但习近平上台后,就不一样了,现在我们贴什么都只会被人骂,很多战狼和小粉红,这是很大的变化。”
中国大陆的言论空间在收窄,香港也是。曾志豪形容,他好像看着香港电台倒退,走向变成“中央电视台”,现在香港的“公共广播”中,“共”那个字比较大。
“内地几十年来,传媒喉舌论、文艺要为政治服务,这种思想根深蒂固,但香港经历过殖民时期,明白传媒的角色在做什么,怎么可能要倒退扮喉舌的年代。”
香港电台近期争议
世界各地的公营广播机构运作不尽相同。英国广播公司、日本放送协会等等,主要收入来自观众支付的“牌照费”,这个“牌照费”如何制定和收取,则是由政府或议会监督和决定。美国是透过美国公共广播局,向当地公共广播电台、电视台提供财政资助,然而,美国大部分公共广播机构都是靠基金会或商业机构捐赠来营运。台湾的公共广播“公视”则是按照台湾《公共电视法》而成立的独立经营的公共媒体,超过一半收入依赖政府,节目尽量去商业化,重视社会教育意义。
香港电台是一个香港政府的部门,收入完全依赖政府,很多员工也是公务员合约,其节目无需考虑商业因素,亦会制作各种小众节目(例如针对少数族裔的节目),顾及社会各个阶层,但港台电视频道敌不过主流免费电视台,加上网络兴起,香港电台部分节目收视率偏低,引发讨论是否值得作出相应的投资。
香港建制派的观点认为,香港电台是“收政府的钱”,“狗不能咬喂饲的手”;但民主派一方认为,香港电台是使用“纳税人的钱”,其编采独立是新闻媒体中重要的要素,不能当政府喉舌,也不应该受到港府的压力。
主权移交后,港府加强了对香港电台的管理,特别是2010年,成立了“港台顾问委员会”,推出《港台约章》,订明香港电台除了提供准确持平的新闻报道、资讯、观点和分析,也要增加市民对“一国两制”的认识,以及培养市民“国民身份”的认同感。
除了《头条新闻》以外,近期一个英文新闻节目《The Pulse(脉搏)》因为专访世界卫生组织高层时,问及世卫会否重新考虑台湾会员资格时,被港府谴责是违反“一中原则”。香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表示,香港电台遵守“一国两制”原则,不能以作为公共广播机构为理由获豁免,而《港台约章》亦已清楚订明,公共广播机构的职责,是要加深市民对“一国两制”的认识,这些都是规范港台运作的清晰指标。
曾志豪笑言,他也很想思考一下何谓“一国两制”,此前港府就中联办地位问题多次修改声明,由中联办是受《基本法》规管的“中央政府所属部门”,到后来中联办是“代表中央政府”,连政府也承认自己不了解《基本法》而要致歉,“即是昨天、今天、明天的‘一国两制’也可能不一样,我不知道怎样正确推广‘一国两制’。”
他指出,《头条新闻》对比起网上议论时政的节目,其风格不算最出位,“外面自由度更大、也更尖锐”,但正是因为香港电台的地位,所以特别“惹火”。
“这就是《头条新闻》最大的价值,因为它是公共广播平台,打正旗号’用阿爷的钱讲阿爷不爱听的说话‘,对方想除之而后快,观众看得更痛快,当然节目放在网络上是没有问题,但在电视上播放和在网络播放是两回事,我们要以公众的利益为依归。”
香港电台《头条新闻》目前该季剩下的几集将会做到6月中下旬,未来的命运仍然是未知之数。曾志豪担心,可能会被要求让非编采人员监管节目,但目前仍然未知道节目的未来会怎样,但他强调自己会为节目撑到最后一分钟,真的走不下去才会离开。
文章来源:BBC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