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总理李克强让“地摊经济”一夜之间成了热词,但近日,中国官方媒体连发数篇评论,给总理口中的“中国生机”和“人间烟火”降温。
官方截然不同的论调让外界猜测四起,外界怀疑对地摊经济的不同判断是否暗示了高层的背后政治角力,而地摊经济本身在提振经济方面的成效以及缺点也引起争议。
北京官媒的批评
6月初,中国总理李克强考察山东烟台时,曾高度称赞地摊经济能创造就业岗位,是“人间的烟火”、“中国的生机”。地摊经济随后成为网络热词,正当各个城市纷纷推出相关政策、网友们热议摆什么摊时,中国官媒的风向似乎悄悄变了。
6月6日,《北京日报》发出的评论措辞坚定:“地摊经济不适合北京。”
“北京是国家首都,北京形象代表首都形象、国家形象。作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型城市,有着自身的功能定位和管理要求。以首善标准抓好城市精细化治理,意味着北京必须注重保持城市应有的秩序,不应也不能发展那些不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不利于营造和谐宜居环境的经济业态。”评论称。
这篇评论还指出,包含老城区在内的北京中心城区本身环境脆弱、商业集中、人员稠密,治理难度本就很大,游商地摊会给城市管理、环境卫生、交通出行等方面带来压力,“街道脏乱、假冒伪劣、噪音扰民、游商满街、堵塞交通、不卫生不文明等曾经的城市顽疾一旦卷土重来,之前的治理成果都可能付诸东流。”
央视新闻评论则认为,地摊经济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定位,也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一旦脱离实际,一哄而起、盲目跟风,就会适得其反,‘蚕食’来之不易的治理成果”。
另一篇央视财经评论也认为,在中国一线城市,不宜推行“地摊经济”。
“片面将地摊经济炒作成灵丹妙药,是捡到一粒芝麻丢掉一车西瓜,也是一些城市的管理者治理乏术的表现,”评论称。
领导层分歧?
官媒与李克强截然不同的表态引发外界猜测,一些声音质疑中共中央出现分歧,更有人认为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和李克强之间存在政策之争。
李克强在早前结束的中国两会总理记者会上称,中国有6亿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平均每个月的收入只有1000元人民币左右。这短短一句话传达的讯息在记者会后迅速引爆讨论,而习近平早前才表示,2020年中国将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北京政治学者吴强认为,官媒最近给地摊经济降温与习近平和李克强之间的斗争有关系。
吴强接受BBC中文采访时称,李克强在记者会谈到的问题,包括中国经济处于困难境地,面临大规模失业问题,中国还有大量贫困人口,实际是在否定过去几年来习近平主导的扶贫奔小康路线,“实际是在谈扶贫奔小康的破产”。
中国独立政治学者陈道银则表示,从最初的中南海“南院”(中共中央)、“北院”(国务院)之争到此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六亿人收入不足千元”的反差,似乎或隐或现一条“习李之争”的线索。但他认为,外界不要过高估计“习李之争”。
“从当下中国的党政权力结构来看,习既是党的核心又是国家人民领袖,两人的权力结构根本不对称,怎么争得起来?另外,四个自信、四个意识、两个维护等政治纪律的约束下,李不可能挑战习的权威。因此,外界看到的习李之争更多是种假象。”他对BBC中文说。
地摊经济功效
新冠疫情造成不少国家和地区经济低迷,失业率上升。早前结束的中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没有设定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预期目标,凸显了今年中国经济的不确定性。李克强大力提倡地摊经济,究竟多大程度上能解决中国的经济和失业问题?
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庄太量对BBC中文表示,地摊经济对提升中国总体经济并没有多大帮助,但可以解决一部分人的吃饭就业问题,让这部分贫困人口有一条出路。
“地摊经济肯定不是经济的动力,在台湾也不可以,中国经济动力就是出口,你要赚外面的钱才可以推动经济,”他说,“(地摊经济)是一个失业的问题,你失业可以找到一顿饭,去靠这个为生,但是一个国家不可能就靠全民摆地摊去发展经济。”
陈道银认为,地摊经济充其量只能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不是就业的主要渠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有限,投资、 出口、 消费三驾马车是经济发展的引擎,地摊经济“带动不了经济发展”。
但他也表示,正常国家本该既有飞船上天,也有街头地摊,无所谓其利弊。
中国媒体报道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至少已经有南京、成都、合肥、杭州、长沙等27个中国城市明确鼓励发展地摊经济。
吴强认为,地摊经济作用有限,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他联想起了1980年代安徽小岗村首先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很有当年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味道,要给城市的平民、失业者一个基本的出路,把街道还给城市的失业者和平民,”吴强说,“这跟40年前改革开放跟小岗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样,有潜在的解放经济的意义。”
文章来源:BBC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