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的6月9日,香港就《逃犯条例》修订案爆发首场大型游行,数天之后更出现警民冲突,成为持续超过半年示威浪潮的起点。香港特首林郑月娥之后宣布暂缓修例,但事件激发了一些香港市民对社会深层问题的不满,最终演变成当地主权移交以来最严重的政治风波。
一年过去,修例建议已经被撤回,香港泛民主派也凭借修例风波在去年11月的香港区议会选举取得大胜,许多板块在面对“共同敌人”的情况下抛开过去的争辩,连一些因为本土意识而不愿悼念“六四”事件死难者的年青人也再次支持参与纪念活动。
但同时,至今已有逾8000人因为参与香港的暴力示威活动而被捕,北京当局宣布将在香港实施《国安法》,被视为加强管控香港,香港的经济也因为示威浪潮和新冠肺炎影响陷入衰退。
过去一年,香港得到的更多,还是失去更多?事态接下来会如何发展?分析有不同的看法。
示威诉求演变
香港示威浪潮发展至今,示威者的不满之处已经从反对《逃犯条例》修订,变成指控香港警察处理示威期间涉嫌使用过份武力,变成要求香港政府进行更深入的政制改革。示威者提出的“五大诉求”当中,第五个诉求最初是要求林郑月娥下台,但后来演变成要求以一人一票方式普选行政长官和立法会全部议席。
随着事态发展,示威者与警察的冲突也越来越激烈,示威者从最初投掷砖块和石头演变成扔汽油弹,警方也使用催泪弹、橡皮子弹和水炮车等回应。香港独立警方监察委员会的数字显示,警方自去年六月至今年二月处理示威期间,共使用超过16,000枚催泪弹、10,000枚像皮子弹等,拘捕约8,000人。
- 香港“反送中”一周年:前线与“和理非”示威者的反思
- 李柱铭专访:“新一国两制”在破坏邓小平当年的承诺
- 郑若骅:《国安法》实施后 “在港犯法被抓,当然是由香港法庭审理”
- 如何看待美国制裁香港的短期和长远影响
其中,去年10月1日中共建政70周年当天、11月香港理工大学和同月中文大学的冲突最为严重。警方处理这三场示威当天分别都使用超过1,000枚催泪弹,警方在处理香港理工大学和中文大学的示威时也派出了水炮车。示威者就以石头、汽油弹和弓箭等武器还击。
香港建制派也多次举行游行和集会,其中最大规模是7月的“守护香港”集会,支持警察严正执法处理暴力示威浪潮。主办方声称约31万人参加,警方就指约10万人参加。
示威浪潮在新冠肺炎疫情下,今年一月起开始缓和。但随着疫情近来受到控制,示威者开始卷土重来,警察处理示威浪潮时也开始改变策略,提早介入驱散示威者,至今没有重演去年大型冲突的画面。
- 香港示威冲突中的黑衣人:我们的理想和代价
- 香港中产示威者的自白,“我有楼,但更要自由 ”
- 香港逃犯条例修订争议:两个“反送中”抗争者的自白
- 逃犯条例:没组织、没领袖,香港青年如何成为“抗争专家”
- 新闻专辑:香港《逃犯条例》修法争议
《逃犯条例》争议如何演变成暴力示威浪潮?
修例风波从2018年12月开始酝酿,当时香港男子陈同佳涉嫌杀害与自己一起到台湾旅行的女友,之后逃回香港。香港与台湾之间没有引渡协议,香港无法把陈同佳送回台湾受审,由于案件不在香港发生,香港法庭没有管辖权。
陈同佳早前因为洗黑钱被香港法庭判囚,现在已经刑满获释,他曾表示愿意在身兼北京市政协委员的香港圣公会教省秘书长管浩鸣陪同下一起到台湾自首,但至今仍未起行。
香港政府之后建议修订《逃犯条例》,容许香港法庭向一些没有与香港签订引渡条款的地区引渡犯罪嫌疑犯,包括中国大陆、台湾和澳门,让香港法庭可以处理陈同佳案。但批评者指出,日后中国大陆当局可以根据经修订的法例,要求香港法庭移交嫌疑犯到当地受审,意见同时担心受审者不会在中国大陆的司法制度下获得公平审讯。
组织多场示威的香港泛民主派组织“民间人权阵线”(简称“民阵”)去年6月9日举行第一次大型反修例游行,宣称吸引约100万人参加,但香港政府坚持修例,并于6月12日在立法会恢复进行二读。示威者12日在立法会大楼外与警察冲突,成为示威浪潮第一场大型冲突。
林郑月娥在6月15日宣布暂停修例工作,但示威者坚持要她正式撤回议案。香港“民阵”6月16日再次举行游行,宣称约200万人参加,警方指高峰约33.8万人参加。
压制力量加大
中国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刘兆佳认为,去年激烈警民冲突的画面不会再重演,原因包括因为香港经济受示威浪潮和新冠肺炎影响,许多香港市民转而关注更实际的经济和民生问题,而且随着北京政府推行香港《国安法》,将会影响泛民主派的动员能力,也会压制“外部势力”介入香港事务的能力。
英美等西方国家去年多次就香港的示威浪潮发声,促请香港政府回应示威者的要求,被中国外交部批评是介入中国内政。中国全国人大决议制定香港《国安法》的草案后,多国再次发声明批评做法侵蚀香港在“一国两制”原则下的高度自治权。
刘兆佳接受BBC中文访问时说,他认为北京中央政府决定订立香港《国安法》,令示威者看见即使要求外国介入,都无法迫使中国政府就范,反而令北京政府更强力反弹,而且“外部势力”不会为香港而牺牲自己太多的利益。
“香港人的心理是什么?他已经看到,不论自己采取什么行为,包括使用暴力,都无法迫使中央就范。”
香港理工大学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钟剑华也认为大型冲突不会重演,但这只是因为警方加强压制行动,触动整场示威浪潮的因素仍然存在。
香港民意研究所最新的调查显示,以100分为满分,市民对林郑月娥五月的支持度为28.3分,比二月最低时回升约10分,但仍然比去年6月示威浪潮爆发前43分低许多。市民对香港警队的评分去年是61分,但最新的调查发现评分已经跌到36分。香港警察早前回应传媒查询时指出,以民调结果评论警察工作好坏“不公平”。
钟剑华说:“经过一年,香港的问题变得更复杂、更严重,矛盾变得更深,社会对立也变得更大。”
香港本地生產總值(GDP)按年變化
(2014年第一季——2020年第一季)
香港泛民主派和建制派各自的内部“和解”
香港过去一年的示威浪潮被认为令泛民主派变得更加团结。其中一个明显的迹象,是香港年轻人再次愿意参加“六四”事件的悼念活动。香港数年前兴起本土思潮,年青一辈曾质疑悼念的意义,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会在2017年更以“六四情不再,悼念何时了”为题,宣布不会参加当年的烛光晚会。
香港政府今年以防止新冠肺炎传播为由禁止大型的“六四”悼念活动,但许多人仍然自发上街悼念,包括香港民主团体“香港众志”的副主席郑家朗。他6月4日当天接受BBC中文访问时说,现在认为“六四”也是年轻人的事,因为“大家面对的是同一个政权”。
钟剑华形容,香港泛民主派过去都是“山头众多,甚至会互相挖墙脚”,但经过过去一年大家都可以放开分歧。
“泛民主派可以说是过去一年被北京和港府封杀,这是事实,但同一方面他们可以争取更多人的认同。”
香港立法会即将在九月举行换届选举,选出新一届全体70个议席,包括30个大部份选民都没有资格投票的传统功能界别议席。
除了一般直选议席,泛民主派正积极筹备派人竞逐这些传统功能界别议席,希望取得立法会一半议席,控制议会,增加与香港政府谈判的筹码,迫使香港政府向示威阵营作出更多让步。但钟剑华认为这并不容易,去年区议会选举泛民主派大胜的情况不易重演。
另一方面,虽然建制派和香港政府在去年《逃犯条例》修订风波期间两方关系变差,但刘兆佳认为,随着北京政府出手,香港政府和建制派将会形成一个“更大的管治势力”。
他认为这样会令建制派的士气和势力提高,加上泛民主派不敢批评美国当局处理黑人佛洛伊德(George Floyd)死亡引致的暴力示威浪潮,令自己失去道德高地。
刘兆佳指出:“所以说今年的发展,会与过去大半年的发展出现很大逆差。”
文章来源:BBC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