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3日星期一

《新观察》中国特刊:中国强推猛进的欲望




中国政府近期对香港的一系列重拳措施持续吸引国际舆论的关注。周末版法国《世界报》将 香港立法会选举延期举行做为头版头条主题,并就此发表社评文章指出,出手一次比一次更重,这已经成为习近平政权的一个特点,对香港也不例外。中美关系持续紧张,《费加罗报》暑期中国系列报道周六回顾尼克松1972年访问中国时的对华政策设想。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在国际舞台引起越来越多的不安。《新观察》周刊本周推出中国特刊,综述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中美紧张关系,以及香港与台湾面对的形势。
香港立法会选举延后造成立法空窗期
港府以新冠疫情为由,宣布将立法会选举押后一年举行。此举意味着未来一年,港府将在没有立法机制的情况下运行。针对这一年的立法会空窗期,《世界报》报道指出一周后,将由北京,准确地说是人大常委会来决定如何填补这一空窗期。本届立法会议员毛孟静认为, 港府在正式宣布前, 刻意释放种种传闻,以让公众在正式宣布前消化这项决定。特首林郑月娥强调这项决定没有任何政治考量,但《世界报》指出,宣布押后选举前一天,港府字斟句酌地发表公报,支持选举委员会撤销多名亲民主派候选人参选资格的决定。报道指出,港府的疫情理由经不起推敲,因为香港自疫情开始以来只有27例死亡病例,大部分是年长者。而且,即使那些亲北京的评论人士也承认,自建制派去年底在区议会选举惨败后,中央政府最担心的是再次面对选举失败。报道指出,押后选举的决定引发舆论反弹,因为在此之前已经有港大法学系副教授戴耀廷被解雇、四名16到21岁的年轻人在国安法罪名下被拘捕,12名反民主派候选人被取消参选资格,14名民主运动活动人士被起诉,以及对六名流亡海外的港人发出通缉令等等一系列举动。这一切都正在把香港这个中国唯一的自由之地,推向一个此前很少有人可以想象的境地。
尼克松时代不包含任何共同价值的中美关系显出局限性
中美关系近年来日益紧张,不少人担心两大国不仅是走向了冷战,而且正逼近热战,或者准热战状态。《费加罗报》中国系列报道回顾随1972年尼克松访华开始的中美友好关系,指出,基辛格1971年7月受命访华时,中国还在文革动荡中。一种超出人们想象的暴力正将中国投入血与火局面。尼克松冷静但饶有兴趣地观察着这些意识形态疯狂带来的后果,中苏关系正迅速恶化。尼克松的外交政策顾问Richard Allen概括说,坚决反共的尼克松无意与毛泽东缔结友谊,更不想改变中国政权。他的主张更是一种务实和地缘政治考量,也就是在中国因为文革而地位削弱的时候,对中国打开一道门,可以破坏中苏关系。如今,时过境迁。Richard Allen指出,这种不包含任何共同价值的亲善关系有其局限性。尼克松当时的目的是地缘政治,而不是改变中国,但对中国开放后,商业界利用机会做生意。经济可以改变政治的想法,导致领导人放松了对保护美国战略利益的警惕;尤其是在尖端技术转让方面。但经济没能改变政治。美国如今面对巨大的中国挑战。
《新观察》中国特刊:强推猛进的欲望(Chine, la tentation du coup de force)
《新观察》周刊本周推出的中国特刊试图梳理新冠疫情、中美贸易战以及中国经济增长放缓背景下,中国越来越无所顾忌的民族主义。特刊编者按指出,控制香港、强力镇压维吾尔人,这些都只是中国帝国主义最为明显可见的部分。在幕后,中央帝国推行带有侵略性的外交,不断制造军事挑衅,也将控制延伸至台湾。
前驻京记者高洁的文章指出,习近平领导下的中国一天天走向一种集权的民族主义。一个帝国类型的大国,像明王朝那样,将包括欧洲在内的邻邦,视作附庸。作者认为这种局面也类似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的德国,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日本。但文章引述政治学者海斯堡的分析指出,欧洲不应当就此放弃,欧洲也许有办法躲过这座冰山,但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睁开双眼,面对现实。
中国虽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Nathalie funès的文章指出,债台高筑、中美贸易战、增长和消费放缓、公共卫生危机等等,等等,中国经济模式好像已经达到极限,使得政权不稳。
《新观察》中国特刊有5篇关于香港的文章,介绍北京对香港加紧控制的步骤、国安法内含的不安全因素、港人的移民意愿、抗争者的坚持以及北京一系列措施对香港经济的影响。特刊也特别关注台湾目前面对的压力,认为 北京下一个目标就是台湾。高洁在文章中提醒指出,台湾海峡显现出的危险不是什么“新冷战”,而是一场后果难以估量的名副其实的常规战。
文章来源:RFI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