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美国当选总统拜登提名外交政策专家库尔特·坎贝尔(Kurt Campbell)出任国安会「印太事务协调官」。坎贝尔是民主党最资深的亚洲事务外交官之一,曾任奥巴马政府的助理国务卿,是负责中国事务的核心成员,也是10年前「重返亚洲」的设计者,人称「亚洲沙皇」。任命的消息一出,立即引发了中英文媒体的兴趣。
英文媒体对坎贝尔有不少溢美之词,说他专业、务实、有战略观、有大视野、有准确深刻的战略直觉,在共和党同僚中,亦受到广泛尊重。共和党人埃里克·塞耶斯(Eric Sayers)称赞他是个非常有技巧的外交官,知道如何进行争论,如何说服对手,如何跟不同立场的人讨论问题,还说「他在中国关系、亚洲关系上有大视野,对我们的国家很有好处。」塞耶斯认为,那些对中国的行为高度怀疑、主张对中国更为强硬的共和党人,应该也会欢迎这一任命。
北京方面及其智囊对这项人事任命的看法,和西方媒体不一样。他们认为,这意味著中美关系可能会回归到「奥巴马时代」,而奥巴马时代被北京看作是美中关系在经历了种种可怕的不确定性之后,可以终于重新步向常规的理性时代;而大陆自由派则认为,奥巴马对中共太软弱,不像特朗普那样强硬。不少中文自媒体也对这项任命持怀疑和批评态度。他们说,坎贝尔的对华思路让不少华人失望,如果他玩真的,拜登政府肯定会失败,而且会很快失去美国人民的支持。
现在我们就来讨论一下,拜登对坎贝尔的任命是否回归「奥巴马时代」?坎贝尔「重返亚洲」的主张,在经历了奥巴马时代和特朗普时代之后,有甚么变化?美中关系将走向何处?
依我之见,拜登对坎贝尔的这项任命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一个「大胆举动」,正如《外交政策》所言。这是因为它提高了亚洲问题在美国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在这之前,拜登的国安会提名官员主要都是针对中东和跨太平洋地区的。其次,坎贝尔的「重返亚洲」逻辑,即依靠同盟国平衡北京日益崛起的实力(the balance-of-power),事实上孕育了特朗普政府提出建立「自由与开放的印太地区」之概念。再有,坎贝尔的战略将易使拜登团队与两党国会领袖达成共识。
有意思的是,坎贝尔的「重返亚洲」主张,在经历了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届政府执政之后,发生了变化。十年前,他支持实行全面与中国接触的策略。而现在,他的基本思路是,美国应当放下幻想,以务实态度对付中共。坎贝尔及其他民主党智囊都认为,美国绝不能再回到希望中国实行自由化、以接触为基础的战略,这一战略已经证明是失败的。同样,特朗普政府的极限施压逼迫中共改变其体制的遏制政策也并不灵光。应当说,在奥巴马时代,坎贝尔对中共挑战美国的实力日益增长,有敏锐和准确的直觉。但是对中共放下幻想,不再指望中国会和平演变或急剧改变政权性质,却是他在特朗普执政时,全面反思之后完成的。所以他认为,特朗普政府把中国定为「战略竞争者」是正确的。同时,坎贝尔认为,接触失败、遏制行不通,美中需学会共存。
如何共存呢?坎贝尔认为,美中两国应当先竞争后合作,既竞争又合作,以竞争为主,以合作为辅。他说,美国要确保两国的合作不是一方的让步,而是基于两国的基本需求。一直以来,美国在处理与中国的合作与竞争关系时,总是倾向于把合作放在第一位,把竞争放在第二位。而中国的做法正相反,是竞争第一,合作第二;在战略领域,中国甚至要求用合作来得到美国的让步,这对美国不利。坎贝尔建议,在未来的合作中,美国应该避免一味地追求合作,使其变成中国讨价还价的筹码;在与中国的关系中,竞争可能反而会换取北京的更有效的合作。
可以预见的是,拜登执政的美中两国会首先恢复战略对话,然后在一些低敏感度的无关国家安全的领域寻找合作机会,恢复人文交流,建立危机管控机制,在抗疫和气候变化等领域开展合作等。这种先竞争后合作,既竞争又合作的务实关系,会对两国的未来产生甚么影响,且让我们继续关注。
文章来源:RFA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