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方实施宗教“中国化”的工作仍在继续。美国《纽约时报》日前报道,成为当局新一轮宗教打压目标的,是一个居住在海南三亚、人口不超过一万人的穆斯林社群。
在距离北京约三千公里外的海南三亚,坐落着一个有着近一千年历史的回辉人(Utsuls,占族穆斯林)社区。这个规模最小的穆斯林族群正面临着来自中国政府的打压。
又一穆斯林族群被“中国化”
美国《纽约时报》的报道提到,为了推动大一统中华文化,中国当局正采取行动,削弱该族群的宗教认同,包括关闭两所伊斯兰学校,两次试图禁止女学生戴头巾;当地商店和房屋上的“真主至大”标语被宣传“中国梦”等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官方口号覆盖;餐馆的招牌和菜单上也删除了“清真”的汉字。
美国乔治亚大学学生古懿是回族人,拥有穆斯林信仰。他告诉记者,中国的穆斯林政策有连续性,镇压在近年里不断加剧。
“中国官方利用伊斯兰文化发展经济和进行统战的同时,也一直把少数族裔的身份认同当作是对极权的威胁,要消灭少数族裔的身份认同就必须消灭他们的信仰。”
文化迥异的穆斯林群体
尽管回辉人被中国官方归类为回族,但作为逊尼派(Sunni)穆斯林的他们认为自己在文化上与其他穆斯林群体不同。
据介绍,回辉人的语言、饮食和穿着都受到东南亚文化的影响。他们除了说汉语,还使用占语(Chamic)(与越南和柬埔寨部分地区仍在使用的语言类似)。当地的特色菜肴是酸罗望子炖鱼;女性们戴着五颜六色、装有珠子或刺绣的头巾(风格与马来西亚和印尼穆斯林女性所戴头巾类似)。
古懿向记者表示,三亚回辉人是东南亚的占族本地化的结果。
“因为共同的伊斯兰传承,他们和中国本部回回之间有较高的相互认同度,所以在民族识别中被划分为回族。他们保留了很多东南亚习俗,也一直和马来半岛来往不断。”
桥梁断了
《纽约时报》的报道提到,由于三亚气候温暖,回辉人经常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穆斯林,成为连接东南亚和中东穆斯林社群的桥梁。由于这种联系对“一带一路”倡议至关重要,政府多年来曾一直支持回辉人的伊斯兰身份认同。不过,过去两年来相关政策出现逆转。随着回辉人与中东的联系越发紧密,官方正在当地限制公开表达信仰,切断他们同阿拉伯世界的连结。
报道引述当地居民表示,一座新清真寺的建设因规模太大和所谓的“阿拉伯”建筑元素而被叫停;宣礼塔上播放呼唤祈祷的扩音器被要求搬到地面和调低音量。除此之外,三亚市还禁止18岁以下的儿童学习阿拉伯语;有社区被告知不许再建造圆顶房屋。一些批评官方新措施的人士还被短暂扣押。
台湾中亚学会伊斯兰问题专家侍建宇接受本台记者采访时说,在伊斯兰教全球化的背景下,不断有居住在中国的穆斯林通过第三国前往麦加朝圣,到沙特阿拉伯学习伊斯兰教,导致对中国本土穆斯林信仰方式造成很大冲击。 “中国官派的这些所谓的阿訇或伊玛,也就是从中国宗教学校训练出来的,可能不见得去过朝圣,也不敢修正中国原来的那个信仰内容。去朝觐的人会跟其他国家的穆斯林分享信仰经验,包括什么是正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该做的等等,回来之后耳语相传,也会愿意捐钱修新的清真寺,所以中国就开始全面打压,扭转中国穆斯林信仰方式。”
宗教“中国化”在多地展开
他补充分析说,中国官方对三亚“动手”的时间点并不让人意外,海南地理位置较为偏僻,被整顿是迟早的事情。
中国政府早在2018年便从新疆穆斯林入手,逐渐在各地展开“伊斯兰教中国化”计划,全力拆除清真寺的各种伊斯兰标识。本台曾报道,拥有一百多万回族的河南成为试点。2019年下半年,仅河南省新密市就有至少15处清真寺的新月标识和圆顶被强拆。随后,新乡市以“统一汉文字”为由,将当地至少250多家商铺招牌上的阿拉伯文字清除,食品包装上的清真标识也要求去掉。
文章来源:RFA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