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14日星期日

為人權而來 陳菊:要讓任何人活著沒有恐懼

牆上掛的那幅畫,所繪之處是宜蘭縣三星鄉,就是陳菊的故鄉。(記者謝君臨攝)

〔記者謝君臨/台北報導〕監察院國家人權委員會成立至今已逾半年,傳統監委與人權委員的磨合也隨之漸入佳境。監察院長、人權會主委陳菊直言,當初吸引她來的,其實是人權會,而非監院;她說,在民主的道路上走了50年,看盡多少人生起落,希望回歸從政初衷,就是「任何人的生存,我活著沒有恐懼」;她也認為,每一位監委,都應去成就人民對監院的信任、維護監院的信譽,如此身為監委,才有那個價值。

走進陳菊的辦公室,意外地沒有那麼嚴肅的氛圍,但見她親切地領著每一個人,娓娓道來掛在房內每一幅畫作的背後意義;其中,她特別介紹一幅看似不那麼起眼、僅約B3大小的「田園風光」,原來,該幅畫所繪之處是宜蘭縣三星鄉,就是陳菊的故鄉,無怪乎她對之情有獨鍾,只是一晃眼,而今她已步入古稀之年。

憶及接任院長、主委的原由,陳菊說,離開總統府她已70歲了,許多人認為,總統選舉應該是很好的句點,得到人民認同、守住台灣,她原先從沒想過會來到監院,監院未曾有過政黨輪替,來了才發現有這麼多的問題和困難;然而,她也坦言:「真正吸引我來到這裡的,不是監察院,而是國家人權委員會」。

陳菊說:「你看我走了50年,看盡多少人生起落、多少政治人物狂起跌落,最後到了這個階段,當然是期盼能回歸從政初衷,「我的希望只有一個,就是我活著沒有恐懼,包括任何人的生存」,如果跟你們這個世代談恐懼,你們的體會一定和我們不一樣,我們是在恐懼中、壓迫中長大的。

陳菊想起她在年輕時所記下的一件事,南美洲的阿根廷過去是軍事政府,當地有個詩人說,他人生最大的期望,是清晨聽見按門鈴的聲音時,是送牛奶來,而不是軍隊來抓人,這令她感受很深,「因為我們是在恐懼中長大的,希望讓台灣每個人不必在恐懼中成長,怎麼保護無力、比較弱勢的人,我體會很深很深」。

「因此,我們真的是期盼,人權會可以作為台灣國家的良心」,不過,陳菊也提及傳統監委與人權委員之間的矛盾之處;她說,監委是事後權,監督公務員依法行政,保護人民的權利,而人權會是可以在早期介入,包括對人權的維護、人權教育及推廣,和國際人權的交流等,兩者的角色分工不同,須和諧運作。

陳菊說,人權委員也是監委,但監委並非都是人權委員,所有的監委當然都是一樣重要,只是彼此職權上的分工不同,不是說人權委員就比較大,應讓每位委員各自扮演好他們的角色,兩者之間很難平衡,但一定是要和諧合作,雖然無法做到完全滿意,但她一定要讓他們知道,每一位都很重要。

陳菊坦言,過去大家對監院的印象不是很好,有政黨競爭、有時對立、有時是互相毀滅,她當了27年的政務官,包括民選市長,過去來監院是不得已,但監察權與行政權不應該是對立,必須要互相尊重。她也認為,大家應該去成就人民對監院的信任,「你去維護監院的信譽,作為監委才有那個價值」。

對於上任後的紛紛擾擾,陳菊無奈表示:「我到哪裡都會成為箭靶,但總統知道我會撐住」,作為一個公眾人物,我們是很低調、很小心的,非常地自重自愛,「我的每一個人生階段都很辛苦」,如果自律沒這麼嚴,恐怕有十條命都不夠。

文章来源:自由时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