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5日星期四

孔诰烽:民主退潮还是危中演化 以史为鉴仰视前路

近年,西方学术界兴起有关民主退潮、民主危机的讨论。很多政治学者看到欧美、印度、土耳其、南美等民主国家出现政治两极化,一些一直被认为是民主制度基石的建制,例如大众对自由主流媒体的信赖,法治等等,都在两极化政治下受到动摇。

一些学者,将民主危机归咎于社交媒体兴起,大众消费资讯的方式改变,在社交媒体形成自说自话的小泡沫和平行时空。而这些社交媒体中的民意小众化、碎片化和极端化,又被威权国家例如中俄承虚而入,通过假账号在社交媒体散布极端意见和假消息,让民众对民主政治过程和自由媒体失去信心,加剧本来已经存在的公共空间分裂。

而另一些学者,则将民主危机的原因,追溯到近三十年的全球经济整合,令发达国家中产阶级和底层失去稳定收入和社会上流的机会。普罗大众多数人发现自己的生活一代比一代差,于是对于造成这种全球化现状的民主过程和里面带动全球化的政治人物,失去信心。

在民主自由的体制之下,社会与政治出现甚么危机,大家都能及时拿出来公开讨论,寻找解决的方法。在讨论和找药方时,可能会出现不同意见之间的激烈辩论。这个过程,虽然看起来不和谐好像吵吵闹闹,像是民主制度的缺点,但其实也是民主制度的优点。在现代民主制度出现了两百年以来,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各种民主、自由、法治的基石,便是在一波又一波的危机与辩论中发展起来。

政治学者和历史学者,一直告诉我们,民主自由体制,不是一诞生便以今天面貌出现,而是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演化,在面对新的挑战时仍不断继续自我完善演化,至今未止。

例如今天大家公认是民主体制必不可少的,高于任何特定领袖和政治人物,作为人民契约的宪法,最早出现于18世纪末的美国与波兰,再慢慢普及到其他国家。选票不记名的选举,最早出现于19世纪中的澳大利亚。投票权普及到没有财产的民众,最早出现于19世纪初的瑞士、阿根廷和美国。女性投票权,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小数族群获得投票权,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的新西兰。

以上种种今天被接受为民主体制必备的标准,都是首先在较边陲地区被先行者试验,再被推广到老牌民主国家,再遍及整个民主世界。这些实验,到今天仍未停止。例如在不少拉美国家,为了回应民选代议士在没有选举时变得离地甚至腐化的问题,近二十年出现了不少「审议式民主」的实验,让地方民众直接参与地方预算的制定。这种审议式民主的实践,在很多拉美城市获得成功和肯定之后,现在已开始在一些北美城市和亚洲民主国家如台湾的地方政府试行。

民主不是一个封闭的公式,有著不断改进的开放性。正因为这种开放性,民主国家和民主体制,纵使不时遇到一些困难与危机,但长远来说,都能克服而变得更有活力。过去二百年,人类社会的民主体制有时遇到暂时的退潮,但从长时段的角度看,民主总是在不断扩张与强化。

在一些国家极力抵挡民主潮流的权贵,总喜欢一看到民主社会一时的危机,便乘机宣称民主带来混乱,不适合本国。这种民主致乱论和民主不适合我国国情论,不是今天才有,其历史与民主制度的历史一样长。

文章来源:RFA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