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6日星期五

亂世下「圍爐取暖」的力量

【文:祖】

在當下香港的氣候環境,此時此刻看似任何人都無力再去撼動眼前,甚至是已經壓在身上的巨石。儘管如此,是否真的再無任何可以做的事?是否只剩下跟親朋戚友討論移民的餘地?甚或乎香港人只能夠追隨鄰國青年的「躺平」大計? 聽完《立場新聞》的podcast「生活的立場」 ,加上近期社會發生的事,筆者與眾多香港人一樣萬般感受卻不知從何抒發,有幸藉節目的最新一集,找到可能是目前大家最可行的出路。

節目的主題圍繞著「圍爐」一詞,面對從未經歷過的低谷,或許現在看不任何出路,極其量只有歐洲各國為香港人提供的「逃生出口」,卻又談何容易?主持建議大家不妨多圍爐、多取暖,「圍爐」看似被動、封閉,但在什麼都不能做的世代下,其力量卻不容小覷。主持以提摩希《暴政》一書中的其中一章:「望進你我的眼,彼此閒話家常」,帶出正正在絕望的時代,一個簡單的眼神交流、一場輕鬆的家常閒話,都足以成為眾人力量的來源。

「圍爐」不是別人眼中的小圈子,而是面向「公共參與」的各種方式和活動。由Facebook各式各樣的地區群組、社區之間舉辦的陶瓷班、讀書會、散步活動,到公民集會(當然現在難以再有類似集會),大家能夠與陌生人參與各種大大小小的討論。話題遠至政治、歷史,近至「最近有咩歌手樂隊夠貼地」,甚至「我老婆嫁咗比Mirror」。在公共參與下所圍出來的爐,不再是一個不問世事、對社會冷漠的小圈子,反而成為一個有血有肉的暖爐。就如捷克劇作家哈維爾在著作《無權勢者的力量》中提及:「那不會是偏狹到只有小部分人才可以接觸,而且不能交流。相反地它一定是向所有人開放,……不是只對個人自己負責的內傾和自足感。」

你會問:「面對當前嘅政權下,大家圍埋圍威喂又有咩用?」「圍爐」不只為各人提供互相取暖的空間,它建構了哈維爾所講的「獨立社會生活」。他在書中說到:「獨立社會生活對現在結構的滲透,是通過長期、自發和不明顯的努力所帶來的。……這是一個社會覺醒的漸進過程。」在我而言,這種在強權下的新生活模式正是近來大家談及的那顆「種子」,那顆正在萌芽、覺醒的種子。你又會問:「公民覺醒早於14年已經有,覺醒咗咁耐咪又係得個吉,如果有用又點會淪落到如斯田地?」種子、蘋果不只有一顆,亦無人能預計到需要多少種子、需要覺醒到何時,才能足以粉碎巨石。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亦是眼前唯一能夠,亦應該繼續做的事。

米蘭昆德拉在《笑忘書》中描述到:「我說了些不該說的話,於是被逐出了那個圓圈。……無可避免地被離心力拋擲出去。……有些會注定至死都會待在圓圈裡打轉,有些人則在墜落的時候粉身碎骨。」的確,現在香港人一一被驅逐出固有而安穩的圈外。不是因為我們說了錯的話、犯了錯的事,而是不甘活在一個虛假的和諧中,我們的結局亦不一定如昆德拉所講「粉身碎骨」一樣悲劇收場。香港人現在能做的看似只有「圍爐」,但我們圍出來的,倒不是像對手一樣固步自封、禁聲的小圈子,而是一個在極權下真正屬於公民的空間,並且會發酵成足以再次推倒這幅高牆的力量。哈維爾說:「我只信任那些不以行使權力技術為目的的組織結構、那些以共同關心的事為基礎而組合成的群體。……那可以而且只能是開放、動態和小規模的組織結構。……而更像一個社群。」極權政府用各種威嚇、意識形態的枷鎖去捆綁人的言行舉止、去建立冷冰冰的社會,公民社會卻以信任、共同目標去組織成一個貼地、有溫度的社群。

真正能改變極權的方法並不只有政治手段,更根本的出路就如節目主題一樣,各自去發掘「圍牆取暖」的機會,與陌生的同路人談談音樂、讀書、運動,甚至Mirror、Error最新的動向。最後,以本地樂隊 Rubberband 《漫長》一曲作結:「時代流轉這刻在這地,若果選中我,如何殘缺結果尚未到期,說不出放棄」。希望大家仍可以用那看似微小的力量和行動,繼續去澆灌心中的種子、釀製那上等的酒。

個人簡介︰出生於香港的90後,喜愛音樂、讀好書,深感在黑暗的時代更要多思考、多閱讀、多分享,保持頭腦清醒。

文章来源:立场新闻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