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1日星期六

未普:习近平担心被「卡脖子」

在过去几年里,中国官媒披露了一连串习近平关于「卡脖子」问题的讲话。在科技领域,被美国和西方「卡脖子」,成了习近平近年最担忧的问题之一。

2020年11月1日,《求是》杂志刊发了一篇习近平在6个多月前的内部讲话。在谈到中国的高科技产业被美欧卡脖子的倾向时,习近平要求中国锻造一些「杀手鐧」技术,拉紧国际产业链对中国的依存关系,以便形成对外反制力。早在这之前,习近平就连续提出类似问题。2013年,习主张,在科技创新问题上,中国要采取「非对称」战略,在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2017年10月,习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座谈会上说,「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一个互联网企业即便规模再大、市值再高,如果核心元器件严重依赖外国,供应链的『命门』掌握在别人手里,那就好比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

和美国开打贸易战之后,习近平更是连续不断地提出这个问题。2018年6月,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他还说,不掌握核心技术,我们就会被卡脖子、牵鼻子,不得不看别人脸色行事。而真正的核心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市场换不到的。我们必须争这口气,下定决心、保持恒心、找准重心,增强抓核心技术突破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去年12中旬,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2021年经济工作的八个重点任务,其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名列第一,是重点中的重点。但是甚么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如何强化?北京方面并没有提供答案。《求是》今年1月专门刊文「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但内容空洞,大话连篇。倒是一些零星报道和海外文章,特别是《纽约时报》记者孟建国(Paul Mozur)的文章「习近平的棋局:一个不受制于美国的技术强国愿景」,披露了不少真实内容。根据这些文章和我的homework,我认为,中国在强化战略方面表现出来的几点倾向,特别值得关注。

第一,中国把「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科技进步提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中国政府今年三月公布了第十四个五年规划,规划指出,在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基础核心领域,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包括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等。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曾宣布对41个「空白」行业进行分析,坦诚这些空白可能导致技术供应链在「关键时期」中断。

第二,中央政府大手笔投入,扶持科技创新的「国家队」。据报道,中国的政策性贷款机构国家开发银行于今年3月初表示,将向逾千家战略新兴产业重点企业提供超过600亿美元的贷款,并设立一项300亿美元的政府支持芯片投资基金。4月20日,习近平视察母校北京清华大学时,提出应发展攻克「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两天后,清华大学宣布成立集成电路学院。

第三,试图用中国体系取代美欧的科技垄断势力。中国工程院官员倪光南建议,中国应该创建一个「中国体系」,取代由英特尔、微软、甲骨文等公司组成的计算机领域老牌垄断势力。在新兴科技产业方面,中国限期外资企业必须使用中国部件和产业链,以尽快实现国产化。中国希望在2025年以前实现中国制造商所需的70%核心零部件由自己生产。这种快速国产化的野心,著实吓坏了中国的外资夥伴。德国奔驰汽车去年年底传出撤资、撤人、撤技术,想必不是空穴来风。

毋庸置疑,习近平的担忧很现实,但他的应对方略却有天大的漏洞。一个不允许有思想自由的国家,怎麽会产生源源不断地科技创新力?美国经济学家科斯(Ronald Coase)在检讨中国过去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成果时曾直言,中国经济在结构上面临致命伤,无论是在教育体系中,还是在法律或政治层面,当前都缺乏开放的思想市场;他认为,只要没有自由的思想市场,长期下来必然导致科技创新乏力。

文章来源:RFA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