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是以传播思想文化为职业的,但一九四九年后,新闻自由和出版自由等权利完全消失了。这些权利的消失,使知识分子只能依赖体制生存,而一旦被体制排斥,他们只能去从事体力劳动,而对知识分子来说,失去以上两种自由,他们的生存能力是很低的,很多知识分子受迫害后的绝望也是由此而生的。-- 谢泳
狼奶只能养出狼孩
在文革的灾难中,受到冲击最大的并非党政机关(老干部)而是文化教育界,其中尤其以大学为重灾区。本来,作为西方近代文明重要标志的大学从清末开始被引入中国、取代传统的书院,经过民国时期的发展,迅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关键引擎。中国的大学如北大、清华、燕京、南开、复旦、上海圣约翰大学等,在短短三、四十年时间之内,学术和教学水准就几乎赶上了西方一流名校,实现了与世界“接轨”。
然而,中共建政以来,整肃大学成为其重要施政方向。毛时代政治运动不断,大学不是一方净土,不能置身事外。大学遭遇厄运之顶峰就是文革,从校长到教授被打倒、羞辱、毒打、监禁,多年停止招生、停止教学、校园荒芜、图书和仪器一扫而空。文革初起时,在任的大学校长有四百三十四位,没有一个人幸免于难。学者汪春劼在《文革风暴中的九位大学校长》一书中,讲述了其中九位大学校长的文革遭遇,包括北京大学校长陆平、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兰州大学校长江隆基、武汉大学校长李达、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彭康、中央音乐学院院长马思聪、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贺绿汀、无锡轻工学院院长陈德钧等人。其中,江隆基悬梁自尽,李达与彭康被迫害至死,马思聪流亡美国,其他五位校长历尽劫波东山再起——却没有一个人留下对文革及整个中共极权体制的深切反思和批判。文革后升任教育部长和党组书记的蒋南翔仅仅承认自己“缺乏民主作风”,却对一九五七年反对他本人而被划为右派的个别人不肯予以改正,他成了改革的阻力和极左力量在教育界的代表,被胡耀邦下令予以免职。蒋南翔离开时安插了心腹何东昌继任教育部长——后者在一九八九年的学生运动中,因对学生强硬而臭名昭著。
文革伊始,起来造反的大都是在大学权力体系中处于末端的学生和青年教师。他们仿佛一夜之间变得面目狰狞、穷凶极恶,一点不比黑帮打手心慈手软。北大校长陆平被极左派学生用绳子捆着双手,吊起来审问。有时,他们让陆平站上一把椅子,用绳子把陆平的手吊在屋顶,然后开始问话。如果陆平承认強加的罪名,就让他站在椅子上;如果不承认,就冷不丁一脚踢翻椅子,把他悬吊在空中。陆平苦不堪言,审讯结束后只能爬回被监禁的囚牢。直到晚年,他的双肩、双肘常常脱臼,给他带来极大痛苦。兰州大学校长江隆基被左派学生戴上十多斤重的铁笼子,上边又套上卫生间的手纸篓,脸上涂满黑墨汁。他的鞋子掉了,袜子也没有了,手表被打落了,没有一个人敢帮他一把。西安交大校长彭康被造反派用细铁丝网挂上黑板游街,铁丝渗进肉里。年近七十的彭康说了一句,我不行了,就再也没有发出声音。造反派没人理会,将其拖到学校东门,才发现他已没有呼吸,死了。在通常情况下,人类对待即将被屠宰的猪都不会如此残忍。
为什么学生如此残暴地对待校长?文革前的教育与文革有什么内在关联?文革为何能在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爆发并得以成势?为什么学生丧失理性和独立思考能力,成为文革的生力军?这些问题,幸存下来的校长们没有一个人敢于直面并给出回答。多年之后,很多在文革中折磨过校长和教授的学生承认,他们是喝狼奶长大的,在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中,没有爱、同情、怜悯、宽容这些普世价值,只有“对待敌人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这样的共产社会的生存法则。喝狼奶长大的人,自然没有人性,只有狼性,狼要吃人,也就不足为奇了。
剃人头者人亦剃其头
本书写的九名大学校长,大部分都是共产党培养的革命干部,而非民国知识分子、党外知识分子、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陆平、蒋南翔等人出身老北大、老清华,但早已是“职业学生”——不是以学生为职业,而是用学生身份掩饰其共产党活动家的真面目。陆平、蒋南翔因领导一二九学生运动而在共产党内崛起,受刘少奇、彭真重用,但这一派系归属注定了让他们成为文革祭品。
陆平、蒋南翔等人的履历从反面凸显了北大和清华老传统的失败:北大的民主和科学的五四传统、蔡元培所倡导的“思想自由,兼收并蓄”,以及清华作为用美国以庚子赔款建立、完全仿照美国模式的自由主义风气,并未在其学生心中扎根。另外两种现代意识形态——马列主义和民族主义——对年青一代学生更有吸引力。
陆平、蒋南翔等人在其学生时代从未醉心于学术,没有认真读几本书、听几堂课,而是投身于“革命”事业。他们不具备民国时代大学校长如胡适、梅贻琦、蒋梦麟等人的学养和人格,却拥有共产党干部非同寻常的组织、动员和宣传能力。他们当上校长之后,迅速把大学改造成党希望的新样式。蒋南翔年仅三十八岁就执掌清华,把老清华的理工结合、通才教育、教授治校、自由主义等传统全都抛弃,而以苏联高等工业学校为模型,强调高度的专业化和应用性,力求把学生打造成一个个又红又专(用蒋南翔的话来说就是“听话、出活” )的红色工程师。他以为自己为清华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争取经费、扩大招生、拓展校园等方面确实如此;但实际上,他的办学方针斩断了清华的优秀传统,使清华成为生产技术官僚的流水线,培养不出学术大师来,一直贻害至今。
这批党培养和信赖的新人成为大学校长,每个人在其统御的大学中都是说一不二的独裁暴君和“小毛泽东”。在文革前的多次政治运动中,他们大都积极配合中央政策,凶狠残暴地对待持不同意见的学生、教师和干部。在一九五八年的反右倾运动中被当做反党典型的北大副校长、副书记邹鲁风在压力下投水自尽,陆平听到副手的噩耗后不是悲伤,而是愤怒,用手猛拍桌子,骂道:“妈的,叛徒,拿纸笔过来,开除党籍!”他立即起草了开除邹鲁风党籍的决议,此后不准家人为其立碑。批判老校长马寅初,陆平亲自部署,下令北大校刊接二连三发文章攻击谩骂,从马寅初那里夺走校长之职,自己书记校长一肩挑。在清华的反右运动中,蒋南翔将与他教育理念不同的钱伟长打成大右派和清华最大的“负能量”,此后钱伟长不能教课,其子女也受牵连。钱家儿子钱元凯成绩优异,但身兼高教部长的蒋南翔亲笔批示“大右派钱伟长之子,不予录取”,这就是要把钱家赶尽杀绝。身为中共一大十三名代表之一和毛泽东的老朋友,李达虽中途脱党,但在一九四八年收到毛的亲笔字条“吾兄为我公司发起人之一,现本公司生意兴隆,望兄速来加入经营”,从此飞黄腾达。李达学问有限,却因为忠实阐释毛泽东思想,当上了武汉大学校长和中科院学部委员。在反右运动中,李达积极布置,无情斗争,武大共划右派四百三十人,占全校师生总数的百分之十;其中教授二十一人,占教授总数的百分之二十四。此比例位居全国大学第一。
大学校长们每个人都是聪明人,历经过多次党内斗争,早有一套生存之术。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早在上海大学求学时就加入共产党,当时的支部书记是康生。延安时代,匡亚明任康生的政治秘书,常常与毛泽东接触。匡亚明为人直率,得罪了康生,被发配到党校。中共建政后,他主动弃政从教,以为教育界较为安稳,结果仍遭灭顶之灾。
中共的政治运动的荒谬性在于,上一次政治运动的加害者,在下一次政治运动中沦为受害者,人们兼有加害者和受害者的双重身份。他们或如履薄冰,或春风得意,偏偏没有想到“剃人头者人亦剃其头”。正如《红楼梦》之“好了歌”所唱:“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所有人都是台前木偶,唯一永远伟大光荣正确、永远操纵着傀儡身后那根线的是毛泽东。
自杀是解脱,还是另一种反抗?
本书中写到的九名大学校长,唯一不堪受辱而自杀者是兰州大学校长江隆基。此前,江隆基在担任北大校长期间,因反右不力,被发配到偏远的西北。然而,天下之大,却摆不下他的一张办公桌。他刚刚让十四岁的女儿带话给妻子“要想开,要保重身体”,自己却走上了绝路。
在关于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贺绿汀的一章中,作者特别提及在文革开始的两个星期内,该学校就有五人自杀,在全国高校中首屈一指:“为什么上海音乐学院文革期间自杀率能领先全国,没有人做过研究,但这确实是值得反思的一个现象。”其中,五十六岁的钢琴系教授李翠贞穿上最漂亮的衣服,化好妆,在家中开煤气自杀。此前,她曾遭到红卫兵的侮辱和殴打。她原来在香港工作,是在贺绿汀的反复邀请下才重返母校任教,结果七年后被迫走上绝路。或许,文学艺术家天性敏感自尊,不能忍受羞辱,不能接受“好死不如赖活”的“活着主义”,故而选择“向死而生”,傅雷、老舍、陈梦家等人都是如此。
自杀算不上另一种反抗,就好像今天中国年轻人的“躺平”也不是一种反抗;自杀最多是解脱,是苦难的终结,是捍卫身体和精神的完整性。下自杀的决心,并不比坚持活着容易。那个时代,自杀者本人一了百了,但自杀者的亲人不得不承担起诸多后果:自杀者是“自绝于党和人民”,自杀者的亲属也就被归入“反革命家属”的“贱民”行列。
一个民众自杀成风的社会,不是正常和健康的社会。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共产党若干党魁也兼有自杀者家属之身份。毛泽东的妻子江青入狱多年后自杀身亡,给毛泽东的最后一件礼物就是继“反革命家属”之后的“自杀者家属”身份。邓小平险些拥有同一个身份:他的儿子邓朴方在文革时是北大学生,不堪造反派的批斗,跳楼自杀,没有死去,却留下终生残疾。拥抱文革的习近平,似乎早已忘记他的姐姐习和平是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的,他也是“自杀者家属”的身份。海外《名星》杂志曾报导,研究习近平崛起的澳大利亚记者高安西透露了一个残酷的细节,“这是自杀,几位亲近的同事告诉我,不堪十年来的残酷迫害,习和平在浴室上吊自杀”。习近平多年前在一次访谈中承认,他大姐去世时,他“正在梁家河挖防空洞,接到信以后,那个时候哭了”。
研究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问题的学者谢泳在《一九四九至一九七六年间中国知识分子及其它阶层的自杀问题》一文中分析说,中共建政之后,政治运动超越日常生活,使得这个社会当中充满阶级对立而极少人情。个人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身心都极其脆弱。人际关系普遍恶化,使正常的家庭、亲戚、朋友,甚至长幼之间的关系都发生了变化,个人道德和人格无法对抗整个社会的无道德化,每个人都有孤立无援之感。谢泳特别指出,由于取消了教会,使一切与教会有关的博爱观念都淡化了,人在这样的社会中充满对未来的恐惧,人人都自顾不暇,社会普遍失去了人类应有的同情。即便是死者,也不会逃脱继续被攻击、被凌辱的命运,作家巴金感叹说:“当时大家都像发了疯一样,看见一个熟人从高楼跳下,毫无同情,反而开会批判,高喊口号,用恶毒的言词攻击死者。”
香港大学校长的蜕变,是香港沉沦的缩影
汪春劼书中所写的大都是名校校长,只有最后一篇写无锡轻工学院院长陈德钧。因为他本人任职于由无锡轻工学院改名的江南大学,近水楼台先得月,他搜集了相当多有关资料。不过,也正是如此,整个版图才更加全面——即便一所小型的地方性学院,其政治斗争之剧烈,跟北大、清华等最高学府毫无二致。
中共知道,把大学变成党校,大学才不至于成为异端思想的发源地。六四屠杀之后,中共对大学的控制一步步强化。如今的大学校长,比汪春劼书中所写的校长更等而下之,他们多半是不学无术的党棍和腐败分子。比如,北大校长林建华是一个跟习近平一样,一分钟之内念三个白字的半文盲;中国传媒大学的八名校长、副校长因腐败被连锅端;北方工业大学副校长沈志莉因“沉迷美容”、生活腐化被免职并接受调查;成都大学党委书记毛洪涛在与校长争权夺利失败后,投河自杀……。如果把今天大学和大学校长的诸多丑闻写成一本书,必定是一部新时代斯文扫地的《儒林外史》。
中共对香港的管制和清洗,从近年来香港几所大学校长的更替上也可看得一清二楚。台湾学者陈弱水在《香港变局下的大学校长》一文中指出,在香港排名第一的香港大学换上新校长张翔,即为不祥之兆。张翔是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机械系讲座教授,原来毕业于南京大学,是近几十年香港首位出身中国的大学校长。他虽身为美国公民(或美国永久居民),但他效忠的不是美国,而是中共政权。陈弱水评论说,张翔在二零一七年空降港大,让他心中大感不妙:“在这个时点,香港大学校长的遴选一定已经有政治考虑,更何况负责遴选的李国章正是高教界的政治首领(陈文敏副校长任命否决即由他主导),中国出身者在此时被选为校长,绝不是偶然的。以张翔的背景,几乎不可能期待他会有任何类似维权或民运人士同情民主的心态。对于此人获任,一般反应也不好,他既没有行政经验,也看不出对香港有任何了解,这样的任命很不合常理。张翔在反修例运动兴起后的表现,和很多人预料的一样,完全站在中共和港府一方,学生的对立面,是十足的统治者。他还引进两位中国清华大学教授担任副校长,解聘占中运动发起人戴耀廷,表态支持国安法,参加建制派的‘香港再出发大联盟’。将来香港的大学史如果有‘赤化’一章,当以张翔为第一人。”这种伪装的“国际化人才”多半是“中共地下党”,其危害性极大。
陈弱水进而做出三点总结:第一,校长们大多属于统治菁英的类型,对他们而言,社会的架构是否自由民主,人民是否幸福,似乎并不重要。他们有信心在任何体制出人头地,现在香港的体制赋予他们权力,他们回报以协力和顺从。第二,大部分看不出有教育家的风格,好像不愿意了解学生,对他们缺乏感觉甚至有敌意。这里也看出香港“佣兵”制的缺点。校长当中,有相当高的比例是外来者,他们对香港社会缺乏了解,香港生变,个人也没什么利害关系在其中。第三,有少数校长希望能帮助学生,希望香港以合理的方式维持和平稳定,但统治机器的巨轮很快就辗压过来。
当香港进入中共劣质殖民时代,学术独立、自由的大学在新殖民者眼中就完全是多余的机构,中共恨不得除之而后快。斩首香港的大学,第一步就是换上如臂使指的、奴才般的大学校长。这不单单是香港的大学校长们的悲剧,更是香港社会的悲剧。
文章来源:RFA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