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8日星期五

【中大學生會解散】一文回顧半世紀抗爭 從關社認中到本土思潮 從八九民運到反送中

在過去 50 年,中大學生會一直被視為社會運動的先鋒。學生會伴隨社會走過文革火紅年代、中英香港談判,到近年雨傘運動和反修例運動;亦由擁抱民族愛國主義和認中關社,走向本土思潮。今年中大學生會先被校方「DQ」參選內閣,到今日( 7 日)宣佈解散。見證香港高低起伏 50 載的中大學生會,從此或成為歷史。

火紅年代:關社認中、保釣行動

1970 年,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臨時代表會成立,翌年 3 月,中大學生會由新亞、崇基、聯合三所書院之學生代表共同創立,首屆幹事會和代表會正式上任。

60、70年代,文化大革命席捲全國,中大學生會在濃厚愛國情懷時代背景下成立。當時學運政治立場可分為兩派:國粹派和社會派。而70 年代學生以思想左傾、支持中國社會主義的國粹派為主流;當時的港大學生會曾澍基則自稱為「社會派」,以跟親中「毛派」(親毛澤東)的同學「劃清界線」。

1971 年,各大專院校學生會紛紛舉辦回國觀光團認識祖國,並以「認中關社」(認識祖國、關心社會)為組織的主調,社會運動亦能看見愛國色彩,其中以保衛釣魚台主權運動(保釣)最為顯著。當年4 月10 日,百多名大專學生到中環德忌笠街日本文化館示威,學生高唱《釣魚島戰歌》,試圖衝破警方封鎖,21 人被捕,6 人為中大學生。

同年7 月 7 日,香港專上學生聯會發起「保衛釣魚台七七大示威」,行動有 3,000 人出席。警方引用《公安條例》宣佈集會違法,驅散示威者,事件有 21 人被捕,崇基學生會前會長陳以衎亦被警方拘捕,前港大學生會長陳毓祥更在示威中被警方打穿頭。自「七七示威」後,港英政府便開始收緊《公安條例》。

1973 年,雷競璇成為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會長,多次狠批校方為殖民地服務,冷待保釣問題。當時社會較為保守,雷競璇曾對傳媒憶述一場保釣示威,警方於農圃道新亞書院門外部署,因此在校內集合的學生,要從後門離校,分散前往維園,而抗議橫額則纏於一女同學身上,以裙子遮掩,方能帶往現場。

保衛四年制 象徵反殖民

70 至 80 年代,中大學生會的教育政綱,總離不開反對四年制轉三年制。1977 年 11 月,政府發表《高中及專上教育綠皮書》, 建議中大學制由四年改為三年。1978 年 2 月15 日,中大生在校內舉行「師生團結反對四改三」大會,有 2,600 名師生出席。

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馬嶽曾經在《中大五十年》指,1977 至 78 年和 1988 年,中大生兩次發起抗議政府要求中大轉三年制運動,象徵當時中大人反殖民地政治暴力、捍衛學術自主和大學自主的歷史。他又指,當年的中大人認為港英政府覺得港大才是「嫡系」,英式制度才是正宗,於是希望將統一學制為「五二三」( 3 年初中、2 年高中、2 年預科、3 年大學),所以中大生保衛四年制,帶有一定反殖色彩。

80年代追求民主回歸 參與八九民運

踏入 1980 年代,距離主權移交愈來愈接近,香港前途問題成為學運焦點。1983 年,港大學生會、中大學生會及理大學生會致函時任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反映港人對前途憂慮。1984 年1 月,港大學生會致函時任國務院總理趙紫陽,爭取回歸後普選特首,同年 5 月獲得回信,承諾「民主治港」,又指「將來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民主化的政治制度,即你們所說的『民主治港』,是理所當然的」。

1989 年 4 月,中共中央委主席胡耀邦逝世,北京學生上街悼念胡耀邦,引發八九民運,人民在天安門廣場聚集,提出民主自由和反貪腐等訴求。後來北京政府宣佈戒嚴,解放軍在 6 月 4 日入城屠殺人民。

那時候香港社會亦有響應國內民主運動。時任中大學生會外務副會長莊耀洸在《中大五十年》中憶述,1989 年 4 月 25 日中大學生會公開表態支持學運,其後曾會見人大副委員長王漢斌,敬告當局勿以西安騷亂為由鎮壓學運。 5 月 3 日,中大學生會駐京代表與本地學生會聯絡,香港開始響應北京的口號和綱領。5 月 20 日,300 多位中大生凌晨於中大烽火台集合,走到新華社示威。莊耀洸說過,當時幾乎每天都與北京的同學通電話了解最新情況。

莊耀洸曾對傳媒說,在北京宣佈戒嚴之後,有經驗的學生會曾一起討論方向,成立了不同工作小組,如國內支援組、突破新聞封鎖線組、街站組、和文宣組等等,並在組織之間協作,令運動資訊流通。

中大民主女神像仍然立於中大校園。

校園內抗爭 反「國際化」事件

就算是校園內部,學生會也是抗爭領頭羊。2003 年時任特首董建華提出香港成為「亞洲教育樞紐」,2004 年,前全國政協劉遵義上任中大校長開始追求中大國際化。2005 年中大學生會得悉校方要求所有收取非本地生的學系,必修科必須以英語授課。

中大學生會連同學生校友組成「捍衛中大理想小組」,反對校方去華語化政策。他們在文化廣場掛起白底黑字「哭中大」直幡,又發起「哭中大聲名」,不足兩星期就有 800 人聯署。

校長劉遵義出席「校長會見同學」論壇,回應國際化質疑,有逾 200 師生校友到場,絕大多數人反對校方做法,指校方沒有諮詢師生意見。劉拒絕暫緩政策,但成立了「雙語政策委員會」,諮詢師生校友的意見。

民主女神像進駐中大

如今一出港鐵大學站,便能夠看見大學廣場樹起一座民主女神像。這座民主女神像其實是經過中大學生會爭取,方能在校園擺設。

2010 年 5 月 28 日,支聯會在時代廣場樹立美籍華裔雕塑家陳維明創作的「天安門屠殺浮雕」及「新民主女神像」,惟遭食環署指展覽未申請娛樂牌照,隨後警員將展品沒收。翌日,中大學生會向校方申請將展品擺放於中大校園,校方以有損大學政治中立原則為由,否決了有關申請。

6 月 3 日,學生會開記招譴責校方,其公開信指:「大學乃探求真理,堅守真理之場所,此亦和本會、支聯會以至香港人對平反六四,公開六四事件真相的訴求相同。擺放新民主女神像及天安門屠殺浮雕,正是提醒師生以鑑古知今、堅持真相的精神。」6 月 4 日維園燭光晚會之後,逾 2,000 市民護送民主女神像進入中大,展品一直擺放至今。

時任學生會會長黎恩灝接受《立場》訪問時說,時任校長劉遵義經常與學生會對峙,校方開頭拒絕學生會申請將民主女神像引進中大。但他認為,當時社會重視民意和理性決策,當事件引起社會輿論極大反彈,在市民一同護送民主女神像進中大時,未有校方人員出手阻撓。「曾蔭權時代,政府同民間鬥爭的風氣未盛,所以同現在有處境差別。」到後來沈祖堯接任校長,更為願意跟學生會溝通,爭取之下民主女神像一直保留至今。

在 11 年後的今日,盛傳港大有意移除「國殤之柱」,黎恩灝亦指時移勢易,不難想像校方會移除民主女神像,「學生會都沒有了,(校方)做甚麼都沒有辦法阻止。」他指,學生組織解散,情緒上雖然難受,但亦是對公民社會的一個訊號:「延續的固然是組織,但更加是追求民主、自治、多元、社會公義的精神;如今載體少了很多,但精神也可以超越組織載體而流傳下去的。」

黎恩灝

雨傘運動領導角色 退聯風波

2014 年,全國人大對 2017 年普選特首落下三道閘,不實行公民提名及政黨提名。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學聯)、學民思潮和一眾民主派帶領下,市民佔領金鐘、旺角及銅鑼灣街道,展開 79 日的雨傘運動。

雨傘運動中,時而會看見學生領袖的身影,在台上跟民眾分享,包括時任中大學生會會長張秀賢。而時任學聯副秘書長、前中大學生會外務副會長岑敖暉,亦曾跟林鄭月娥及劉江華等政府代表對話,要求政府落實公民提名雙普選。

2014 年 12 月雨傘運動結束,雙普選的訴求並無實現。民間開始出現「拆大台」聲音,提出「去大台化」社運模式,並質疑學聯在雨傘運動期間的領導角色。各大專院校成立「退出學聯關注組」,發動校內投票退聯。港大、理大、浸大和城大都通過退出學聯,不過中大就未能成功取得足夠聯署,無法發動公投。

本土思潮崛起 缺席六四晚會

2016 年本土思潮在校園中發芽,各間大專院校有本土派出選學生會。而中大學生會幹事會,亦出現兩支競選內閣,最終由高舉本土旗幟的內閣「星火」當選。

當年中大學生會極力批判民主派帶領的社會運動,例如不同意支聯會「建設民主中國」的綱領,認為應先關注香港民主發展,並決定缺席支聯會發起的六四燭光晚會。六四當晚,十多間院校學生會,於中大邵逸夫堂舉行六四論壇,以本土面向和香港前途討論六四,並不設悼念環節。

當年中大學生會亦拒絕出席民陣發起的七一遊行,轉為支持由本土民主前線、青年新政及香港民族黨發起的中聯辦集會。2016 年之後的中大學生會幹事會,政治立場皆為本土派。

資料圖片:張秀賢

反修例運動:中大校園衝突

2019 年 6 月爆發反修例運動,學生會在運動中,不像雨傘運動時般擔當領袖,不再於大台上領導和激勵群眾。大專學界學生會也多次發表聲明,聲援示威者。

11 月,民間發起「黎明行動」在多區堵路示威,有人在中文大學二號橋和吐露港公投擲雜物。大量警員及水炮車到場驅趕示威者,引發一場激烈衝突,警方在校園內發射超過 2,000 枚催淚彈和橡膠子彈,多人受傷和被捕。

時任中大學生會會長蘇浚鋒曾向法院申請禁制令,禁止警方在沒有搜查令或按法例准許下進入中大校園,以及在沒有中大校方要求下,於校園使用「群眾處理武器」,蘇浚鋒指控, 11 月 12 日早上,警察曾一度進入至夏鼎基球場旁邊,但當時並未有示威者聚集。最後高等法院拒絕頒出禁制令。

一年之後,中大學生會在中大文化廣場舉辦「中大保衛戰一周年展覽」。不過校方指宣傳品涉嫌違法,要求學生會移除。最終學生會在部分展版中遮蓋了敏感字句,繼續舉行展覽。校方則表示展覽對當日的事件作出偏頗的描述,表示極度遺憾。

中大學生會內閣「朔夜」

校方DQ 學生會

今年 1 月 28 日,12 位中大學生組成內閣「朔夜」,出選中大學生會幹事會,倡議本土文化、共同體意識、對抗不義政權,以及支援被捕中大學生等政綱,並稱在《港區國安法》落實後,仍會堅持民主自由等價值。

2 月 3 日,中大校方發聲明指「朔夜」的政綱及言論有可能違法。 2 月 24 日,朔夜以 3,983 票信任、41 票不信任成功當選。不過在當選第二天,中大校方再發表聲明,指「朔夜」的政綱不代表校方立場,將暫停代收學生會會費、要求學生會註冊為獨立社團或公司,自行承擔法律責任、暫停學生會幹事會成員在校內委員會的職務,以及暫停為幹事會提供大學場地及行政上的支援。

2 月 26 日,「朔夜」於記者會上表示,對校方聲明表示極度遺憾及委屈。2 月 27 日,「朔夜」撤回參選宣言及政綱;3 月 1 日,「朔夜」正式上任,但就在當天,內閣成員召開記者會,稱受到校方壓力及死亡威脅,決定總辭。同日中大校方發聲明指,從來沒有或意圖「威嚇」及「孤立」學生會幹事會或任何其他學生組織。

經歷 51 屆 中大學生會今解散

今日(10 月 7 日),中大學生會宣佈解散。會方發表以《中大人有緣再會》的聲明,指一直以來,與校方關係雖時有張馳,仍有溝通之道,即使在風雨飄搖的日子,校方依然承認學生會在校內合法地位。然而,自今年 2 月以來,校方宣佈停止代收學生會會費,並要求他們向政府獨立註冊,自行承擔法律責任。對此,學生會曾徵詢專業法律意見,大律師建議學生會「不需要」獨立註冊。聲明又指,「若順應法律意見,學生會五十年之歷史恐終於此朝;否之,我們則難以自處的兩難。」

中大學生會於今年 9 月 10 日召開學生會聯席會議,接納學生會代表會全體代表請辭及解散中大學生會之議案。經歷 51 屆中大學生會正式成為歷史。

聲明最後提及:「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感謝中大同學及社會各界多年來與我們同行。中大學生會雖已解散,但中大人仍在。」

文章来源:立场新闻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