屹立香港大学校园近四分一世纪的“国殇之柱”(Pillar of Shame),一直是港人纪念六四的重要象征之一。然而随着北京禁办香港六四烛光晚会、清算香港市民支援爱国民主运动联合会(支联会)成员,香港大学上周更向支联会发信,要求在周三(13日)下午5时前移走“国殇之柱”。创作“国殇之柱”的丹麦雕塑家高志活(Jens Galschiøt)接受本台专访,对校方此举既惊且怒,形容北京拆走“国殇之柱”,意味着香港从此不能再自由讨论及纪念六四,如同拿走香港的灵魂。
作为香港“国殇之柱” 的创作者,丹麦雕塑家高志活(Jens Galschiøt)却是从传媒得知作品将被移走的消息。香港大学上周四(7日)委托孖士打律师行(Mayer Brown)向香港支联会发信,要求在本周三(13日)下午5时前移走“国殇之柱”,否则将被视为放弃,由校方决定如何处理,却从未正式知会高志活。
争分夺秒的越洋“抢救”
受访当下,距离香港大学设定的期限,只剩不到一天。高志活正忙于回应来自全球各地的查询,并尽力越洋“抢救”心血结晶。他已委托香港律师向港大的法律代表发信,寻求解决方案。他重申自己是“国殇之柱”的拥有者,向支联会借出作品,并根据协议在香港大学永久展出。他批评校方乘人之危。
高志活说:“我认为香港大学和孖士打律师行设定如此短的期限,是想借故破坏’国殇之柱’。正常而言期限不会那么短,根本不可能来得及处理。而何俊仁、李卓人等人都在狱中。香港大学和孖士打律师行的行为真的非常粗暴。”
“要拆,我也想自己拆”
高志活目前最担心的,是校方会在期限届满后迅速粗暴拆除“国殇之柱”。他表示“国殇之柱”是极珍贵的艺术品,经历二十多年风霜后,已变得相当脆弱,若非由处理艺术品的专家移除,极可能造成无法修补的损毁。他目前最希望争取时间亲身赴港,或委托专人处理移除事宜。
他呼吁若港大真的拆毀“国殇之柱”,所有港人都到港大收集碎片,供日后重新创作。
高约7米的香港“国殇之柱”,刻有多个身躯扭曲、面容痛苦的人像,象征六四血腥镇压中的死伤者,基座正面以红字刻上“六四屠杀”和“老人岂能够杀光年轻人”,背面亦有同样英文语句。
见证香港主权移交的“国殇之柱”
高志活当年花了3年时间,连同3位雕刻助理,合力创作“国殇之柱”,警醒港人毋忘六四。他表示若要重塑新的雕像,估计至少需要120万欧元,明言若校方对雕塑造成损毁,将向其追讨赔偿。然而“国殇之柱”的重要历史价值,却无法以金钱衡量。
高志活说:“这个雕塑对香港很重要,它是六四的标记,也代表着香港(在1997年后)虽成了中国一部分,但港人仍有权利记住自己的故事、有权向纪念碑献花,悼念1989年死去的人。”
“国殇之柱”在1997年运到香港,正值香港主权移交前夕,到港后先放置在香港维多利亚公园。香港支联会曾向当时的市政局申请永久场地不果,于是在6月4日晚把“国殇之柱”从维园运往香港大学摆放,期间一度遭港大校方及警方阻挠。
之后的一年,“国殇之柱”巡回香港七所大专院校摆放展览,至翌年港大学生会全民投票,正式通过在港大校园永久摆放“国殇之柱”。之后的20多年间,每年5月初,香港支联会都会在香港大学洗刷 “国殇之柱” ,成为港人每年悼念六四的重要活动之一。
承诺非永恒
高志活曾担心香港主权移交后,北京如何处理“国殇之柱”。而成功在港竖立“国殇之柱”后,高志活一度相信北京的对港承诺。不过承诺并非永恒,近年在香港发生的一切,让他感到陌生。
高志活说:“我也不知道,香港完全变了样。在欧洲看着香港的情况很伤心,中国向港人承诺的所有权利都被拿走了,以前说是一国两制,现在是向一国一制的方向走,要把中国所有不好的东西搬到香港来,打压言论自由,连象征自由的雕像都不让竖立。”
去年初,他创作新版“国殇之柱”,在丹麦国会前竖立,上有戴着头盔、眼罩、防毒面具的香港抗争者元素,声援香港的反送中运动。
“国殇之柱”若倒下 香港的灵魂也被拿走
高志活曾在2008和2009年两度被港府拒绝入境,而最后一次亲眼看到港大校园的“国殇之柱”,是在2013年,当时他赴港亲自统筹雕像的维修工作。不少香港学生,跟他分享“国殇之柱”留给他们的集体回忆。
高志活说:“很多香港学生告诉我们,当我们竖立雕像时,他们还是小孩。父母带他们到雕像前献花,告诉他们当年在中国发生什么事,这是组成香港的故事。我想这是为何中国要拿走它。因为'国殇之柱'是香港政治思考的标志,代表香港是一个仍可记住这些故事、仍可公开自由地讨论这件事的地方。我想当'国殇之柱'被拆下,象征中国要夺走香港,甚至要拿走香港的灵魂。”
高志活强调,香港是展出“国殇之柱”的最佳地方,如果可以,他希望“国殇之柱”能永远留在香港。然而在当下的香港,“任何事都可能发生”,因此他希望把“国殇之柱”送离香港,“可能去美国、丹麦,或者有可能的话,在台湾展出”。他表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事件,且对中方做法感到非常愤怒。
他已联络多名丹麦国会议员,呼吁丹麦外长库服特(Jeppe Kofod)跟进事件,并联络中国大使馆,要求确保“国殇之柱”被安全移除、送离香港。
“老人岂能够杀光年轻人”
回望过去,高志活曾对中国抱有希望,期望中国变得更民主,可以公开讨论天安门事件,但事实却是走回头路。他以“国殇之柱”上的一句“老人岂能够杀光年轻人”(The old cannot kill the young forever)寄语年轻人。
“我67岁了,我们这一代老人没有做得很好,但我希望年轻人可以拥有一个更公平的世界。”
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吕熙伦敦报导 责编:申铧 网编:瑞哲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