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十月以来香港只有一宗新冠本地确诊个案,但特首林郑月娥为尽早与大陆通关,防疫措施势必不减反加,即使有损香港经济,「清零政策」看来也在所不计,坚持到底。
林郑将「清零」的任务搬来香港,最感欣慰的相信是新加坡而非北京。北京从来没有示意急于跟香港全面通关,反正未来一年政治任务繁重,由明年初冬季奥运会到年尾中共第二十次党代表大会,都不容有失,全面通关只会加重工作压力,更大大提高疫情以至政治风险。不过,林郑既想全面通关,北京不会拒人千里,但也不会客气,香港首先要百分百做足北京的防疫要求再说,勿妄想有特殊待遇。
林郑坚持彻底「清零」同时表明两点:一是严密的旅游限制和检疫政策(例如旅客若来自包括英美两地的廿五国家,抵港后需要自费在酒店内隔离检疫三星期)将持续一段长时期;二是香港选择大陆防疫的一套,拒绝跟从欧美地区的另一套——「与病毒共存」。结果是香港与外地往还成本十分沉重,也加深彼此间的隔阂。
有别于香港,新加坡上周恢复跟十个国家免检疫通关(主要是欧美地方),旅客虽然只限已注射疫苗者,但他们只须在离境前和到达后检测两次,即可入境新加坡。官方认为此政策有望提振航空业和旅游业,也有助新加坡维持与外地的联系,以至人与人之间接触。
香港则只在乎与大陆通关,其他地方都不放在眼内。更奇怪是,一些外商组织要求放宽检疫政策,方便人员往还,以免影响香港的国际营商地位,亦不得要领。今年五月,美国总商会发表调查报告,指出由于疫情和《港区国安法》,超过四成会员感到前景不明朗而打算离港。近日,在港的国际金融机构亦发声,他们以亚洲证券业及金融市场协会的名义,代表区内规模最大的一百五十五间银行及资产管理公司向财政司长发信,希望当局随著不少地方恢复通关,尽快订出放宽旅游限制的条件和时间表,以释除商界疑虑。
该会甚至坦白相告,近半数机构(48%)表示不清晰当局何时才放宽旅游限制,正打算把人手和工作调往其他地方,而七成半机构亦因此需要挽留人才。换言之,当局若阔佬懒理(粤语俗语,意指不闻不问),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迟早不保。奈何言者谆谆,听者藐藐,林郑一心只求同大陆通关,根本无心考虑三星期检疫期如何阻碍跨国商务往来、外籍雇员家庭团聚及往返原居地的需要等等,也顾不得人才及机构流失的问题,反而执著于放宽限制只会无法同大陆通关,而无法同大陆通关,对其而言,削弱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吸引力。
通关有何好处,林郑没有说,但维持严密检疫政策而造成金融机构大量流走的话,香港有何损失,却是清楚不过。金融业是香港经济一大支柱,占生产总值超过两成,相关职位大约二十七万个。更重要是,香港是国际资金集散地,至2020年底,有1319间大陆企业在香港股票市场上市,占总市值八成(380730亿元)。同时,香港是亚太区投资基金管理中心,资金之中六成半来自香港以外,有三分二投资于亚太区,单是中国大陆便有一万八千亿港元左右,而海外投资者可通过香港「债券通」,投资于规模达到九万六千亿美元的大陆债券市场,目前全球一百大的资产管理公司,四分之三都参与其中。因此,若有一半金融机构迁往他方,就不仅是职位流失,经济产值下降,更难免波及大陆企业集资、投资资金链、企业借债来源,从而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甚至扰乱国家金融稳定。林郑只懂一口拒绝,可有想过,事情向坏方向发展的话,她担当得起吗?
更何况其实特区当局尽一切努力,也没保证可以同大陆通关。开关与否,北京自有政治考虑(上周已讨论过),近日《金融时报》报道引述的中国官员指出,要等明年十一月中共二十大结束后才会开关。果真如此,香港方面即使做足一切要求,也可能徒劳无功,又或者最多换取有条件的通关(削减检疫期、开放指定地区、限定人数)。
最难堪的结局恐怕是,打了疫苗的依然不可自由(不用隔离检疫)往还中港两地。到时大家见不到通关带给香港的好处,却可能亲身经历一个国际金融中心的消失。
文章来源:RFA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