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9日星期二

德语媒体:为什么要批评中国?

《新苏黎世报》刊发评论指出,认为读者不应当单纯地认定西方记者是在恶意抹黑中国,因为民主国家的新闻媒体的主要职责本来就是批评,而非赞美。《世界报》则批评说,如果中国不加大减排力度,那么其历史碳排放总量也会很快超越西方。

    
Hongkong China Zeitungskiosk Zeitungen

民主国家的新闻媒体和中国官方媒体的角色有着根本性的不同

(德国之声中文网) 瑞士《新苏黎世报》以"'抹黑中国'的说法是一种廉价的指责"为题,刊发评论指出,民主社会的新闻记者的职责不是赞美,而是批评;指责新闻记者"抹黑中国"的人,并没有正确理解民主国家内新闻记者应当扮演的角色。

"所谓的'抹黑中国',指的是新闻媒体的反华运动。批评人士认为,针对中国的片面性负面报道正在诽谤中国以及中国人,怀揣着遏制中国崛起之恶意,并据此认定撰写这些报道的新闻记者是在政治动机驱使下积极采取行动。"

"颇为流行的'抹黑中国'之说法,在亲商界的圈子内广为流传。在(欧洲)商界,许多人都认为中国的发展对于欧洲企业也意味着巨大机遇,因而欣喜万分。而在某些右翼民族主义圈内,也有类似的声音,他们主要是羡慕中国拥有习近平这样的大权独揽的政治强人。"

"最为频繁提起'抹黑中国'之说法的,则是中国政府,他们认为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是片面、消极的。因此,中国当局现在正通过新华社、央视、《中国日报》等多语言节目来试图向全世界传递'正确的'中国形象。央视的对外口号就是'看见差异',暗示中国和西方媒体所呈现的模样完全不同。"

作者接着指出,认为德语区媒体"抹黑中国",这种说法并非全错,已经有多项调研结果显示,德语区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以负面为主,而许多读者则希望能多一点政治、经济领域之外的中国报道,并且应当增加一些认可中国成就的内容。作者认为,读者的这种愿望是合理的,但是并不能单纯地指责当前的报道是在"抹黑中国"。

"'抹黑中国'这一说法的问题在于,它无视了民主社会中新闻媒体应当扮演的角色。中国官方媒体所说的'正确的'中国形象到底指什么,这是显而易见的:有利于中共执政的内容。专制体制下的官方媒体,其职责是维护政治与社会秩序的稳定。政府斥巨资运营一个为自己服务的宣传机器,并将其包装为广播电视台、报社、网络媒体。"

"而在民主国家,媒体应当尽可能不受政府影响,从而能够密切监督政府。在媒体完全自由化运作的美国,对新闻媒体的'看门狗'之期待尤为突出;在欧洲,公法媒体尽管需要为国家承担一些义务,但是总体而言,新闻媒体依然必须对境内外的当权者保持批判姿态,揭露问题,从而促使这些问题被解决。"

作者最后指出,新闻记者呼吁关注中国的新疆、西藏、香港等问题,恰恰是在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当新闻记者揭露中国政府针对民主国家高校、议会、经济协会的潜移默化影响时,他们是在希望强化民主社会。他们揭露中国的滥用职权、暴力行径等现象,恰恰体现了他们对中国以及中国人民的关切。"

Luftverschmutzung in China

杭州附近的一座燃煤电厂

柏林出版的《世界报》继续关注中国在气候保护领域的角色。评论以"中国的'历史排放总量'之说辞不再有效"为题,指出按照现在趋势,到了本世纪中叶,中国的历史排放总量就会追平西方国家,因此必须在气候保护议题上加大对中国的压力。

"发达国家的碳排放已经在下降,但中国的碳排放却在短短几年内翻了好几倍。现在,中国的每年碳排放量占到全球1/3,大气层中温室气体的增量现在可以说主要就是由中国和印度两个国家造成的。中国的每年人均碳排放量也已经超过了欧盟,而且其增长势头将维持到2030年前。"

作者注意到,中国领导人一方面承诺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另一方面又在联合国气候峰会等国际场合一再强调"历史排放总量责任",认为较早开始工业化的西方发达国家应当为气候变暖承担主要责任,要求发达国家向新兴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提供大量气候保护资金,并且开脱自己的气候保护责任。

"但是,中国的角色现在已经转变了。有关历史排放总量的指责不再有说服力,因为中国的经济总量即将超过美国,其经济增长率远远甩开西方,还在全世界斥巨资打造'一带一路'。如果中国不大幅削减碳排放,那么到了本世纪中叶,中国的历史碳排放总量也会跃居全球第一,成为气候变化的主要责任者。"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