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于11月18日正式挂牌成立,随即引发中国的反弹和反制,将其与立陶宛的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分析人士认为,立陶宛不畏惧压力,坚持初衷,正是因为民主国家的集体防御机制奏效。有了美国、欧盟与欧洲国家的坚定支持,立陶宛已成为对抗中国战狼外交蛮横作风的最佳典范。
立陶宛无惧中国的反对和威胁,正式允许“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在11月18日挂牌运作,引发北京反弹并反过来于11月21日宣布与立陶宛的外交关系从大使级降为代办级,以示抗议。但立陶宛仅以“遗憾”二字回应中国。
中国外交部于11月21日发布发声明表示:“立陶宛不顾中方严正抗议和反复交涉,允许台湾当局设立‘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此举公然在国际上制造‘一中一台’,背弃立方在两国建交公报中所作政治承诺,损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粗暴干涉中国内政。”
声明还说:鉴于中国和立陶宛赖以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政治基础遭到立方破坏,中国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主权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不得不将中、立两国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立陶宛政府必须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
至于中国是否有与立陶宛断交的打算?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于11月22日的例行记者会上并未正面回应。他表示,外交降级的决定已经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严正立场,而立陶宛走到今天这一步,明显是被某些大国所策动,但牺牲的是立陶宛的利益,“接下来大家最应该关心的是,立陶宛究竟是要一条道走到黑,还是纠正错误,亡羊补牢。”
不过,立陶宛重申,其并未违背“一个中国”的政策,同时也有权扩大与台湾的合作,包括接受和建立非外交代表机构,以确保务实的关系发展,正如许多其他国家所做的那样。
降级外交关系短期难有效果
位于台北的台湾欧盟中心执行长郑家庆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指出,中国面对不听话的中小型国家,如果经济胁迫没有效果,随之祭出外交降级的手段曾有先例。
例如,1981年荷兰政府批准出售2艘潜舰给台湾,中荷外交关系就曾被降为代办级,直到1984年北京当局才同意恢复两国大使级的外交关系。郑家庆认为,外交降级只是开端,北京接下来还会在相关的国际场合和国际组织对立陶宛施加压力。不过,国际社会对立陶宛还是抱持支持、声援的态度,所以短期内来看,北京的施压不会有太明显的效果。
郑家庆说,长远来看,任何国家都无法忽略中国这个市场,所以立陶宛政府也会持续表达出希望维持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但北京接下来大概就是“听其言、观其行”,仔细检视立陶宛跟台湾的双边关系发展,是不是真的只局限在经贸与文化交流的非官方层次。
另外一些分析人士认为,短期来看,北京或许还会祭出其他象征性的惩罚措施,但不会对立陶宛造成太大的实质损害。而这次立陶宛坚持立场,不向中国“磕头”,也印证了一个道理:只要民主国家团结一致抗中,反而会让中国陷入进退两难的处境,“战狼外交”的反作用力因此浮现。
人在台北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学院讲师宋文笛也说,北京现在进退两难,一方面因为害怕“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成为台湾议题的破口,所以必须大动作反制立陶宛,另一方面又因为中国不成比例的惩罚动作,反而促使欧美的团结一致,尤其是美国的大力支持,也让立陶宛受到高规格对待。
欧美携手力挺立陶宛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今年8月与立陶宛外交部长兰斯伯格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会谈时,就达成“双边协调行动”的共识,以帮助立陶宛抵御来自中国的压力。立陶宛经济与创新部长阿尔莫奈特(Ausrine Armonaite)11月19日向路透社表示,将与美国进出口银行签署6亿美元的出口信贷协议。
宋文笛说,立陶宛允许台湾代表处成立,并不算是直捣台湾议题的禁区,但北京过度反应,只会让其他国家更反感并反思:今天中国对立陶宛如此蛮横,改天会不会轮到自己遭殃?所以,各国基于共同利益就联手巩固立陶宛的位置,不让立陶宛这第一张骨牌倒下。
宋文笛告诉美国之音:“战狼外交的打击面有时候比较大,当你(中国)用比较严厉的方式去扩大打击面的时候,就减少了你的统战空间。它其实也让其他国家联合起来去做一些共同声援、共同反制。”
华府智库欧洲政策分析中心(CEPA)高级研究员卢卡斯(Edward Lucas)于11月22日撰文分析立陶宛的局势,他在这篇题为“对付恶霸最好的方式就是搓破它的虚张声势”一文中指出,中国已经严重威胁到美国与世界各地的自由,即便中国已然如此壮大,但只要西方国家在军事、政治、经济上能够果断采取合作,中国共产党也无法忽视这股集体意志而恣意妄为。
立陶宛台湾代表处成立后,主管民事安全、民主与人权事务的美国国务次卿泽雅(Uzra Zeya)抵达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参加民主论坛,同场出席名单还包括拉脱维亚、斯洛维尼亚的外长以及台湾前副总统陈建仁。对此,卢卡斯在文中直言,中国抱怨得越多,它的威胁就显得越脆弱。
捷克智库欧洲价值安全政策中心的一份报告指出,面对中国胁迫性的外交手段,其他国家得试着在经济上慢慢与中国脱钩,迫使中国为自身的蛮横行为付出更多政治代价,最重要的是盟国之间要紧密协调、集体应对。
该报告进一步指出,中国外交官在全世界采取不受欢迎的高压外交手段,是经过缜密筹划的行为,一般国家很难独自因应这样的胁迫,唯有透过多边协调的反击才能有效反制,而小国尤其需要仰赖欧盟或北约这类国际组织的支持。
捷克学者:民主集体防御机制渐成形
欧洲价值安全政策中心主任扬达(Jakub Janda)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表示,我们需要建立民主的集体防御机制,也就是当任何一个民主政体受到像中国这样的独裁政权恶意对待时,民主国家就必须站在一起抵抗。
扬达认为,这套机制已经逐渐成型,就像捷克国会议长维特奇(Miloš Vystrčil)去年因为率团访问台湾而受到中国的威胁时,欧盟与法国、德国、斯洛伐克都对此表达声援,立陶宛这次也受到许多来自欧洲各界的声援。
扬达说:“只要拥有足够可信赖的盟国,那么面对中国就不需要卑躬屈膝。我们可以坚定守护自己的主权、外交与经济政策,这就是欧洲国家从立陶宛身上得到的启示。”
扬达表示,中国说了很多要惩罚欧洲国家的话,但是看看捷克与立陶宛的案例,事实上中国并没有做到很绝,因为中国也要考虑是否要真的杠上整个欧洲。毕竟,中国不会想与整个欧洲为敌,也不会想失去整个欧洲市场。
台湾欧盟中心执行长郑家庆指出,过去大家因为习惯了中国的无理要求,不自觉开始自我审查,于是慢慢形成一种氛围,就怕惹中国不开心,因此对于原先的规划、政策,甚至是自身的价值观也不再那么坚持。
郑家庆说:“立陶宛这个案例,让其他国家看到在跟中国大陆交往过程当中,你还是可以维持自己国家利益或是原先自己的规划,哪怕最后有些妥协,但是至少当初推动政策的初衷是被保持的。”
中国贸易制裁自尝苦果
中国惯性利用贸易制裁不顺从的国家,但有时却反而适得其反,为自身带来意想不到的苦果。澳大利亚是中国最大的煤炭进口国,曾占中国进口煤的7成,去年底中澳关系恶化,中国大砍澳大利亚煤炭的进口量到仅剩4%,但随即尝到苦果。中国今年10月陷入缺煤限电的能源危机,不仅急著向全世界找煤,甚至传出悄悄让滞留海上数月的澳大利亚货船靠港,估计约45万吨的煤炭因此得以卸货。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学院讲师宋文笛说,中国庞大的市场是北京当局遂行经济胁迫的最佳工具,不过中国的内需也很庞大,而这个内需市场不会因为突然对某个国家实施贸易制裁就消失,尤其当铁矿、煤炭等核心能源产品的供给集中在某些国家,找不到替代来源的中国还是得拉下脸向这些国家进口原物料。
宋文笛说:“就算中国对澳洲(澳大利亚)煤炭进行制裁,但实际上还是有大量煤炭通过香港或者其他第三国的方式辗转进入中国,因为中国对媒和能源的需求不会因为制裁澳洲(澳大利亚)就忽然消失了。”
文章来源:VOA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