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民主不能只依賴「一人一票」單腳站立。眾所周知的民主兩難 – 如何避免多數暴力,指出的正是這點。舉個近代的例子,希特勒的納粹黨也是一人一票選出來的,搞不好當初投票給納粹黨的選民中還有不少猶太人。當世的不少集權政府,也是通過大數選舉產生的。再極端一點講,如果有一天中國舉辦全民投票,一名堅持台灣屬於中國的人勝出,統一台灣是否就具有正當性了?對新疆人的殘暴是否就僅僅是中國內政了?
作為政治機制,一人一票的紅利極為顯著,它可以解氣,可以用人頭取代拳頭。但是,一人一票的紅利有點像信用卡中的信用額度,用超了,這張卡就由資產管理工具變成負債了。
許多國家的人民,就因為把民主卡中的紅利刷爆了,成為長期不得翻身的卡奴。如何不爆卡?就是隨時知道你的卡中的信用額度,然後循環使用。
大哉問來了!台灣的一人一票紅利耗到哪個程度了?紅利額度還剩下多少?這問題難以量化,但是可以由幾個跡象來推論。
近代台灣出身於國民黨的一黨專政。五十年前的笑話:大選日老師問小學生今天是什麼日子,孩子回答今天是選蔣總統的日子。然後,經過了幾十年,老、中、青三代人的共同抗爭,台灣逐步取得了一人一票。取得一人一票的當下,民主的紅利是無限大的,只有資產、沒有負債。
到了2022年,台灣早已是個多黨競爭、經歷過多次政黨輪替的國家。一人一票的民主紅利還在,但已經不是無窮大了。為何?因為民主的過程有競爭帶來的損耗,也因為對手早已由一個黨變成多個黨了。
若把台灣到今天為止的民主奮鬥成果稱為民主1.0,當前該意識到的問題是:1.0下台灣的一人一票紅利是否已經快失效了?台灣是否該給「民主信用卡」充值了?充值的方向及方式為何?
我們由文首所說,構成「一人一票」紅利的「大數原理」出發,切入此議題。台灣選民人口低於美國的7%,實體投票的地理範圍只有美國的0.36%;台灣的全國大選,事實上在「大數原理」下的紅利僅等於美國的一個大型州選舉。在這事實下,台灣的選舉紅利,比起美國有劣勢也有優勢。
劣勢是,人頭越少,競爭下非理性的宣傳操弄就越容易,以致投票者的獨立判斷力下降。
優勢是,人頭少、地理小,就更容易實施更精密的投票方式,例如基於區塊鏈的電子投票(如愛沙尼亞)、多輪投票(如某些歐系國家),或容許負數票(剔除心中最次候選人)。
民主2.0 – 零售式民主
在台灣的條件下,民主1.0的「大數原理」,如何能進一步深化為民主2.0?2009年我提出「零售式民主」構想,或可刺激思考方向。2009年時,零售式民主的科技條件還處於萌芽階段,但今天已經接近成熟,是該考慮的時候了。零售式民主的精義可定義為:通過投票科技,使得選民的理性判斷得以「逐級、分時、多次性」發揮,更加逼近大數原理。
傳統定時定點選舉是一種「批發式」、四年趕集一次、買了就難以退換貨的制度,而海量大數據的投票是一種「零售式」、容許退換貨、賣家難以一日搞定就穩坐江山的制度。歷史經驗已經證明,在傳統的定時定點選舉制度下,包括老牌的西方民主國家,最終都會陷入「民粹」,也就是代議士在「定期穩坐江山」的制度傲慢下怠惰敗壞,人民為了「出一口惡氣」,就在「趕集投票」的那一天,發揮自己的「意志」。而在趕集投票的那一日之前,人民只能杯葛政事,導致諸事不行。如此,一直惡性循環。「民粹」,其實是傳統民主1.0選制下的必然,唯有發揮大數原理下的電子投票,才能避免或減緩民粹。
「零售式民主」,就是技術突破之後的「民主2.0」。它的最終原理就是:人的理性和情緒是起伏的,但人的理性和情緒都得被尊重,因而必須採用一種可以帶來「均衡」(equalization)的機制。在投票這件事上,均衡性來自「海量」及「多次」。換句話說,電子投票可以被設計成為一種均衡理性與情緒的機制,採用電子平台的多次性、曲線均衡特性,在大數原理下選出賢者與能者。例如,選總統可以用一年的時間投票十二次,選立委可以用四年的時間多次投票;罷免、創制、複決都可類推。這樣的民主2.0,不但更符合大數原理,也更加接近市場機制。
2009年提出零售式民主這概念時,還存在保密性、隱私性等等問題。然而13年後的今天,區塊鏈技術已經成熟到可克服這些疑慮。「均衡理性與情緒」的「逐級、分時、多次性的大數投票法則」,我希望它首先發生在台灣。最後,我還是要強調一個過去反覆勸說的觀點:進入真正的「民主2.0」,才是台灣主體性的最佳護身符,比起千萬槍砲百萬雄獅都更能保護台灣;其中道理很簡單,在民主2.0成為制度之後,誰吞台灣誰就會自己拉肚子死亡,這道理你懂得的。
(本文原刊於蘋果日報)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