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4日星期一

墙外文摘:香港沉没,乃因抗争未有“见好就收”?

有评论认为,香港人的民主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间起伏与演变都是时势造就的,不是某些人左右的结果,并不存在“见好就收”的空间。与中共妥协,只是单方面不断的退让与屈服,最终习惯被统治而已。 

    

(德国之声中文网)香港中文大学政治学者蔡子强退休前接受访问,认为过去十多年香港政治生态被激进力量主导,香港年轻人未学懂“进退有据”,导致今日公民社会面临全面肃清。台湾《上报》发表文章《和中共打交道别想见好就收》,作者颜纯钩认为, 他的说法并不新鲜,这就是“见好就收”的心态,在反送中运动初期、六四镇压之前都出现过。至今仍有人埋怨赵紫阳没有与邓小平妥协,造成党内改革力量“一铺清袋”(孤注一掷)。 

 文章说,香港人的民主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间起伏与演变都是时势造就的,不是某些人左右的结果。运动没有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缺乏足够权威去主导方向与策略,只是不同政治力量的合力所推动,不论理性或激进,自有其内在逻辑,不是选择题,也没有是非。政治是妥协的艺术,这在民主国家行得通,“但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独裁残暴、不讲信义的统治者,与中共妥协,永远都不是妥协,只是单方面不断的退让与屈服,最终习惯被统治而已”。 

作者强调,“袋住先”的说法对现在仍身在苦牢的手足们极不公平。从黎智英到何俊仁,从黄之锋到邹幸彤,从苹果日报到立场新闻高层,他们都理性平和,只是不肯屈服。实际上,香港人固然一铺清袋,中共更是一铺清袋,因为反送中运动,“中共在全世界面前大暴露,中共从来没有像今日这样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四面楚歌望天打卦”。 

0 seconds of 0 secondsVolume 90%
 
观看视频01:58

香港艺人何韵诗及《立场新闻》高层遭逮捕

 中美并不容易脱钩 

 台湾《新新闻》发表文章《中美脱钩了吗?》,作者吕绍炜指出,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最新公布的数据,中国2021年出口总额约3兆3,640亿美元,年增29.9%,点;进口总额2兆6,875亿美元,年增30.1%,全年贸易总值 6.05 兆美元、贸易顺差高达6,765亿美元,都是历史新高。虽然中美的贸易战、科技战打得震天响,但去年中美贸易额还是成长了6.3%。 

 文章说,作为世界工厂,中国的制造业是从垂直纵向到横向都相当完整又庞杂,每个国家的资源、秉赋不同,能成就与扎根的产业也不同,现在就说越南取代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是说太早了。而且,人口尚1亿的越南,不可能取代有14亿人口的中国成为新的世界工厂,因为量体差了十倍以上。 

 作者认为,也许几年后,“脱钩”真的会发生、扩大,但不是现在,因为数据上完全无法支持此说。真实的情况或许是:许多国家、大企业、供应链,都体会到“鸡蛋全放一个篮子”的风险太高了,不能把所有重要的生产都放在中国,因此,寻找在其它国家或地区、甚至回到母国设厂生产;有人称之为“中国+1”而非脱钩。 

 外媒报道中国缺乏日常视角 

 新加坡《端传媒》发表文章《记者被驱逐后,外媒如何报导中国?》,作者闻予重点观察七家外国媒体(《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BBC、《经济学人》、《外交政策》)在2021年的中国报导,尤其是对台海关系、中美关系的阐述,发现外媒的关注点和文风与疫情前类似,但因为空间收窄,其笔下的中国的“威权”形象已然固化,视角也多聚焦于高层和宏观层面,缺乏日常视角。相较而言,经济和外交报导的丰富度远超高层政治。 

作者认为,相较于中国政治报导的“隔靴搔痒”,台海报导则角度多元,也有诸多历史回溯。经济、疫情、地缘政治交织的复杂性,在报导、评论、分析文章中都被细致阐释。对于美方立场,如华盛顿邮报的高级政治记者Aaron black所言,拜登个人和白宫官方之间似乎存在矛盾,拜登想打破“模糊”,在公开场合多次肯定《台湾关系法》的重要性,美国需要在台湾遭遇军事威胁时给予帮助。但官方仍措辞谨慎,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中方则延续了一贯的口径,以“战狼”式的口吻对待美国的表里不一,也通过外交和经贸孤立台湾,在宣传话语中狠批独派的“目光短浅”。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