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9日星期二

李怡《失敗者回憶錄》:我所認識的黎智英


1989年六四後,我交了不少新朋友,來往較多的是黃永玉和黎智英。他二人與我都是鼠年出生的,屬同一生肖,黃永玉比我大一輪,我又比黎智英大一輪。有一次,我們三人同黃子華一起用餐,黃子華也屬鼠,又比黎智英小一輪。那次是唯一一次四鼠同席。現在想來,我們四鼠有同一個特點,就是對自己信念的堅執,而且都從事文化工作,儘管是不同行業。

大約是2001年吧,黎智英在香港創辦《壹週刊》和《蘋果日報》取得空前的成功,在這基礎上,他把傳媒帝國擴展到台灣,先後在台灣創辦《壹週刊》和《蘋果日報》。《壹週刊》每週四出版,但週三已有人拿到,許多電子媒體都盯住這一期《壹》仔揭什麼密,爆誰的料,即去追踪跟進。《壹週刊》的話題,就是那個星期電視跟進的話題。

《壹週刊》在台初創期間,我因有事到台北,有暇就去找黎智英聊聊。因黎有訪客,在壹傳媒大樓我正好遇到一位在《中國時報》「開卷」版任編輯的朋友,得知她已經轉來《壹》仔上班了。對於這個原來專注書評界的人士轉來被批評為以狗仔隊扒糞為職志的刊物,我有點意外。她告訴我她和許多同事轉來壹傳媒的原因,是他們都收集到不少政商和娛樂界名人見不得人的資料,有些甚至涉及公眾利益,但在原來任職的報紙都不能夠「爆」,因為老闆與這些人有交情。

有娛樂版記者甚至憤而請編輯索性開一張什麼人可以爆的名單出來,結果還真的給了他一份這樣的名單。台灣《壹週刊》出版後,就完全沒有這一套,任何名人的所有見不得人的事都可以爆,而且報刊鼓勵你爆,讓記者大展身手。她也是因為這裡可以無顧忌地寫新聞才轉過來的。我問她,《壹》仔的爆料有沒有查證呢?她說,查證比她原來任職的一本正經的報紙還要嚴格,通常要三次查證才刊出。我說《壹週刊》看來廣告量不多,可以維持嗎?她說,台灣的慣例,是要給負責發廣告的人一些回扣,但黎智英下令不能私下給回扣,要給折扣就光明正大地直接給廣告公司。因此廣告量不多。不過老闆叫他們不用擔心,說錢不是問題。

後來我跟黎智英見面時,提到這件事,我說為爭取廣告就不能變通一下嗎?他說,我們不斷揭發政商界的枱底交易,如果我們自己也枱底交易,怎麼說得過去?只要我們銷路上升,跑廣告的又專業,就不怕沒有廣告。他接著說,報刊的老闆只有一個,就是讀者,廣告客戶不是我們的老闆,政商巨頭當然也不是。

一切以讀者的利益為第一優先,正如商人一切以顧客利益為第一優先,廣告客戶、政治名人的利益和交情都不在他考慮之內,這是黎智英作為商人辦報的主要堅持。記得有一次在他家作客,那時香港《壹週刊》創刊不久,他還是服裝品牌佐丹奴的老闆。有一個財經界的朋友打電話給他,說知道《壹》仔兩天後會爆某商界名人與某紅星在新加坡酒店私會之事,說某名人不是好惹的,你有老婆孩子,還是小心點好。黎智英一聽之下立刻爆粗,說我有老婆孩子,他就沒有嗎?你威脅我,我怎麼向爆料的同事交待?這個料,我是爆定了。講完掛電話,仍然怒氣未息。又有一次,他做服裝品牌時的一個合作夥伴兼老友,此時是中共政協常委,因《壹》仔次日會出一篇關於他的較負面的報導,要求黎智英念在幾十年老朋友份上,把這篇稿撤回。黎回答說,可以,不過你要先把《壹週刊》買下來。你出個價吧。你買下來你要怎樣都可以了。還在我手上我就沒辦法叫手下撤回。這個回答當然就讓數十年的交情都斷了。

黎智英辦傳媒,屬商人辦報,與文人辦報不同的是,他沒有文人那種崖岸自高的作態。比如他的報刊介紹旅館、食肆,會把地址、電話都列出來,不會認為這是為商店做免費廣告,便宜了他們,而是覺得這是讀者需要的資訊。在他的一刊一報最受讀者歡迎時,台灣著名文化人林懷民有一個對《聯合報》的談話,其中有一句很經典的形容說:你們報紙都穿西裝,蘋果是不穿西裝的。意思是黎智英辦報最接地氣。

在商人辦報中,黎智英又不同於一般商人。一般商人除了辦報之外還會從事其他商業活動。鑑於對其他商業的影響,他往往不能不考慮處理好同其他政商人士的關係。但黎智英不理這一套,因為一篇文章大罵李鵬,導致他的服裝品牌在大陸被封殺,他就把佐丹奴的所有股份都賣掉,專注於傳媒事業。因此,他是商人辦報中唯一只做傳媒這行的商人。沒有了自己其他生意的考慮,不須顧忌政商關係,他於是可以在傳媒站得挺站得硬。

圖,黃永玉畫黎智英。

「直」是他性格的強項,但剛則易脆,直則易折。堅持己見也要容納異見,而這是他的弱項。下篇再談。(上,待續)

李怡《失敗者回憶錄》:我所認識的黎智英(之二)


我寫黎智英,因為他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冒起並主導媒體走向的人物。我同他交往數十年。講些我見到和想到關於他的事實。人人都有優缺點,我只是就事論事,褒貶都不受他現在遭遇的影響。

與黎智英在六四後認識。我到過他在新界青山公路上像小公園般的大宅,他在那裡養了一隻大黑熊,還有孔雀和其他動物。後來黑熊被漁農處派人來領走了。

常見到他是黃永玉在港島半山的家中。我們三人中,只有黎智英對九七後的言論市場具信心。於是1990年創辦《壹週刊》,但工作重心仍然放在服裝品牌佐丹奴上。直到1994年他在《壹週刊》罵李鵬「王八蛋」,使佐丹奴在大陸的業務被封殺,他遂把佐丹奴股份全部賣掉,退出服裝市場,專注傳媒事業。

1995年《蘋果日報》創刊,剛面世就一紙風行,大放異彩,讓當時已經在下滑中的紙媒備受衝擊,好幾家報紙支撐不住而停辦。我在那一年年底開始在《蘋果》寫專欄。

1998年《九十年代》因種種原因休刊。黎智英說壹傳媒正在將軍澳建大樓,他可以留一個房間給我,在那裡寫作和用圖書館等設施。於是,《九十年代》結束後,我就每週去那裡幾天,寫作,和《蘋果》的同仁交談溝通。不過,我只是在那裡寄居,不是僱員。黎智英的房間,離我不遠,我們常會到彼此的房間聊天。講的大都是當時的新聞或趣事,也會談到我發表的文章,但他從來沒有向我提出過要求或批評。

2001年台灣《壹週刊》和台灣《蘋果日報》相繼創刊,他大部分時間留在台灣,我們見面的機會就少了。

忘記哪一年,發生過一件奇妙的事。黎智英有一天走來我房間,帶著有點懾懦的聲音問我,能不能幫他一個忙。我奇怪有什麼是他做不到的事要我去做。他說他有一個親戚,有編輯經驗,想找工作,問我能不能跟《蘋果》負責副刊的主編說一下,聘請他這個親戚。我說,你是老闆,你說一下不就行了嗎?為什麼要我去說?而且我要不要說這是你的意思呢?若不說,他未必請。黎說,可以說是他的意思。我說這樣你去說跟我去說有什麼分別?上千人的機構,老闆要安插一個普通編輯,不是一句話就行了嗎?他說,他不想其他員工覺得是他安插的人,對這人另眼相看。

事情的結果,是副刊主編說可以為黎智英這親戚介紹在其他報社工作。黎即表示千謝萬謝。

一個企業家在公司安插一個與自己有親屬關係的人,都那麼忐忑,在華人企業中真是不可思議。黎智英太太是傳媒出身,但在壹傳媒大樓中,我從來沒有見過她的身影。而在華人企業中,老闆娘常常是讓員工頭痛的人物。從這件小事,可以看到黎智英公私分明的洋人企業家風格。

2005年他通過社長董橋邀我擔任《蘋果》「論壇」版主編,我雖然因為已超齡而不是正式員工,但實際上是負責一個重要職務。與黎智英關係就有些改變了。不過,我們還是像朋友般聊天,也常去他的飯局。他對我很尊重,對「論壇」版有意見從不直接跟我說。

他在香港和台灣創辦《壹週刊》和《蘋果日報》起始的成功,和他過去營商的成功一樣,秘訣就是廣東話說的「抵食夾大件」,意思就是質素好兼便宜,用現在的術語就是「性價比」高。佐丹奴是名牌中品質高而價格最低的,黎智英說他用最好的設計師和最好的質料,實行薄利多銷,先佔領市場,才慢慢樽節成本和調價。

辦報刊也是如此,在1990年創辦《壹週刊》之前,他曾問我要投資多少。我的《九十年代》是小本經營,資金只有80萬港元,他辦的是週刊,我講多了些,就說800萬吧!後來才知道他投下的資金是800萬的十倍。他用高薪請人,在傳媒中挖角,但主事者並非傳媒中人,而是一些商界奇才。

投資報刊是他的新領域。出版《壹週刊》前,傳媒行內都不看好,認為他是外行人。但他以企業家的本領,一心一意要做出好產品,而不惜成本,揮金如土。設立報紙突發組,領頭人說要買25輛摩托車,黎智英說100輛。印刷油墨,製作人給他看兩種油墨印出來都差不多,但他選最貴的德國油墨。他說他不懂,但相信賣那麼貴的油墨必有理由。果然印出來就是不一樣。他對採訪開支也沒有設限,記者越洋採訪,坐商務艙,住豪華酒店,花費在所不計。《蘋果》中有人對我說,老闆不在乎,許多員工就亂花錢。但無可否認,資源豐厚是成品質素的保證之一。

黎智英的營商本領,一是「抵食夾大件」,務求先佔領市場;二是虧蝕時不要節省,而是要投入更多資源;在賺錢時就要樽節開支。

不容否認,黎智英一刊一報在草創期是成功的。但守成,和其他新的嘗試,就不一定了。而他優點的剛與直,在政治環境變遷下,也就變得脆和易折。(待續)(132)


圖,1990年創辦《壹週刊》時期的黎智英。

李怡《失敗者回憶錄》:我所認識的黎智英(之三)


經濟學教授Deirdre N. McCloskey曾經提到,在機會平等的市場經濟社會,從商是以美德為基礎,並能在從商者身上催生出幾種美德,其中包括創新的勇氣,誠實買賣的公正,和對法治下市場社會的信念。

這幾點美德,在黎智英身上都能體現,並且剛直和堅持。可惜在華人社會,作為社會公器的媒體,你要公正,骯髒的政治卻總要找上門來。黎智英辦一報一刊成為傳媒大亨,我多次被一些與中共有關係的人士詢問過黎智英的底細,他的資金來源。詢問者多先入為主地認為他有外國政治背景,懷疑是美國中情局出資。我說雖然不了解,但憑常識判斷,外國政治勢力肯讓一個商人這樣大手大腳地花錢辦報嗎?

向黎智英統戰的相信更多。據我所知就有兩次通過他的親戚和好友,邀他訪問中國大陸。另有一次,他以前辦製衣廠時的好朋友兩夫妻到台灣找他,說中共邀請他訪問,領導人會接見他,他可以到中國去辦報。還說除了政治新聞不要碰之外,娛樂新聞、體育新聞、社會新聞都可以隨他去辦。那時中國經濟處上升階段,聽來確實是賺大錢的門路。他聽到後,即打電話叫保安上來把客人送走。我問他為甚麼做得這麼絕?說考慮一下或不接受,不就算了嗎?朋友說不定也出於好意。他解釋說他其實是害怕,怕自己經受不起誘惑,而放棄了與權力保持距離的原則。

我想起1990年創辦《壹週刊》前,他在我主持的一次電視訪問中講過,中國是個大市場,六四之後東歐也變了,他「賭中國一定變」。懂中文的人佔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把刊物辦到中國去,是他的夢想。想不到經過多年觀察,他竟然對實現這夢想害怕起來。這不能不說是被中國的現實喚醒,而他自覺自己會軟弱,卻使我對他由衷佩服。

黎智英對法治下自由市場的信念極強,因此,他相信市場化會使中國改變,也相信中共在中英聯合聲明和《基本法》的法律承諾。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權轉移,《蘋果》頭版標題是「香港信有明天」。然而,政治現實是中共不斷以「一國」的主權去壓「兩制」的香港。強權並沒有使剛直的黎智英屈服,反而使他積極投身政治。

我記得有一年大遊行,《蘋果》的頭版標題是「不見不散」。那真的不是新聞,而是一種「政治動員」了。我個人不太主張這樣做新聞。儘管幾乎所有報紙都有立場,但報紙主事者還是應該與現實政治保持安全距離較好。言論自由應該容納不同意見,讓真理越辯越明,報紙也更有公信力。黎智英不認為應該這樣,他覺得應該站在民主、反共立場對抗所有親建制輿論。

辦報人直接參與政治,是個性剛直的表現,也是脆而易折的因素。

2005年,我受邀主編「論壇」版。黎智英說我可以全盤作主,他不會插手也不容其他主管插手。我提了三點:一是我選稿會只重質素,要寫得好看和有新意才用,二是我打算向當時與《蘋果》交惡的黃毓民邀稿,以建立論壇版言論開放的形象,三是我想取消一些中國海外民運人士的定期供稿,他們來稿仍以質素考量來取用。這三點黎智英都接受。反而是黃毓民不肯寫,也有民運人士向支聯會主席司徒華投訴,說我封殺他的文章。司徒華回答說,連我的稿李怡也不一定用呀!

由於中國對香港從暗到明的干預,更由於大量中國新移民和遊客湧入香港造成的社會問題,2010年香港民主運動就出現了本土派,並在年輕人中快速成長。傳統的民主派則被稱為「大中華派」,以民主黨為首,繼續支持「一國兩制」,支持爭取中國民主以實現香港民主,尋求與中共妥協。黎智英明確地是大中華派的支持者,他在2014年的一個電台節目中,亦承認曾對集團高層發出內部通知,禁止旗下刊物及報章容許支持本土化的人士發表太多言論。

這種一面倒的言論取向,導致大量讀者流失。

但我編論壇版一直貫徹百家爭鳴、以質素取稿的原則。年輕本土派的言論在主流媒體上只有在《蘋果》論壇版才可以刊登。而那些未讀文章就知道講什麼的老民主派文章,可讀性實在不高。因此論壇版的取向與黎智英大相徑庭。

2012年立法會選舉前,黎智英寫了一篇文章,指激進本土派的黃毓民「替中共做打手」,「令他漁人得利,和讓他背後的金主龍顏大悅,因而也讓他財源廣進」。論壇收到鍾祖康一文反駁,說黎的陰謀論指控「非常嚴重……卻不見任何令人信服的證據。單憑常識已可推知這些指控相當荒誕。你會相信一個被中共收買的人會搞五區公投和拉布行動嗎?」因此,他的指控是為了打擊黃毓民的選情,在客觀效果上,「黎智英幫了梁振英」。我將鍾祖康此文照發,但先傳了一份給黎智英。他沒有阻攔。
到2014年,他終於忍不住把我的論壇版主編職務撤換了。我改為寫社論,但我的社論仍然常偏向年輕人和本土派。最後這些年,我們的意見常常相左,但作為老闆,他對我容忍,即使要表達反對意見,他也假手其他人跟我說。(133)


圖,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權轉移,《蘋果日報》頭版標題,現在成為對自身的反諷。

——作者脸书

文章来源:新世纪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