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坚持封锁清零,但所付出的经济代价正在扩大。中国官方4月的数据显示,除了零售额和工业生产双双衰退外,汽车、笔记本电脑等部分供应链的断链危机也正在升高。分析人士指出,中国过苛的防疫政策不仅重创境内各产业的产能及供货,也打击投资及消费信心,更可能阻碍未来全球供应链的复苏。此外,由于美国积极布局摆脱对“红色供应链”的依赖,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在疫后将受到多大的挑战,受到各方关注。
中国动辄封城防疫,不仅付出高昂的经济成本,更恐引发供应链的长期断链。以上海年产值超过7500亿人民币(约1125亿美元)的汽车产业为例,上海汽车销售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汽车经销商因封城全数歇业,全市4月的汽车销量史无前例挂零。若以封城一个半月来计算,上海汽车业近期所损失的销售额恐接近上千亿人民币。
上海封城 汽车产值惨掉千亿
但销量只是短期损失,位于北京的商业顾问公司Sino Auto Insights董事总经理李图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表示,中国汽车制造业因各地停工、缺工和缺料,正面临冲击更大的供应链断链危机。
李图说:“上海是中国最重要的汽车市场。现在有两大问题,当地为数众多的工厂无法生产。还有消费者,如果民众无法买车,市场动能将受重创。整个(汽车)供应链都陷入危机中。”
根据中国汽车协会的统计,上海2021年的汽车产量达283万辆,约占全中国十分之一。而从上海辐射到江浙的长三角地区约有超过2万家规模不一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堪称是汽车重镇。
虽然随著疫情趋缓,上海官员已宣示将于6月起恢复全市的正常运作,不过李图对中国汽车业前景仍忧心忡忡。他说:“在新冠疫情完全或几近完全在中国消失前,未来仍充满不确定性。”
缺工缺料 笔电供应链也受创
除了汽车制造业,中国其他产业的供应链也因防疫管控措施而遭受冲击。
在全球笔记型电脑市占率逾八成的台湾“电子五哥”,也就是广达、仁宝、纬创 、英业达及和硕五大台湾企业,都以中国为主要的代工基地,但受到封城停工的冲击,各公司近期公布的4月营收均呈两位数衰退。
其中,广达4月的营收和出货量都大减四成以上,副董事长梁次震于5月13日的法人说明会上表示,第二季的出货量将比第一季还要再衰退两成。
对此,为台商提供中国投资等咨询服务的台湾工业总会大陆组组长黄健群表示,中国清零政策对电子业的冲击在未来两季恐逐步扩大。他说,人员流动限制及工时难以规划是目前生产线面临的最大困境。
黄健群告诉美国之音:“目前看到的(营收)数字都可能还不足以反映清零政策的影响。虽然中国有公布’白名单’,开始复工复产,但最大的问题是人的往来,就是不同的城市之间的人员(往来)还是蛮严格的,即便有办法复工,人员没有办法到位,货(就)出不来个。因为现在是动态清零,所以随时都有可能被封,不确定性很高,这个大家比较担心。”
位于台北的总体经济学家吴嘉隆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指出,多数中国厂商产能、营收下滑,反映封城对生产和出货的短期冲击,但只要中国持续清零,各企业也只能停产断供,别无他策。
经济断崖式下滑 学者:重创消费、投资信心
吴嘉隆说:“零部件进不来,就算你有一些存货,做好的东西也出不去,运输跟物流封闭,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停工也许半个月、一个月。目前厂商都没有办法有对策。”
中国封城也殃及他国经济。根据台媒《TVBS新闻网》5月18日转述日本TBS电视台的报道,日本境内多家家电商场、无印良品、甚至马自达汽车都因中国制零件断货而开始停售,让日本经济蒙受打击。
美国财长耶伦(Janet Yellen)5月18日也警告,中国封城范围之广将加剧全球的供应链困境,且推升价格、阻碍商品流动和全球供应链的复苏。
清零首当其冲打击到的是中国的经济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中国4月的消费零售额年减11.1%,比3月暴跌7.6个百分点;而4月的工业生产则年减2.9%,双双创下2020年初以来的最差表现。此外,4月的服务业生产指数也下降6.1%,而当月的全国城镇失业率则攀升至6.1%,也是两年来的新高。
台北经济学者吴嘉隆表示,中国经济因俄乌战争面临下行压力,现在加上封城引发的生产和就业困境,中国经济前景恐笼罩在四大恶性循环的乌云中。
吴嘉隆说:“生产跟就业受影响之后,影响到消费信心,回过头来减少企业的营收,有裁员、失业的问题,冲击到消费端,这是消费信心的恶性循环。投资信心的减少带来更多的投资退却,这是投资信心的恶性循环。银行现在怕呆帐,不贷款让消费者不容易借新还旧,反而会出现呆帐,所以银行怕呆帐,反而会造成更多的呆帐,这是银行信心的恶性循环。再来是资产通货紧缩,就是(借贷人)要还债,只好去卖掉资产,结果资产价格下跌,反而还不了债,只好卖更多的资产,陷入资产型通缩的恶性循环。这四个现象同时发作、再加上极端清零,(中国经济)雪上加霜。”
清零引发断链危机 外企恐出走?
中国强硬清零已引发外国企业出走的声浪。
欧盟中国商会和中国美国商会5月初公布的调查显示,23%的受访欧商今年考虑将现有或计划中的对华投资转移到其他市场,而高达52%的受访美商则说,其在华投资已被推迟或减少。
另据美媒《华尔街日报》5月21日报道,美国科技巨头苹果公司也担心中国清零政策恐扩大其损失,打算在越南及印度建立新的供应链,以取代在中国的部分产线。苹果执行长库克(Tim Cook)先前在法人说明会曾揭露,该公司“已估计损失额度介于40亿至80亿美元,这些损失主要集中在上海一带”。
苹果公司超过九成产品,包括iPhone、iPad以及笔电MacBook,是由非中国承包商,如台商富士康集团在中国制造。
苹果供应链若转往南亚,基于产业的群聚效应,恐引发更多其他相关供应链移出中国。
不过,香港岭南大学潘苏通沪港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何泺生认为,中国供应链处于转型阶段,清零或生产线外移应只是短期冲击,长远来看,“红色供应链”对部分产业仍具优势。
何泺生告诉美国之音:“中国的工资水平上升不少,劳工密集工业继续到东南亚和其他工资水平比较低的地方,但是中国的物流、基建还有制造业的供应链都是比较完备,对于吸引高增值的制造业比较乐观。”
位于香港的经济学人智库分析师马洛 (Nick Marro)也同意,跨国企业短期内不至撤离中国,但会同步扩大对东南亚供应链的布局。他说,只要北京不放宽清零,中国供应链前景堪虑。
马洛以电子邮件告诉美国之音:“我们预计中国要到秋天的20大后才会放弃清零, 2023 年才会逐步放宽防疫措施。这意味着,未来仍具风险,突然停工、停产、大规模核酸检测和其他干扰将持续一段时间。只要家户和企业信心仍疲软,经济将陷入困境。”
缺经济诱因 红色供应链难撼动
但中国供应链不只面临内忧,也有外患。
美国东盟峰会后,双边5月中承诺强化经济关系。部分分析人士解读,华府盼深化与东盟的贸易合作,以加速自2018年美中贸易战以来,将生产线从中国移往东南亚的脚步,并减少对中国“红色供应链”的依赖。
虽然峰会后,未见外资掀起抢进东南亚之风,但位于吉隆坡的马来西亚-德国工商会执行长本贝克 (Daniel Bernbeck)说,外资对东南亚的兴趣有所提高。本贝克以电子邮件告诉美国之音:“目前为止,这场峰会尚未对我们客户的决定有重大影响。(但)整体而言,峰会让部分寻找投资目的地的公司将东南亚列入考虑范围。”
东南亚近年经济表现亮眼,其中,越南被视为最有可能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国家,不过,越南的出口约只有中国的八分之一,短期内恐难和红色供应链竞争。
法国外贸银行现派驻台北的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艾西亚(Alicia Garcia Herrero)也说,美国须提出更多诱因,才可能撼动红色供应链。艾西亚告诉美国之音:“美国政府没有建立自由贸易区、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或任何重大相关计划。如果希望东盟成为美国公司的信任平台,(美国)须提供更多。”
文章来源:VOA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