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日星期四

習近平的晶片強國理想為何在現實中碰壁

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身穿白大褂,在武漢視察國有半導體公司長江存儲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家下屬企業。那是2018年4月,就在美國政府禁止中國電信公司中興通訊與美國供應商做生意後不久。

這一禁令對中國科技行業及其領導人來說堪稱一個「衛星時刻」。儘管中國在智慧型手機、電子商務平台和高速鐵路方面取得了成功,但他們意識到,科技繁榮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西方技術基礎上,尤其是為幾乎所有東西提供動力的晶片。他們必須改變這種狀況,而且要快。

習近平對長江存儲的高管說,半導體對製造業的重要性不亞於人類的心臟。據官方媒體報導,他說:「心臟不強,體量再大也不算強。」他敦促大家抓緊時間,取得技術突破,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做出貢獻。

此後,習近平一直在重複這一信息,隨著美國試圖限制中國獲得關鍵的半導體技術,他的心情也越來越迫切。但是,上個月對中國半導體行業名人的一系列腐敗調查表明,習近平可能沒有得到他所期望的東西,或者至少不夠快。

接受調查的包括在2018年帶習近平參觀的前長江存儲負責人,以及一個俗稱「大基金」的巨型國家基金的負責人,該基金投資了數十個中國最大的晶片項目。

他們領導的這些公司是中國推進半導體產業發展的核心,半導體是相當於計算機和其他設備大腦的小硅片。他們的失敗等於是在公開承認中國正在重新考慮其「淘金熱」的方式,也就是往很多項目砸錢,希望其中一些能夠成功。這對中國實現技術自給自足的努力來說,是一個明顯的挫折。

在這場整肅行動的背後,是習近平關於政府主導的科技自力更生願景與半導體本質之間的矛盾。

晶片行業是高度複雜和相互關聯的。它依賴於一體化的全球供應鏈,並利用不同地區的專業知識:美國的設計;台灣和韓國的製造;中國的組裝、包裝和測試;以及荷蘭的設備。每個地區的比較優勢都是通過數十年的資本支出和研發建立起來的。

「任何考慮推動半導體行業自力更生的政府都需要面對殘酷的現實,」布魯金斯學會的非常駐高級研究員、英特爾前中國公司總經理唐睿思(Christopher A. Thomas)在接受採訪時說。「半導體代表了人類工程成就的最高形式。它們是我們作為一個物種創造的最困難的東西。一個國家怎麼能靠自己來『包攬一切』呢?」

曾在台灣海峽兩岸工作過的台灣半導體行業資深人士高啟全最近在接受報紙採訪時表示,他曾多次試圖告訴大陸的科技高管,中國大陸可能需要30年甚至50年的時間才能成為行業領導者。

這種說法不可能是習近平想聽到的,預計他將在今年的一次重要的共產黨代表大會上獲得第三個任期。習近平越來越執著於科技「瓶頸」,這些「瓶頸」讓中國在與美國的貿易戰(包括對中興等公司的禁令)、台灣海峽可能爆發的戰爭,以及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入侵中處於弱勢。本月,拜登總統簽署了一項2800億美元的法案,旨在加強美國國內半導體在製造、設計和研究方面與中國的競爭。

為了應對這些挑戰,習近平開始更多地回過頭去使用毛澤東的策略,當時中國實行計劃經濟,朋友很少,自力更生是一種需要。毛澤東時代自上而下解決重大障礙的方法就是調動國家資源,習近平毫不掩飾自己對此的喜愛,他聲稱這是中國舉國體制的一大優勢。

這種向內和倒退的視角決定了習近平對中國應如何推進科技自給自足以及這一進程應有多快的看法。他提拔了來自航天和國防工業的技術專家,他們完成了具有技術挑戰性的項目,他認為這證明了中國制度的力量。

被整肅的半導體企業高管沒有達到這一標準。

習近平2018年那次訪問中有一張廣為流傳的照片,站在他身後的是長江存儲的董事長趙偉國,他曾是業內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他通過自己控制的清華紫光集團對大型晶片項目進行了一系列令人瞠目的投資,贏得了「晶片狂人」的綽號。他在西方最出名的是2015年收購美國存儲晶片製造商美光科技失敗。

另一位接受調查的「大基金」負責人丁文武同樣很有影響力。該基金已成為中國政府向晶片製造商發放資金的工具。

至少還有另外五名曾與這兩人共事的高管也因腐敗指控接受調查。監管該行業的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肖亞慶也是如此,不過尚不清楚這三起調查是否相關。

中國政府用來引導國內晶片行業發展的「大基金」和清華紫光集團取得的結果好壞參半。

業內人士說,中國晶片製造商在過去五年取得了比過去十年更大的進步。據位於華盛頓的行業組織和遊說團體半導體工業協會的分析,2020年,該國的晶片銷售額增長了30.6%,達到398億美元。

半導體的產業鏈極長,中國取得的大部分進展都位於它的低端,在更先進的細分市場上的差距仍然很大,可能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才能縮小。中國在晶片上的花費仍然高於其他任何進口商品。

儘管有大量的政府資金和補貼——或者正因如此——還是出現了失敗。根據中共官方報紙《人民日報》旗下雜誌《中國經濟週刊》的分析,2020年前10個月,註冊為晶片相關的企業超過5.8萬家。該雜誌稱,一些公司過去從事的是時尚、建築和其他行業,更改註冊信息只是為了輕鬆獲得資金和廉價的土地。至少有六個投資10億美元的半導體項目已經破產。

然後是趙偉國的清華紫光集團,自2020年底,該公司開始在巨額債務下崩潰。今年它被一家總部位於北京的公司以近549億人民幣的交易收購,該公司由一家投資公司牽頭的財團組建。

儘管有這樣的混亂,自2014年成立以來已籌集近500億美元的「大基金」似乎在財務上表現良好。該基金的負責人丁文武在2017年的一次採訪中表示,它既要服務於國家的戰略目標,又要盈利。但批評者指責它投資低風險項目,而不是可能會在一段時間內虧損但最終會產生技術影響的高風險項目。

不難想像,北京看了這些結果後會認為它的表現平平。看上去更多是逐利,而不是愛國義舉——這與習近平想要看到的相反。

中國東營的一條半導體生產線。習近平說,中國的繁榮和安全取決於技術自力更生。

習近平一再表示,他希望看到更多的成果,比如1960年代和1970年代的「兩彈一星」,當時中國在經濟條件差和國際環境惡劣的情況下研製了自己的核彈和氫彈以及第一顆衛星。

2019年以來,在攻克關鍵科技挑戰的背景下,「舉國體制」一詞也開始出現在習近平的講話和黨的文件中。該體制是中國1950年代至1970年代計劃經濟時期的遺留,在那個時代,政府通過行政命令來動員和分配資源。許多中共理論家認為,新的舉國體制將政府指揮和市場作用力的好處結合起來。

習近平相信中國可以通過新舉國體系和「兩彈一星」精神實現成就,中國最近在太空和國防項目上取得的許多成功很可能就是這樣的例子。2021年,中國將一輛探測車送上火星,還將宇航員送上了一個新的太空站。

一些人認為此舉暗示了習近平在半導體上的想法,他在7月任命了一名官員接替正在接受調查的工信部部長,而這名官員曾領導中國首架國產客機的研發。

由於涉及全球的複雜性,一些批評者警告不要在半導體領域採用自上而下的方法。

前官方媒體《科技日報》總編輯劉亞東在5月接受採訪時表示,舉國體制幫助中國贏得奧運金牌和製造原子彈,「但不適合製造半導體晶片」。

習近平不斷推進他的理念。6月,他參觀了武漢的另一家半導體公司。他強調,科技自力更生是中國繁榮的基礎,也是國家安全的關鍵。

「我們必須把科技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他說。「如果我們每一座城市、每一個高新技術開發區、每一家科技企業、每一位科研工作者都能圍繞國家確定的發展方向扎紮實實推進科技創新,那麼我們就一定能夠實現既定目標。」

袁莉為《紐約時報》撰寫「新新世界」專欄,專注中國及亞洲科技、商業和政治交叉議題。歡迎在Twitter上關注她:@liyuan6

翻譯:紐約時報中文網

點擊查看本文英文版。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