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7日星期一

封不了嘴:香港第30份言论自由年报须在海外发表 学者指自我审查已成全社会现况

香港的言论自由空间尚有多少?可能可以从已连续纪录香港言论自由29年的香港记者协会不得不放弃撰写言论自由年报可见一斑。新闻学者李立峯教授指出,记协可说高风险组织,停写年报可以理解和体谅,但事件折射的问题,是自我审查已由新闻界的问题变成全社会的问题。


香港记者协会自1993年撰写促使港英政府修例以改善言论自由空间起,便每年撰写报告,纪录和评论香港在当年7月至翌年6月的十二个月内的言论和新闻自由状况,并于每年的7月香港政权移交纪念日后一、两天发表,作为对回归对言论和新闻自由影响的监察,但该会早前决定,今年不会编撰年报,没有交代原因。不过,该会及其主席陈朗昇曾被亲京传媒《大公报》和《文汇报》批评及跟纵,该等传媒曾翻找记协丢掉的垃圾,以当中的废纸内容来对记协作出揣度式指控。另外,港府的职工会登记局则两度去信记协,要求交代过去举办的活动内容是否与该会成立宗旨相符。据了解,当中包括多年前为协助业界采访台湾总统大选的交流团。

不过,一群不甘噤声的香港新闻工作者和学者决定自行撰写年报,以免纪录工作被迫中断,并透过国际记者联会平台发布(https://www.china.ifj.org/hong-kong-report-2022-ch),名为《不能封嘴的故事》。

这第30份年报指出,香港在过去一年多对言论和新闻自由的打理是历史性的,包括有至少12间独立新闻媒体结业,当中不少是有些年头的,最明显的,便是《苹果日报》、《立场新闻》和《众新闻》;此外,以公共广播服务机构自居的香港电台,在一年余的时间内,被转化成政府的宣传机器,服务对象由市民变成中港政府。手段是由现已连升三级为保安局常任秘书长的时任广播处长李百全,借着换人、发布新的编辑守则实施检查、抽换节目、撤销有近三十年历史的香港电台节目顾问团等听取民意的渠道等等。

在新闻和言论自由遭受前所未有的打击之际,仍有不少记者坚持发声,部分移居海外者更纷纷创立规模较小的网上异议传媒,各自集中报道不同范畴的新闻,自2019年的反修例运动后,这类以「自媒体」方式创办的异议新闻媒体至少有21间,例如在港的《法庭线》和《大城志》,但更多是在英国、加拿大、台湾和新加坡等地成立,但他们的共通点是报道或评析中港相关事务。不过,由于这些媒体规模细小,又不能在地采访和适时推动舆论,在设定新闻议程方面,难以与被迫关闭的传媒比拟。再加上未能找到可行的商业模式,前景依然未明。更何况,建制派也加强利用互联网开设频道和脸书专页来唱好中港故事,使网上出现互相抗衡之局。

曾荫权:信息自由流通是香港成功支柱之一年报指为保国际地位的必要条件


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立峯接受本台方问时表示,以往说的是新闻界自我审查,现在是全社会自我审查,记者要找人评论或消息来源都甚为困难,事实是不少民间组织已解散,而即使未解散,亦倾向不说或少讲,例如公民党不见它发言,民主党亦会挑低风险议题发声,在这情况下,曾被亲中传媒批评的香港记者协会,可说是一个高风险组织,停止制作言论自由年报,是可以理解和体谅的。

但他指出,任何社会均须就重要事项进行系统性纪录和评价,记协过去撰写的年报便扮演了在纪录言论自由变化的角色,这对学术研究有重要作用,其内容不时被研究人员引用,若不再纪录,将对理解社会大打折扣;他续称,纪录的另一作用是向港府施压,促使港府改善。李立峯补充,现在说藉纪录或评论来向港府施压可能有人认为有点「怪」,因为公众观感是港府不会听取民意,甚至感到沮丧,但每个社会均需要信息流通和意见表达。

李教授最后一点,可作为前特首曾荫权言论的一个脚注。曾荫权由财政司长、政务司长和特首任内均曾表示,信息自由流通是香港经济成功的四大支柱之一,且不时提及传媒自由的重要性,年报指出,若港府要完成北京中央政府要保持香港国际地位的任务,信息流通是必不可少,重申要求港府订定信息自由法。

文章来源:RFI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