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7日星期四

国事光析: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时代的结束 —— 中共二十大的深层主题

一向僵硬无聊的中共政治在二十大这样一场木偶剧前后居然佐料很足:从会前传言习近平下台,到闭幕式上有人架走了胡锦涛,再到新的政治局及其常委会组成让海内外眼镜碎了满世界。一些真正关乎中国走向与民众命运的事情,好像反倒容易被忽略。

在我看来,中共二十大的最大主题,在于事实上宣布了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已经结束。这件事情的重要性似乎怎么估计都不过份;如果不理解这种重要性,那些背后蕴含重大政治意义的种种剧情,恐怕也就大都被看作花絮了。

中共治国路向的再转移

人们知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治国路向,是中共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宣布的。当时的官方说法是“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会议公报则明确说这是“华国锋代表中央政治局所提出的决策”。1987年初胡耀邦下台,政局动荡,这时赵紫阳总结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说法,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在中共十三大上被上升为“党的基本路线”。1989年天安门镇压后,邓小平强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要一百年不动摇”,从那之后一直维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所谓“转移”,意味着此前中共并不把“重点”放在经济发展上。在毛泽东时代,尤其在其后期,中共的治国纲领是“阶级斗争”。

这次二十大,中共并没有官式宣告不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事实上,习近平在报告中也重复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说法。不过,仅仅这十个字而已,也仅仅说了一次而已,在三万多字报告全文中的份量大约是三千分之一(你可以试试去习的报告中寻找这句话在哪里——如果搭眼就能找到,你可以不必再读本文了)。而且,习在二十大的各种场合还有多次讲话,基本都在重复报告中的说法,但根据目前公开的文本,却并没有重复过这十个字。

其实,不必咬文嚼字,观其大略更重要。第一,习近平宣布中国已经实现了小康。这意味着当年邓小平所确定的发展目标已经达到;相应地,邓时代的治国路向也成为历史了。第二,习近平为中共确定的新目标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意味着不是只有经济建设这样一项“中心”工作;相应地,习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安全”至少与“发展”并列为中心。第三,习的报告通篇突出“安全”,强调“斗争”。这意味着“斗争”才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首要手段。相应地,哪怕在经济领域,对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来说,“建设”也不再是“中心”路径。

开展“伟大斗争”的“新时代”

不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标志着1970年代末以来大约四十年的那个时代的终结。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相适应的一系列重大政策势必出现重大改变。事实上,这样的重大改变自习近平上台以来已经出现了,二十大不过是试图展示中共全党对这些改变的认可而已。

毛的中国实行国家所有制占主导地位的国家计划经济。毛后时代,因为改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才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而逐步引进了市场机制。这个过程是艰难曲折的,而最大的艰难来自于下述悖论:中共既要借助市场机制发展经济,又恐惧市场的社会政治效应挑战它对政治权力的垄断。通过1989年的血腥镇压,中共以暴力压下了那种挑战,把市场关在了专制政治的笼子里。三十多年来,随着市场力量增长,专制者时时担心它会冲出这个笼子。习的二十大报告形容他们自己对此“忧心忡忡”,也算是难得的说了句实话。不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则意在对这种威胁来个釜底抽薪,彻底驯化市场力量。

为了发展经济,中共当年决定奉行亲美外交路线。如邓小平所说,那是因为“跟着美国走的,都富了”。不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然要改变这样的外交战略;或者说,因为要挑战美国,反过来也就不能一味讲经济,而要讲“安全”、讲“斗争”。当然,习不是没有强调“对外开放”。但是,在“新时代”,这个“对外开放”的内涵已经与此前不同了:第一,它是要建立国际“统一战线”来与美国斗争。“一带一路”作为今天中国对外开放的旗舰项目,其中意味能与邓小平当年到美国戴上牛仔帽、到日本猛赞新干线的那种对外开放是一回事吗?第二,即使仍然对美国“开放”,难道“开放”不也一样可以是其中贯穿着“斗争”精神的吗?

包括对台政策上在1979年初从毛的“解放台湾”改为“和平统一”,一样也是适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提出来的。台资、台商对中国大陆经济和技术发展的贡献有目共睹,而如果没有这种政策改变,那是不可能出现的。现在,随着中国大陆经济实力的大幅增长,这个贡献不重要了。说到底,以中共的逻辑,即使台湾在经济和技术上仍然是重要力量,那把它拿过来岂不更能掌握这种力量?而要拿过来,“国家安全”和“民族复兴”不就是最好的由头、“斗争”不就是必需的手段吗?

当然,如意算盘是这样,现实挑战却坚硬如铁。习近平知道这一点:他强调了民族复兴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也预告了今后的“惊涛骇浪”。不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怎么加厚“物质基础”呢?明明面对惊涛骇浪,为什么还要这么干呢?篇幅所限,下次再谈。

文章来源:VOA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