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用鐵絲網和灰色高牆圍起來的博物館位於台北南部,這裡曾是祕密的軍事看守所,如今成了出人意料的熱門景點。
國家人權博物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位於一個以前的軍法學校校園裡,它使人回憶起台灣並不遙遠的威權統治的恐怖,獨裁者曾對台灣實施長達40年的戒嚴令。這些破敗的、油漆已經褪色的混凝土建築曾經是審判政治異見人士的軍事法庭所在地,也曾經是看守所,一度有數百人擠在牢房裡。
這個園區以前的名字是景美軍事看守所,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今年8月在這裡與批評中國政府的民主活動人士見面,那之後,園區對台灣人有了新的吸引力,遊客人數在接下來的幾週裡不斷增長。園區的意義也在中國共產黨上週召開五年一次的全國代表大會期間得到了加強,中國吞併其民主鄰居的決心是這次會議的一個主要話題。
最近的一個下午,一群群當地遊客來到燈光昏暗的牢房,以及在台灣被稱為「白色恐怖」時代的40年間審判政治犯的軍事法庭,那個時代已於1992年結束。一些人在獬豸雕塑的噴泉前停了下來,據說在中國神話中,獨角獸獬豸代表著正義。一名導遊解說,獬豸雕塑出現在這個地方是何其諷刺,有逾1100人在這裡被判處死刑,其中許多人是因為他們的政治信仰。
在白色恐怖最嚴厲的時期,這裡曾是祕密軍事法庭和警備總司令部所在地,國民黨曾用軍法逮捕觸犯其警察國家法律的人。這裡也曾關押過那些被當局在半夜三更從家中帶走的政治犯,其中有些人消失了好幾年,有些甚至永遠消失了。
蔣介石的國民黨在中國內戰中敗給了毛澤東的共產黨後,於1949年逃到台灣,開始在這裡實行「白色恐怖」統治。在那個時期,當局把國民黨眼裡威脅其統治的人作為打擊對象,指控他們幫助威脅入侵台灣的共產黨,或提倡台灣獨立,這被視為顛覆行為。
為迫使台灣與大陸實現統一,中國政府加強了對台軍事威脅,隨著這種威脅日益加劇,人權博物館在許多台灣人中產生了新的共鳴。它是習近平統治下的中國獨裁現實的映現,也是對台灣如果被中國吞併,可能會有一種什麼樣的未來的有力警示。
對許多在民主環境下長大的台灣年輕人來說,白色恐怖時代的歷史可能很遙遠。人權博物館的目的是「直接展示威權主義如何允許政府剝奪基本人權,對社會實行恐怖統治」,華盛頓大學研究台灣現代歷史的教授林於翔說。
台灣白色恐怖時代與今天中國侵犯人權的做法有許多明顯的相似之處。許多台灣人因言論和其他看似挑戰一黨專政的行為而遭到起訴,這與中國執政的共產黨在大陸和香港鎮壓異見的方式沒有太大不同。
台灣白色恐怖時代的一個著名案子是,文化評論家兼翻譯家柏楊因他翻譯的《大力水手》漫畫似乎諷刺了國民黨領導人蔣介石而遭當局起訴。1969年,他以「打擊最高領導中心」的罪名判處12年有期徒刑,總共被囚禁了九年多。
現年85歲的陳中統醫師曾被關在這個看守所長達十年時間,直到1979年獲釋。對於他來說,人們不可能不懂佩洛西來這裡傳遞的信息。
「現在的台灣已經是自由民主的一個國家,而且她特別要到景美的意思,就是說你們以前國民黨也是這樣子統治台灣的,跟現在的共產黨是一樣的。」
1969年,陳中統因與一群在日本推動台灣獨立的台灣年輕人有聯繫而被捕。他說,台灣當局對他進行了幾天不間斷的審訊,不讓他睡覺,強迫他承認沒有犯的罪行。一個月後,他被軍事法庭判定為叛亂罪,但僥倖沒被判處死刑。
在關押期間,陳中統幫助將數百名其他被關押者的名字洩漏出去,並在一份海外雜誌上發表,為駁斥國民黨當時堅稱台灣沒有政治犯的說法提供了證據,幫助推動了國際社會向蔣介石政府施壓。
陳中統喚起人們關注鎮壓的努力,在博物館裡得到了專門紀念。博物館重現了他工作過的醫務室,裡面展示著他幫助洩漏出去的名單。
搞清楚白色恐怖時代的大部分歷史仍有困難,部分原因是那段歷史與當今政治生活有聯繫。
曾殘酷無情地管理看守所的國民黨仍是台灣兩個主要政黨之一。有關拆除蔣介石雕像的政治鬥爭至今仍在繼續。一些在戒嚴令期間審理案件的法官仍健在;例如,陳中統後來與曾經判處他15年監禁的人結下了友誼。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周婉窈說,台灣搞清楚白色恐怖時代的一個挑戰是,歷屆政府繼續對那個時期的許多文件保密。政府長期以來的擔憂是,將這段歷史公開,可能會給台灣社會製造難以彌合的分歧。
「轉型正義,最重要是追求真相,罪責、參與者姓名明明都有了,但你選擇遮掩,那還是沒多大幫助。」
人權博物館不僅記錄了政治迫害的歷史,也記錄了台灣早期民主鬥士的奮鬥歷程。
參觀者在一個軍事法庭裡了解到1979年「美麗島事件」的審判,受審的八人曾在南部港口城市高雄領導了一場大規模遊行。他們都被判有罪。
這八人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獲釋後,其中有人成了台灣民主化運動的領導人,包括林義雄。他後來擔任過傾向獨立的民進黨主席,民進黨是台灣現在的執政黨。還有後來當選為台灣副總統的呂秀蓮。
陳菊在當年被判刑的人中最年輕,只有29歲,她後來擔任過高雄市長。
現年72歲的陳菊在接受採訪時回憶說,她在獄中被迫接受國民黨的意識型態灌輸。她說,在每週的政治課上,教官向囚犯們灌輸政府在蔣介石之子蔣經國統治下取得的所謂成就。
「我不需要跟他們辯論,因為他們代表統治者,」陳菊說。
陳菊在博物館與佩洛西見面時,強調了她那一代活動人士為幫助推動台灣民主進程所做的犧牲。
「我一生追求的是希望活著沒有恐懼,」陳菊說她這樣告訴佩洛西。「我們經過半個世紀的努力才能夠達到,今天台灣(的)自由民主。」
Amy Chang Chien在台灣為時報報導中國大陸和台灣新聞。歡迎在Twitter上關注她: @amy_changchien。
John Liu為《紐約時報》報導中國新聞,此前他在《緬甸時報》任記者,並為國際新聞機構報導台灣方面的新聞。他於2021年加入時報。
翻譯:紐約時報中文網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