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方突然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放开疫情管控后,第一批落实新政策的大城市出现感染者激增局面,本应尤其得到保护的老年人纷纷染疫,感叹无处可逃。北京更传出殡仪馆前灵车排长龙的画面。西方专家担心,中国海啸般的感染潮会引起病毒突变,再次威胁全球。
(德国之声中文网)据香港01等媒体报道,近一周来,北京所有殡仪馆和火葬场预约大爆满。东森新媒体记者12月15日实地走访北京东郊殡仪馆,看到从大门口开始都是排队等候火化遗体的家属车。殡葬业者透露,确诊死亡人数偏多,大部分都是老人家。东郊殡仪馆冰柜已全满。对于确认感染新冠去世者,家属必须在两小时内联系医院或殡仪馆,不能举行告别式,24小时内必须火化。目前,殡仪馆工作人员为避免接触新冠,不上门接收遗体。香港明报称,仅12月17日一天,北京染疫在家身亡"就有2700多人"。
然而,从中国官方公布的数据来看,中国全境12月18日和19日分别只新增了两例及5例新冠死亡病例,都在北京。从12月4日到12月17日则均无新增新冠死亡病例。
中国官方不可思议的新冠死亡数字
对于这一巨大的反差,就连亲北京的港媒《星岛日报》也于12月19日发表评论说,中国大陆的新冠COVID-19疫情已经进入讯息黑洞。文章称,官方公布的新冠确诊和死亡人数低,未必是官方刻意隐瞒,主要是因不再强制进行全员核酸检测,轻症居家隔离不纳入纪录。同时,和香港死亡数的计算方法不同,大陆如果是患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染疫后死亡,不纳入新冠死亡病例。文章认为,此举已经影响了中国政府的形象,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在德国、英国、意大利、美国等国,官方对新冠死亡人数的统计是将所有死亡证上提到有感染新冠病毒的死亡都计算在新冠死亡人数之内。
12月17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根据美国、香港等地的数据参数推断,今冬大陆新冠感染率在10%-30%左右,而病死率估计在0.09%-0.16%之间。
《星岛日报》文章说,如果以此计算,大陆今冬将有1.4亿人至4.2亿人感染,12.6万至67.2万人死亡。
疫情黑洞
在首批落实官方12月7日公布的新十条的城市,如北京、成都、重庆等地,目前的感染率据最保守估计已超过30%。据民众中盛传的"城市数据库"成都市预测趋势图,截至12月17日,新冠病毒感染者的人数已占该市总人口的37.17%。微博网友对此数据写道,"明显不止,我身边的阴都属于幸存者,寥寥无几","我现在身边还阴的,应该比大熊猫多不到几个","我们公司80个人只有两个没羊了","我家人在四川省统计局上班 上周五之前就给我说大成都范围内阳了至少百分之五十"。还有人写道,"都在家里躺平了哪来的数据","观察地铁客流就知道大概啥进度了"。
无处可逃
成都一名80岁的老人向德国之声记者表示,他从12月7日以来一直呆在家中不敢出门。12月17日有熟人给他送菜到楼下,他戴上口罩、手套,抱着快去快回的想法从17楼乘电梯去取了一趟。第二天就发现自己发烧了,第三天测出抗原阳性。"本来想躲过第一波,没想到还是中招了。感觉一点办法也没有。左邻右舍都阳了,虽然电梯里有清洁工每日消毒,但看来还是不安全。"
由于政策大转弯疫情铺天盖地袭来,许多人感染后为了购买药品、食品和其他必需品仍然外出活动,有的甚至精神稍好后就继续到单位上班,没有做到真正隔离,让病毒得到更加迅猛的传播。
出现新变种风险加大?
新加坡国大苏瑞福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副院长Alex Cook博士说,"每一个国家新的一波疫情都会带来产生新变种的风险,而且疫情爆发越剧烈,新变种风险就越大。而中国正在形成巨大的疫情规模。"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普莱斯本周一表示,新冠病毒在中国传播时有可能发生变异, "对世界各地人民构成威胁"。
美国总统拜登的首席医疗顾问安东尼·福奇(Anthony Fauci)早在中国突然全面放弃清零政策前就警告说,中国退出清零政策可能会给该国的卫生系统带来压力,并为可能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新变种创造条件。他说,"只要一种病毒有一大波传播,就会给它足够的变异机会。当你给病毒变异的机会,它就有可能形成新的变异。一旦你得到一个全新的变种,可能会对世界其他地方产生影响。"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中国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在12月18日举行的广东公共卫生论坛上表示,中国接下来感染的峰值会很高,但疫情是趋于可控的,当前正处于从大流行到地方性、季节性流行的转换期。"他说,"在这样的转换期内突然发生一次大的变异,使疫情回到最初阶段的概率非常低。虽然不排除可能有跳出奥密克戎家族的其他变异株出现,但人体的免疫力对新的变异将继续发挥作用,使新冠彻底成为季节性传染病。"
代表中国官方的中国首席流行病学家吴尊友12月17日表示,今冬疫情将有三波,持续大概三个月左右。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12月11日接受采访时曾就上海的情况表示,上海本次疫情的高峰可能会在一个月内到来,要整体渡过这次疫情,可能需要3-6个月时间。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