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中國放棄嚴格的「新冠清零」政策以來,一個關於這種急轉彎的笑話一直在社群媒體上流傳。
三個互不相識的人坐在牢房裡。每個人解釋了自己被捕的原因:「我反對做核酸。」「我支持做核酸。」「我是做核酸的。」
這個笑話還沒有遭到大規模審查。這表明,通常堪稱宣傳大師的中共難以對政策轉變做出合理解釋,也未能就如何應對威脅到國家醫療資源的感染暴發給出明確指示。
這種轉向是如此令人猝不及防,以至於兩週過去了,中國強大的宣傳和審查體系仍未能跟上從該國管控異常嚴格的互聯網中流出的困惑與批評的洪流。
除了公布防疫新規,中國官媒仍未給出多少最高層對此形勢的指示。專家稱,因為就在一個月前還會被屏蔽的內容現已成為官方政策,該國的互聯網審查大軍可能陷入混亂,無法確定哪些內容被允許,哪些又需要刪除。許多中國人都在問,既然高層放棄「清零」,任由病毒肆虐,那他們多年來忍受嚴格封鎖和出行限制的意義何在。
對中國領導層而言,維持公眾信任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一項艱巨任務:給這樣的政策逆轉找個說法。
自結束「新冠清零」的數週以來,中國全盤滲透的宣傳和審查機器又回到了老舊套路,即刪除負面報導,傳播讚揚個人和政府拼搏奮鬥的「正能量」內容。但專家表示,民眾很難將嚴苛封控造成的三年創傷和最後一刻的180度大轉彎輕易拋諸腦後。
「每個人都不可能徹底忘卻。很多人會深刻而清楚地記住『新冠清零』,」香港中文大學研究中國政治宣傳的助理教授方可成表示。不過,這可能不會導致對政府信心的普遍喪失,他補充道,「民眾依然會有辦法說服自己,現在的情況可能沒那麼糟糕了。」
目前,宣傳人員一直遵循過去的準則來處理這場危機。他們避免反覆提及政策轉變,而是強調社會穩定。官媒用同情的口吻稱形勢「十分緊張」,但另一方面又將之描繪為計劃周詳的決策,為的是克服一種不再像以前那樣致命的病毒。
全國藥品短缺,民眾擠滿醫院的影片以及火葬場殯儀館外排長隊的情況,與政府本週報告的七人死亡形成了鮮明對比。週二,衛生當局解釋稱,只有病毒引發的肺炎和呼吸衰竭導致的死亡才會被歸因於新冠。
憤怒很快在網上爆發,許多網友指責當局頻繁和詳盡的報告海外——特別是歐洲和美國——的新冠死亡數據是雙標行為。許多人在週二發出的抱怨中使用了「#新冠死亡的判斷標準」這一話題。到週三,審查人員已經開始屏蔽此類內容。
人們寫下的親人去世的經歷,呼籲其他人不要相信新冠和流感一樣的宣傳。一家血庫懇請大學生緊急獻血。因為人們都決定待在家中,即將到來的春節假期旅遊訂單的取消量激增。
官媒上找不到政策突變在過去兩週引發的問題。官媒對於中國最高領導層的報導對正在爆發的疫情避而不談。週一,《人民日報》的一篇評論為新政策辯護,稱這將對經濟恢復帶來「顯著積極影響」。雖然該文章稱「還有大量工作要做」,但並未承認已經造成的混亂。
某種程度上,這和近三年前武漢首次爆發病毒時的姿態十分相似。當時即便危機已經加劇,中共的官方喉舌仍在強調政府對局勢的掌控,並避免發布可能引發恐慌的內容。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從公眾視野消失,以免受到潛在的批評。等到病毒傳播被遏制,習近平才在武漢現身宣布勝利。
面對病毒帶來的醫療危機——在印度和美國等大國,疾病暴發導致醫療設施不堪重負,造成無數死亡——這一次中國官員可能需要更長時間才能奪回敘事。除了指揮疫情防控工作的泛泛之談,習近平始終保持著沉默。他始終沒有直接提及近來的病例激增。
專家們表示,審查人員和宣傳官員似乎還在忙於拿出辦法。
「我還沒有看到計劃周詳或精心策劃的宣傳計劃。更要緊在於大方向變了,宣傳必須立馬跟上,」方可成說。他表示,當病毒傳播到醫療資源不足、規模較小的農村地區,將是一個重大考驗。
網上有一小群人在大聲疾呼,指出政策變化的突然和不連貫。現年30歲的中國東北金融工作者阿松·於(音)用諷刺和間接的方式質疑這種轉變的突然和解釋的缺失。
阿松·於在一篇帖子中分享了爆紅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ChatGPT對於問題「有會180度旋轉的豬嗎」的回應。他尤為尖銳地諷刺了那些他所謂的「防疫愛好者」——即此前恪守政府「新冠清零」立場的民族主義者——如何被北京的變臉所拋棄。他在網上稱他們為「被主人毆打遺棄的狗」。
「以前的宣傳和現在完全相反。我想不管一些人有多蠢,他們都不得不清醒過來,」阿松·於在接受採訪時表示。
到目前為止,阿松·於的帖子都躲過了審查者的制裁。部分原因在於,還沒有明確的辦法來應對如此大幅度的轉變。審查人員必須決定是否要刪除多年來支持「新冠清零」的部分官方內容,以及應在多大程度上容忍最近對封鎖解除的狂歡。
網上一些人已經在鼓勵他人外出感染新冠以增強免疫力。例如過去一個月就有些大學生抱怨自己未能感染,擔心他們會在本週考研期間生病。
如今在追蹤中國審查制度的新聞網站《中國數位時代》擔任分析師的前微博審查員劉力朋表示,中國政策的突然轉向,在自行聘用審查人員的科技企業以及那些支持中共遵循官方路線的帳號中製造了混亂和困惑。
「我尚未看到非常明確嚴厲的審查指示,因此我認為這與他們自相矛盾的混亂有關,」劉力朋說,並指出北京很可能還沒有想出合適的官方說法。而這反過來又讓中國互聯網監管機構網信辦沒法向審查方發布統一命令。
「一定會有規範敘事,只是我們不知道何時才會出現,」他說。
John Liu於2021年加入時報,負責報導中國新聞。此前他在《緬甸時報》任記者,並為國際新聞機構報導台灣方面的新聞。歡迎在Twitter上關注他:@JohnLiuNN。
孟建國(Paul Mozur)是時報科技記者。他主要報導亞洲科技和地緣政治的交叉議題。他曾兩次入圍普立茲獎。歡迎在Twitter上關注他: @paulmozur。
翻譯:紐約時報中文網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