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22年的金融市场,对大部分人来说,这一年并不好过。「输」字恐怕成为投资者最惨痛的经历,是艰难的一年。
回想一下今年的「战绩」:在2022年美国股市表现最差的五个星期中,每周股价均下跌约5%,而这些都是发生在联储局会议之前或之后。当美国股市在1月3日见顶时,债券市场的「利率期货」反映,市场预测联储局的利率上限到年底只会上升0.75个百分点。结果是4.5厘,加息步伐之急促,是八十年代前主席沃尔克执掌联储局以来最进取。
还有其他惨痛事件:科技股FAAMG价格暴跌29-66%,Meta在一个交易日内两次下跌超过四分之一;一向视为最安全资产的美国国债市场暴跌,以至于企业发行和贷款市场陷入停滞;英国的养老基金在秋季因迷你预算案一度陷入「爆煲」危机,以至最终拖跨整个政府倒台;加密货币的崩溃揭示了FTX长达数年的大规模欺诈。到年尾12月,日本央行送来了「年尾大惊奇」,修改了长期利率的政策,全年疲弱的日圆突然反弹3%,扰乱了整个金融市场。
上述每个案例都有其特殊性,但统一之处是当免费货币时代突然结束,就引发了市场戏剧性的变化。
2023年事情会更平静吗?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利率高于十五年来的最高水平,因此大部分利率冲击似乎已经过去了。至少在美国,通货膨胀似乎正在减弱。
2023年通胀稍稳定 但利率将维持高水平
但经济学人指出这种想法很可能被证明是错误的。首先,联储局将采取的行动与投资者的期望之间,存在很大差距。这个全球最大的中央银行不得不在2023年将利率提高到5厘以上,并维持在这个水平。
而且利率的冲击仍在影响资产价格。到2022年为止,只有最流动的资产市场,如股票、债券和加密货币作出了调整。但真正有「爆煲」危机的只有在加密领域,另外还有一些借贷平台、交易所和对冲基金破产。
然而,利率的冲击仍将暴露金融体系其他脆弱的环节,更多的痛苦即将到来,特别是在资产流动性不足的市场,如私募股权和房地产,价格尚未调整。显然,投资者对增长和盈利的期望仍过于乐观;无论投资者选择相信什么,2022年的混乱很可能会伴随他们进入新的一年。
过去一年「输」得破纪录的香港
不知大家有没有留意,与上述环球的金融事件相比,2022年香港发生的,比起外国更多是一些破纪录的「大事件」:外汇基金首三季累计蚀2655亿元,录得有史以来第二大亏损;楼价全年跌15%,创十五年最大跌幅;恒指一度跌穿万五点跌至十三年新低,虽然最后两个月收复部分失地,但全年仍跌足15%兼连跌三年;人民币全年贬值8.3%,是1994年滙率并轨以来最大年度跌幅……
还有,今年本港强积金再度劲蚀,全年平均回报下跌15%,为历来第二大年度跌幅;移民人数增加本港劳动人口过去两年减少十四万,创回归以来最多;本港经济连续三季萎缩,11月出口按年急降24%,成为1954年以来最大跌幅;还有第五波疫情以来本港录得过万人的人命伤亡,远远超越03年沙士时候……
还有那一些金融中心排名、竞争力排名、人材竞争排名,香港全数都出现倒退。有说香港已是「由乱及治、由治及兴」,有高人可以指点吗?
既然2022年我们已输得太多,那2023年可以赢回一些吗?
去年底内地防疫政策突然180度急转弯,虽然中国经济今年可望复常,但缺乏透明度的解封反而加深外国政府的疑虑,甚至对中国居民采取入境限制,更不幸是已牵连到部分香港居民的出入境自由。
香港2022年输的当然不止金融及资产市场,输得最多的,其实是国际社会的认同,或者简单讲,就是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
香港法院无力挑战国安 正式象征司法制度沦陷
远的不说,单是观乎年底人大应行政长官要求,历来第六度释法,亦正式确认行政长官权力超越了法院,完全扩大了行政长官、国安委的权力,有法律学院教授指出,人大释法条文效果,等同扩大国安委及特首权力,日后涉国安关键议题上,特首或国安委只要界定是涉国家安全,就等同可决定结果,甚至就可以「为所欲为」。
这种程度的释法,影响力已远超过单单黎智英聘用外国大律师的案件,一旦界定为国安事件,本港法院已经无力作出审讯,情况就如环球时报社论说的,「是中国法律说了算」。
虽然过去两年政权告诉我们香港没有「三权分立」,但基本法仍然写明有的司法独立。不过在今次释法中,已清晰告诉我们,法院已经不可挑战国安的决定,正式象征香港司法制度沦陷。
日后经济研究报告探讨联系汇率地位、会被质疑挑战国家安全吗?报道香港新闻自由排名大跌至利比亚等独裁国家、会被视为煽动对政权不满?金融中心排名跌出全球三甲、「纽伦港」变成「纽伦星」会否变成曝露国家机密?这一切在过去看似天方夜谭,但原来当政治凌驾一切,再荒谬的指控都会变得如此真实。
2022年我们输掉了很多,不过当司法独立变成碎片,香港法院判决被人大释法推翻,法律根基被动摇,破坏司法独立及司法制度。这一切在外国投资者眼中会如何判断?2023年恐怕我们提早迎来了终局。
文章来源:RFA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