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3年01月03日讯】“在生与死面前,有人在挣扎,有人在等待命运的安排,也有人直接放弃。”上海市某三甲医院的一位急诊医生,在2022年的最后一天写下了这样沉重的句子。医生在文中所记录的一切,被转发者形容为“医学史的至暗时刻”。
2023年的第一天,中国公众号“海上柳叶刀”转发了上海市某综合性三甲医院急诊科一位医生在前一天写下的自述,引起众多网友的关注。这篇被中国网友们热传的文章,比较详实地记录了一家三甲医院的急诊科,在过去半个月里所面临的极度混乱与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这篇自述一开篇就罗列出了2022年的最后一天,急诊室交出的工作数据:就诊1987人次,救护车数量175部,留观患者数量241人。而在这些抽象的数字背后,被隐去的画面是急诊室里挤满了身穿黑灰色外衣的密密麻麻的患者人群,散落在这些患者当中不停移动的身穿亮蓝色工作服的医护人员,以及各种各样的救护担架,“高的齐胸,矮的只到脚踝,走路不慎很容易踩到平躺着的病人……”
在这家医院中,不论是预检、收费、就诊还是检查、取药、输液,没有任何一个环节不需要排队,有的地方排队的人甚至绵延百米以上,污浊的空气参杂了无数种味道,而身处其中的人们似乎早已麻木,已经没人会记得关于新冠病毒可以形成“气溶胶”的问题。
这位医生披露,在最近半个月里,急诊科一楼抢救大厅的19位医生阳了16位,而所有被感染的医生最长的休息时间是4天,最短的是零,返岗的标准是“没有高热”。
文中写道,“回到岗位的不少同事,尤其是几个女同事,依然弱不禁风,形单影只,随时淹没在病患浪潮中;声音嘶哑,接诊时,咳嗽频率比患者还高。”
据文中记述,医院的工作人员所戴的N95口罩密闭性很好,但对鼻梁的压迫度高,如果没有创可贴保护,这种口罩戴上两天后局部皮肤就破了。而作为医生,在8个小时的工作过程几乎从来不摘口罩。等待完成一天的工作“全身而退”回到自己的车里后,才会摘掉自己的口罩喝点饮品,或吃一些保温杯里装着枸杞和西洋参,“平复一下心率和呼吸”,缓过神来后再开车回家。
文中提到,自己平常的作息时间是11点左右肯定要午餐,但如今,“穿戴整齐冲入抢救大厅的一刻,似乎就是肾上腺素飙升,心率、血压、血糖一齐跟上的时刻”。早餐尽量吃饱后,在一天的工作中就“不吃不喝不尿”,这种透支过程每天持续8个小时,只要可以坚持到安然下班,自己就觉得很满足了。
这位医生写道,“急诊室的工作环境每况愈下,我们知道高峰要来,但是每一天的记录不断被刷新,期待的顶峰一直没有出现。”
每天八点接班时,夜班医生怀抱的病历本的高度从腰部一直到下巴,而且这些还仅仅是隔天来的新病人的病例。焦急的患者家属就会在此刻涌入交班办公室询问病情,寻找出路,呼救或是来告知病人已经离世。“交班群的第一条消息经常是夜班同事转告昨晚还有多少死亡证明没有来得及填写,白天家属会携带亡者信息来办理……”
这位医生观察到,患者的家属几乎都对未来感到迷茫,“绝对没有安全感,充满着焦虑、恐慌,甚至还有愤怒和敌意”。
文章写道,“不得不说,这次疫情对正常生活的摧残和战争一样,几乎是毁灭性的。每天遇到了太多的无助和绝望。这些生活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凡人,把医院看作是最后的救命稻草,因为他们的最大愿望就是活着。”
据文中描述:医院中医疗供需矛盾空前突出,供氧床位一床难求,甚至医药器材商店的氧气枕头都被抢空。那些平时床位空置率很高的二级医院和民营医院,外资医院据说也都已经处于饱和状态。
一位患者的家属在这家医院蹲守几天后,要求医生帮忙联系周边的其他医院,无论级别,只求一张安静的病床,可以给他的家人保留最后的尊严。因为他在这几天里,已经看见了太多的死亡,这让他每天都想逃离。
有一个患病的老人孤独地守在急诊室荒废已久的ATM机旁边,没有家属陪伴,幸亏他的生命体征还算稳定。当医生询问他身边的其他患者家属时,被告知这个老人的儿子在二楼,正照顾他们家的另一个输液的老人。
中午,那个老人的儿子找到医生,一边表示歉意,一边说,家里倒下了好几个,两个老人让他心力憔悴,所以决定直接带老头回家。
医生自己的家中也同样经历过艰难时刻。大家庭7个人阳了5个,有几天家中的4个老人还同时发烧,家中还有一个居家上网课的女儿需要人照顾。老丈人发烧将近一周仍有39度,住在郊区的老母亲也打来电话说自己发热不退,吃过退热药后感觉各种不适,那一刻医生本人也“瞬间崩溃了”。
他在文章最后写道,“以往遇到跨年,辞旧迎新之际,总有一番总结和期望。如今,感觉这半个月的经历覆盖了我全年的生活记忆”,“没有一丝味道,每天都在坚持着,犹如马拉松比赛30公里以后的路程”。
(责任编辑:李明)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