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7日星期六

杜耀明:从微观个人进而宏观社会:2019年反修例运动的历史探讨

2019年反修例运动,最后由北京及香港当局联手镇压收场,香港匆匆进入国安法治港的年代。四年来,整场运动没有公正公开的调查,彷如权力代替真相,群众运动被污名化为「黑暴」,为二次回归后铁腕统治明锣响道。不错,当权者的动机可以理解,但官方的论述,对于运动何以深得市民广泛支持、何以由和平转向激进,而市民又何以不分派别团结一致对抗武力镇压,始终欠缺一个合理的说法。

至今,当局一直坚持当初6月12日的看法—反抗即暴动。不过,掌权者何有自问,甚么招致群众的强烈反抗,冒着警方枪林弹雨却依然包围立法会,没有掷出一块石头,他们为的是甚么?北京当年8月一口咬定反修例运动出现「恐怖主义苗头」,但所言若果属实,就更莫名其妙,一个恐怖主义运动何以得到越来越多市民的支持,甚至「和理非」(和平理性非暴力)人士也不离不弃?结果近二百万市民在区议会选举中支持抗争派候选人,取得压倒性胜利,又何以解释?

官方拒绝调查,不等于可以埋没真相。幸好一批隐姓埋名的香港学者在反修例期间,与56位社运参加者深入访谈,写成《香港人为自由而战:2019反修例运动的声音》(Hongkongers’ Fight for Freedom: Voices from the 2019 Anti-extradition Movement)一书,近日在海外出版,为这场史无前例的社会运动,填补认知上的一些空白。作者根据参与者的思想、经历、判断、价值、忧虑、想像,从而了解他们参与反修例运动的原因和动机,角色和行动,组织的方法和策略,以至感受、期望与反思。

换言之,有别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受访者经历,也有别于只有历史没有个人的恢宏论述,这项研究是藉微观的个人角度,来探索宏观的社会运动的出现和发展。无疑,56人只属参与者当中的极少数,但在这场没有领袖又不断变化的如水抗争之中,深入了解这批人的所想所思,尤其是各人的背景专长思考以至参与角色都不同,更能如实了解到一般人起初何以投入这场运动,以至其后不约而同,投入愈来愈深,当中看到各人的行动和角色也在不断变化,而这些思想和行动的变化,亦有助了解运动路向和形式的演变,不但抗争行动一天比一天激烈,目标亦由起初针对政府修例,走向争取双普选。

在初始阶段,受访者都不约而同指出,政府的冥顽不灵和警察的暴力镇压,是推动他们参与反修例运动的两大主因。6月9日,过百万人游行的人群仍未散去,政府急不及待宣布「送中条例」三日后如期提交立法会三读通过,令不少人震惊、反感和愤怒,也激发他们更大的反抗决心。三天后,群众包围立法会阻止三读通过,政府决定暂缓立法但不打算撤回,警方则以暴力清场多弹齐发,导致多人受伤及被捕,事后更指责示威是暴动,示威者是暴徒,进一步撕裂官民之间不可逾越的缝隙,引动民众投入一场没有和解的抗争。

在往后个多月,抗争者饱受警暴肆虐,连「和理非」参与者也被拉向暴力边缘。年青受访者表示警暴遭遇令他们走上前线,以暴抗暴,其他人虽然自己没有变得勇武,但对抗争者使用暴力自此显得更为包容,因为他们发觉警察已失去保护市民的功能,一切只有靠自己了。7月21日,黑帮在元朗车站无差别袭击市民,警方看来无动于衷,也难避偏私嫌疑。再到8月31日太子站,警方在镜头下无差别袭击乘客,令到不少受访者看得儍眼,进一步印证当时的猜想,即警方已失去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能,甚至成为问题的一部份,反映了香港法治的礼崩乐坏,而和平示威也宣告失效,因此抗争运动必须升级。

其实所谓升级,并不限于行动,也包括诉求的升级。不少受访者指出,警方暴力不能制止,官方拒绝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以至政府迟迟不正式撤回修例方案,关键都在于现行政制下政府无须听取市民的声音,因此正本清源,必须努力争取政制民主,只有当双普选落实,才能有效制衡政府和警方,才能保住香港人珍而重之的法治和秩序。

全书还有不少章节,例如参与者角色的不同选择和演变、五位参与者详尽的亲历过程、今次运动的整体总结等等,都值得一读再读。其中一章谈及受访者对中港差别的反省,不少人指出中港分隔在所必须,否则香港信守的核心价值将无险可守,这正是起初「送中条例」挑起极大的民间恐惧和愤恨的根本原因,也有市民因此视此社会运动为生死攸关的一战,言下之意,这关守不住,也许将失去一切。

不幸的是,这一切已成历史。

文章来源:RFA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