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3日《苹果日报》倒闭后,《苹果日报》的两名前记者在《国安法》下继续履行记者职责、持守真相。前《苹果日报》记者梁嘉丽选择在海外续写香港故事,另一名记者陈珏明决定扎根香港,与年轻记者同行,为《国安法》下的庭审做记录。
在《苹果日报》倒闭后,前记者梁嘉丽率先以独立记者的身份,开设脸书个人专页,主要写抗争者的故事。总结经验,梁嘉丽表示,《国安法》对香港社会影响之大,越出预期。在风险和压力下,愿意受访的人,越来越少,也承认,在满布红线的香港,继续采访报道,有点力不从心。
梁嘉丽:"即便我想记录这个历史,但是空间越来越少,我自己也觉得有一点风险。这个压力就是关于国安法,我写的时候,很多红线很多不能写,或者是越来越难找被访者,2020年和21年的时候,大家还是很想说,或者是想把我自己的历史让人写下来留下来,但过2年、3年以后,大家都比较沉默,不再想说或提起2019年发生的事情。被访者可能他也觉得危险,作为一个记者,我离开的时候,看作是一种了解自己以后想走的路。"
前《苹果》记者移师台湾搭建新闻平台 顶住风险换取跨越红线的自由
离开香港后,梁嘉丽保留个人专页,同时与同在海外的香港媒体人,以台湾为基地,合组网上新闻平台《光传媒》,继续写港人港事。虽然在海外搭建新闻平台的困难多,但能找回"我手写我心"的自由。
梁嘉丽:"在海外面对的问题更多,很难找被访者,因为可能会担心是不是有勾结外国势力的问题,有不安全的感觉。还有资金的问题,有可能众筹规管立法。但是有一点比较香港好,就是新闻言论自由,很多也可以写。比如说制裁可以,一些流亡的人士或者在海外继续做公民社会倡议的,他们的意见我们能重新带进香港,把不同的声音百花齐放,而不是只有官方说一就是一,二就是二。"
梁嘉丽以"Be Water"和"兄弟爬山"作比喻,认为在海外报道香港新闻,也是延续2019年港人信念的方法。但她承认,已有心理准备,日后难以再回香港。
梁嘉丽:"这个时代就是要你选择,对吧。离开了之后,有一个很大的觉悟,就是如果继续去做媒体的话,要知道可能不能够回去香港,因为香港现在已经不是一个自由的地方,不是一个重视人权的地方。现在的情况就是我从美国飞过来的时候,最便宜的机票是要经过香港转机,但是我也不敢买,要准备可能要放弃很多很多。"
她形容,现在用抱着"摸着石头过河"的心态办媒体,摸索还可以继续写香港故事的渠道。与梁嘉丽同步设个人专页的前《苹果》记者陈珏明,也与几名香港记者合作,在香港搭建主力写法庭新闻的网上媒体《庭刊》。
港记建平台报香港法庭新闻 在地记录《国安法》等重大案件为港人留纪录
他表示,法庭新闻只有在地记者能做,又说,以往《苹果日报》是投放很多资源,采访法庭新闻的媒体,在《苹果》消失后,法庭新闻有很多"空白"需要填补,在"47人初选案"等《国安法》的大案件陆续开庭,相信报道庭审内容,既能为香港做记录,也能让港人更了解《国安法》的运作。
陈珏明:"国安法是新的法律,法官和司法人员也正摸索、理解和学习中。以近期审讯的47人初选案为例子,像"共谋者"等法律原则,公众不一定听过和认识,因此他们不理解参与初选为何会犯法。我们把法庭上控辩双方的陈述和争议,以及法官的回应,尽量作纪录,让公众更能理解这条法律,这也是公众知情权的实践过程。法庭新闻是有存在的意义和功能,而且一定要有人进到法庭旁听,才能做详细的报道。"
陈珏明表示,香港现在的环境,难以再有免于恐惧的采访自由,法庭新闻相对而言,风险和压力比较低。
陈珏明:"在安全考量上,法庭新闻相对上的风险比较低。因为我们不需要有个人观点、看法和报道的取向,只是把法庭上说过的做记录。如果做法庭记录也不容许,那是另一回事,暂时并不是香港当下的处境。这也是为何大家会去尝试做法庭新闻的原因,我们还可以找到一些位置,发挥作为媒体工作者的专业。"
陈珏明表示,平台运作不足1年,要处理资金和人手不足等难题,压力和工作量大于当独立记者,但被年轻记者的热诚感动,鼓励他继续尝试。
陈珏明:"想与年轻记者同行,但觉得对他们有所亏欠,因为无法保证有未来。对于很多年轻记者来说,在一个不知能否走下去的平台工作,一定会担心自己的生计和前途等,但这批年轻记者只希望能多做一天算一天,他们只期望公司能撑到手中负责的案件有裁制已满足,当你知道他们是如此热血和有心,会鼓励我去想方法,让公司能走得更远。"
他表示,后《国安法》时代的媒体生态和运作模式,对每个香港人和记者而言都是全新的经验。前路再难走,相信坚持和专业,仍有空间让守护真相的人,发挥所长。
记者:陈子非 责编 陈美华 许书婷
文章来源:RFA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