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9日星期一

布林肯訪華:中方態度冷淡,雙方或持續對抗

為了減緩中美關係的不斷惡化,國務卿布林肯將於週日開啟推遲已久的訪華之旅。但中國愈發強硬——有時全然敵對——的立場表明,他此行的主題不僅在於緩和,也在於對抗。

按照中國的說法,美國是個正在衰落的霸權國家,正尋求鞏固其在中國後院的主導地位,並以其對台灣問題的主張激怒中國,台灣是個自治民主島嶼。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指責美國帶領其他國家聯合開展行動,在軍事、外交和技術上遏制中國。儘管中國同意進行對話,但仍表明它做好了應對衝突的準備,對兩國關係真正解凍的可能性及作用都不抱太大期望。

「中國確實是,丟棄幻想,」南京大學國際關係教授朱鋒說。「對中美關係能夠在中國的努力爭取下變好,這個可能越來越沒有信心。」

習近平最近警告官員,要為「極端情況」做好準備,表明中國的外部威脅正在急劇增加。中國軍艦故意靠近美國軍艦和飛機的行為,被美國官員稱為不必要的挑釁。中國外長在本週的通話中告訴布林肯,誰來承擔兩國關係惡化的「責任是清楚的」。

在更廣泛的層面上,習近平在執政的十年間對國家安全尤為關注,他強調自力更生的必要性,並表示中國共產黨的存亡危機無處不在。在中國,通常由當局煽動的民族主義情緒愈發高漲,為北京的強硬外交政策歡呼不已。

美國也面臨不能表現出軟弱的國內壓力;對中國採取更強硬的態度已成為兩黨罕有的共識。拜登總統在表明希望尋求對話的同時,仍將中國描述為美國最大的地緣政治挑戰。美國對中國官員和企業實施了一系列制裁,並試圖切斷中國在全球範圍內獲取關鍵技術的管道。仍有國會議員在指責政府對中國過於遷就,例如試圖淡化近來關於中國在古巴設立間諜基地的報導。

由於雙方都擺出了看似不可調和的立場,基本沒有官員和專家對布林肯的訪問能取得重大突破抱有希望,這將是自2018年以來美國國務卿的首次訪華。目前尚不清楚他是否將與習近平會晤。

中方對布林肯訪華態度冷淡,根本原因在於它聲稱美國的姿態並不真誠,給中國的待遇也並不公正。當布林肯因中國監視氣球事件而推遲了原定於2月的訪問,北京稱其反應過度。中國還對美國指控其正在考慮為俄羅斯在烏克蘭的戰爭提供武器進行了駁斥,並將美國號召盟友限制向中國出口技術的舉動視為其遏制行動的證據。

《環球時報》在上週一篇社評中表示,美國提出對話請求「只是演戲」。

「我們不但不能配合他們表演,還得對演戲背後的真實用心保持必要警惕,」該文章寫道。

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客座高級研究員唐安竹(Drew Thompson)表示,中國宣稱修復兩國關係的責任在美方,表明其愈發不願妥協。習近平對風險高度警惕,意味著他只想看到美方做出重大讓步,譬如減少美國在印太地區的軍事存在,而這是美國所不願接受的。

「布林肯的訪問顯然不是一場磋商,」曾在美國國防部研究中國問題的唐安竹表示。「雙方將交換意見,以便更加了解各自的立場,並更加理解各自的底線。」

但即便是這樣的交流可能也是有限度的。雖然拜登政府堅持認為,與中方的高層接觸對於防止競爭升級為軍事衝突至關重要,但在一些人看來,中國已經表現出越來越強烈的對抗意願。

五角大廈稱,本月在台灣海峽,一艘中國軍艦靠近美國驅逐艦,雙方距離不到140米,5月一架中國戰機在南海上空直接飛到了美國偵察機前方。美國稱之為不安全的動作,而中國則回擊稱這是對美國挑釁的回應。

中國的軍事力量也讓該地區的美國盟友深感不安。在本月與俄羅斯的聯合演習中,中國戰機飛至韓國領空附近,迫使韓國戰機緊急起飛以示回應。

唐安竹表示,北京可能是想讓其它國家無法確定它在某些情況下會作何反應,因而也就會更加小心行事。

「這是中國限制接觸的部分原因,因為他們認為對手猶疑的心態對他們是有利的,」他說。

中國仍然接受布林肯訪問的事實表明,北京認識到兩國經濟依然高度關聯,在中國尋求重振自身經濟之際,這種關聯的重要性不容忽視。中國希望美國撤銷技術管制。中國官員也熱情接待了近來訪華的美國企業家,包括伊隆·馬斯克,官媒報導稱他說「對中國市場充滿信心」。習近平週五在北京會見了比爾·蓋茲,稱他是「我今年在北京會見的第一位美國朋友」。

兩國政府都希望在布林肯訪華之後,包括財政部長耶倫、商務部長雷蒙多和氣候特使凱瑞等其他美國高級官員也能夠成行。


2021年,財長耶倫和國務卿布林肯出席了拜登總統與中國主席習近平的會談。 SUSAN WALSH/ASSOCIATED PRESS

或許最重要的還是在11月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峰會期間,習近平和拜登可能在舊金山舉行的會面。

南京的朱鋒教授表示,中國不是拒絕對話,只是想要確保美國能夠聽取中方的關切,比如半導體晶片獲取的問題。「中方現在最重要的是,話題不能只以美國決定。」

國務院負責東亞事務的最高官員康達(Daniel J. Kritenbrink)週三向記者表示,布林肯預計將會聽到中國官員就台灣問題發表強硬聲明,他也將做好準備面對中國對拜登政府最近禁止向其出口部分先進半導體晶片和製造設備的批評。

儘管達成重大協議的可能性不大,但一些分析人士表示,美中關係在許多人看來已經處於數十年來的最低點,而在此時重啟實質性外交本身就已經是個值得爭取的目標。

在歐巴馬政府中擔任國家安全委員會亞洲事務高級主任的喬治城大學教授麥艾文(Evan Medeiros)表示,冷戰期間美國和蘇聯至少還在預期和行為規範上取得了共識,從而構成兩國競爭的基礎。他說,如今美中之間還不存在這樣的共識。

「布林肯訪華所面臨的是戰略上的未知之地,」麥艾文說。「這是一種全新的局面。」

黃安偉(Edward Wong)對本文有報導貢獻。

王月眉(Vivian Wang)是《紐約時報》駐華記者,常駐北京,撰寫關於中國的崛起及野心如何塑造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報導。歡迎在Twitter上關注她:@vwang3

翻譯:紐約時報中文網

點擊查看本文英文版。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