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7日星期四

民众消费疲软背后到底缺失了什么?


本周二(8月15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今年七月份的主要经济数据,其中消费数据再次让外界失望。中国政府几个月来连续出台的一些提振消费的措施似乎没有产生效果。疲软的消费背后,老百姓的想法和感受到底是什么?如何才能真正提振消费?

 

 

“我最近比较敢花钱,”身在上海的“包维尼”在听到记者有关消费的提问时,第一反映就是这句话;他几乎要拒绝采访,说自己的情况和中国社会普遍的消费低迷并不一样。出于安全原因,他用化名接受采访。

但他很快又补充说,“我说的敢花钱指的是几千块买台电脑、日常餐饮、买个冰箱等日常消费支出,买房买车是不可能的,买车都不可能。”

不敢花钱的和敢花钱的

在包维尼说自己“敢花钱”的当下,中国普通民众消费低迷的事实已经反映在各种数据中。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周二的数据,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增长2.5%,是去年12月以来的新低,并且已连续3个月放缓。

事实上,记者采访的其他多位中国民众都反映,消费降级是他们近几年共同面临的情况。在山东二线城市打零工的林先生说自己目前的消费情况属于极简,“因为本身属于低收入人群,收入就拿来交房租,吃饭,即便有富裕的也是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他以化名接受采访。

三十岁出头的林先生目前单身,月收入在两千多,房租是七百,用于吃饭和其他零花大约一千。就是这样不高的收入和“极简”的消费,他还想着存钱,说要留一点钱给父母养老。

包维尼与林先生的年龄相当,但分属不同的收入群体。包维尼在上海某大型企业工作,每年到手的税后收入有18万,平均下来每个月有1万5千的收入,但这不包括每月近4千的公积金。

包维尼目前也是单身,没有家庭负担,但他还是说自己收入不高。这1万5的月收入,其中1万出头要用于还房贷,剩余的三、四千,他是用于日常消费。但对于改善型消费,他就觉得这些钱不够了。

包维尼现在的做法是从银行借“信用贷”,“信用贷2018年到2022年利息都是五点几,今年三点五左右。”这点利息对包维尼来说不算高,每年他只需要还几千块的利息,更重要的是这个利息比房贷利息要低。“房贷普遍五点几或四点几,信用贷才三点五左右。很多人借信用贷还房贷。”这对很多人似乎已经习以为常,包维尼的不少亲戚和同事都在借信用贷来还房贷,这些人多为公务员,或在事业单位工作。

2023年8月15日在北京一家购物中心咖啡馆内消费的顾客。(美联社)
2023年8月15日在北京一家购物中心咖啡馆内消费的顾客。(美联社)

消费到底行不行?

从去年开始,各大头部银行的消费信用贷利率就开始降低,到今年已经普遍只有百分之3点几。从包维尼和他身边人群的例子看,这种政策似乎是促进了消费。但包维尼认为,银行这样做有自己的逻辑,“房贷、企业贷借的人少了,所以信用贷就特别便宜,再加上央行也在印钞救经济,不断降息。同时,银行的钱太多了,很多银行上班的同学朋友等都有放款任务。”

但事实上,从总体数据看,无论是包括信用贷在内的短期居民贷款,还是房贷为主的长期居民贷款,都在收缩。据财新网报道,7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3460亿,远低于市场预期,同比少增3330亿元;尤其是居民贷款偏弱,短期居民贷款收缩1340亿,中长期居民贷款收缩670亿。尤其中长期贷款是在两个月的正增长之后再度陷入收缩,这与全国范围内房地产销售严重下滑的趋势相符。这些数据都表明居民的消费需求疲弱。

与消费疲软相伴的现象是,中国经济下行的趋势日趋明显。这周刚刚公布的7月份各项经济数据大多低于市场预期,房地产销售同比下滑15.5%,基础建设投资同比增速从之前的11.7%放缓至5.3%,进出口同比跌幅也进一步扩大。这些数字都延续了今年以来经济收缩的趋势,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进入通缩的惊呼声越来越多。

经济下行促使消费疲软,似乎已经不言自明。在四川某四线城市国有银行工作的伯先生看到的现象和以上这些数据相吻合,“在后疫情时代,居民不敢怎么消费,存钱的较多。存款利率在今年下调三次了,居民仍在存款,贷款不好放。”伯先生为了安全考虑,隐去了真实姓名。

在消费萎缩的同时,中国居民的存款却在不断增加。据中国官媒新华社报道,前7个月人民币存款增加18.98万亿元,同比多增1290亿元。

在另一方面,也有一些消费领域出现了相对的旺盛。近几个月,社媒上到处流传着各个餐馆人头攒动的短视频。数据也显示,疫情封控结束后,餐饮业出现了相对的兴旺。据官媒人民网报道,全国餐饮今年上半年收入超2.4万亿元,同比增长21.4%。旅游业也显现出良好的态势,中国文化和旅游部8月初发布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旅游总人次达到23.84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到2.3万亿元,同比增长了63.9%和95.9%。据专家预测,下半年文旅消费还会持续向好。

伯先生自己最近也打算出国旅游,他对饮食和旅游等消费兴旺现象的理解是,中国人喜欢吃吃喝喝,讲民以食为天。财经评论人士、前凤凰网“十大最有影响力名博”之一的蔡慎坤则认为,中国有很大一批人并不是没有钱,“有过去几十年改革开放的积累,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很多人日常消费基本上是没什么大问题的,除了投资购房之外。”

上海的包维尼似乎就代表了蔡慎坤所说的这种人群。除了日常消费、提升型消费和还房贷之外,包维尼说他并不准备扩张房产的投资。

2023年6月15日,顾客在北京一家购物中心选购鞋子。(法新社)
2023年6月15日,顾客在北京一家购物中心选购鞋子。(法新社)

民众缺乏消费信心须从政治上解决

尽管如此,中国民众消费乏力的整体趋势已经无法掩饰。中国国家统计局停止公布了今年3月以来的月度消费者信心指数,中断了统计局33年以来这个数据的系列。

在停止公布这个数据之后,8月初,统计局又宣布停止公布中国城镇青年失业率。此前的6月份,城镇16至24岁青年失业率为21.3%,创造了历史新高。社媒上有不少人说,青少年失业率高,也进一步拖累了消费的增长,因为他们是消费的生力军。

但嘎然而止的经济数据却像是在中国社会炸响了沉闷的雷声,进一步暗示出中国经济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中国政府也对消费下滑的严峻问题不再讳言,接连出台一些刺激消费的政策。尤其是7月底,中国国务院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发出了《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意在推动消费的复苏。

这一文件对具体的消费措施似乎考虑得很细,但外界对此的反应比较冷淡。身在山东的林先生说,“我看到政策里有一个‘持续推广线下无理由退货、本地购物异地退、先行垫付急速退’,这点我是感受到好处了的,但是意义不大,从总体金额来看,应用人群比较少,还是一些对互联网了解的中青年城市居民。”

经济学家们对刺激消费给出了很多建议。第一财经网近日刊发了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社科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昉的一篇文章,其中指出,现在最紧迫的目标是刺激居民消费,需要动用所有合理、合法、合规也符合经济规律的渠道,把钱发到居民的腰包里。

2023年8月15日,送货骑手在北京一家购物中心外。(美联社)
2023年8月15日,送货骑手在北京一家购物中心外。(美联社)

直接给老百姓发钱的说法近几年不断有人在提。蔡慎坤说,直接发钱给老百姓,他们很多人会把钱存起来,可能未必是很好的方式,“更好的方式是发消费券,并限定只能在今年下半年花出去,用于购买日常生活必须的一些商品,这样可以拉动很大一波消费,并且保持GDP一定的增长。”

而消费券的形式中国主要是通过地方政府在发放。据财新网报道,新冠疫情发生后,2020年和2022年,中国各地先后有两轮消费券集中发放潮,由省级或市县级财政主导。2020年中国政府网曾公布,到5月上旬为止,有28个省份、170多个地市累计发放消费券达190多亿元。但财新网近日报道,消费券的发放存在核销率低,县级消费券资金量小且分散、拉动消费效果不佳等问题。

蔡慎坤认为,最关键的问题还是人们的信心,这必须从政治上解决,“就是人们不知道未来该走向何方,这是最大的不确定因素。这也是人们今天不敢消费、不敢投资的最主要原因。”

自习近平上台以来,过去十年,中国政府在经济层面的很多做法让民众和外界屡屡感到不安。国进民退的趋势日趋明显,民营企业的空间日渐被挤压。并且从2019年开始,中国政府对民营经济祭出了多项管控政策,拼多多、蚂蚁金服等网络平台接连受到整肃,教培产业整体被清除。最近,医疗行业又开始整治腐败的行动。

“他是不断在折腾,几乎每一个行业都遭受了一遍又一遍碾压。即使没有受到碾压的行业,我感觉他们也会心灰意冷,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铁锤会砸到自己头上,”蔡慎坤这样说。

他强调,中共高层应该对目前的经济形势提高警惕,如果不及时出台有利于民众消费、恢复信心的实质措施,光喊口号已经没有太多意义。

 

记者:王允    责编:梒青    网编:洪伟

文章来源:RFA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