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2日星期五

经济如何走出困境?中国的改革派和凯恩斯派专家各出高招

在疫情前曾经保持多年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在后疫情的复苏中步履蹒跚。经济复苏放缓导致中国政府的经济顾问们在采取什么政策和对策来摆脱目前的困境,如何制定最佳的前进道路的问题上,提出了不同的“两极”高招。结构性改革的倡导者纷纷从阴影中走出来,挑战那些呼吁加大政府投入来支撑缓慢增长的一派。

支持结构性改革,还是支持加大政府投入,这些影响中国领导人的政策制定、但不行使直接权力的顾问之间发生罕见的辩论之际,全球市场都在争先恐后地寻找如何阻止经济衰退的线索。在中国,经济困境导致数百万人失业,迫使投资者逃离,人民币贬值。

路透社报道称,近几个月来,北京方面采取的零星支撑经济复苏的措施,引发了人们对中国新一届经济领导层面临的艰难选择的质疑,即是优先考虑短期救济,还是启动早该进行的结构性改革。

呼吁立即采取刺激措施的顾问们认为,中央政府的低债务意味着它可以承担地方政府的负担,为基础设施和其他支出提供资金,以加速经济活动。但支持改革的顾问们则认为,几十年来帮助推动经济增长的刺激方案已经走到了尽头,现在需要对经济进行更大胆的结构性改革。

两个阵营都认为,在一年一度的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前,政策制定者应该紧急处理他们的提议。预计中共高层领导人将于12月召开为明年经济发展做出部署的会议。

“我们需要更强有力的刺激政策和总体规划,一揽子宏观经济政策措施,”曾担任央行顾问、有影响力的政府经济学家余永定表示。

“中国应该发行更多政府债券来为基础设施投资融资,包括增加对医院、养老院等公共设施的投资。中国不应该害怕增加预算赤字占GDP的比率和政府债券占GDP的比率,”余永定告诉路透社。

余永定说,由于担心与美国的利差扩大将引发资本外逃和人民币贬值,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宽松的空间受到限制。

“我们需要加大财政刺激力度。鉴于目前良好的财政状况,中央政府有加大支出的空间,”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顾问对路透社说。

中国中央政府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21%,远低于地方政府76%的水平,包括隐性债务。

中国预计2023年预算赤字占GDP的3.0%。本月,地方政府竞相发行2023年额度为3.8万亿元人民币(5206.8亿美元)的专项债券,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

路透社称,支持改革的阵营正在鼓吹加快结构性改革,包括放宽居住证制度(户口)以刺激消费,以牺牲国有巨头为代价,消除私营企业的市场准入壁垒。

在有迹象表明中共当局在加强对经济控制之际,一些人呼吁重启陷入僵局的市场改革。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奥尔基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上周末对路透社表示,IMF将在一份有关中国的报告中,敦促中国转变其经济增长模式,提振和刺激疲软的国内消费、控制地方政府债务和过度膨胀的房地产行业。

“政策刺激没有效果,只是安慰剂,”一位顾问对路透社表示。

中国央行顾问刘世锦表示,中国必须推动改革,释放进城农民工的消费能力,央行前行长、现为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的易纲也持同样观点。

刘世锦表示,由于房地产、出口和基础设施等增长引擎陷入停滞,迫切需要改革。

“如果我们继续把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放在稳增长上,副作用就会加大,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再次错失结构性改革的机会,”刘世锦在上个月的一次论坛上表示。

“不仅仅是宏观经济政策具有短期效应。具有扩张性效应的结构性改革也可以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尽管争论激烈,但分析人士预计,中国领导人可以在刺激和改革之间走钢丝。

野村证券(Nomura)首席经济学家施瓦拉曼(Rob Subbaraman)表示,短期刺激措施将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但代价是结构性扭曲加剧。与此同时,结构性改革将带来短期阵痛,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提振经济活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产生更高质量、可持续的增长。

“中国两者都需要,而现在的情况是因为从历史上看,中国更多地依赖政策刺激,而不是更艰难的结构性改革,”施瓦拉曼说。

路透社说,在一系列温和的政策措施之后,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在显示出一些企稳的迹象,但前景因房地产低迷、人口老龄化、高债务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而蒙上阴影。

由于房地产行业疲软,亚洲开发银行星期三(9月20日)将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从7月份的5.0%下调至4.9%。

虽然结构性改革需要政治意愿,但支持改革的倡导者认为,如果没有政治意愿,中国将难以持续恢复对其经济、尤其是私营部门的信心。

“我们必须回到邓小平设定的基础上,否则经济不会好,因为海外投资者没有信心,”青岛大学经济学家、前政府顾问易宪容表示。“只要私营企业缺乏投资信心,经济就不可能复苏。”



文章来源:VOA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