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拜登和习近平的加州会谈在全球众目睽睽之下终于登场。仔细盘点两人的会谈要点,能够称得上成果的,委实不多。
拜习二人能谈到一块儿的东西现在越来越少了。关于两国关系,习想重做美国的朋友,拜登却称他为「独裁者」;习想要在会谈后发布联合公报,白宫直接省了;习想要在拜习会谈之前与美国商界大亨共同进餐,被美国安排在会谈后;习想要拜登明确表示反对台独,拜登重申美国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的立场不变,并且警告中国不要干预台湾大选;习强烈抗议美国对中国的芯片封锁,拜登直言,美国不会向中国提供「可用于军事打击」的芯片或技术,等等等等。在如此众多的议题上,拜习二人好像都是鸡同鸭讲,各说各话。这说明两国之间的分歧有多深。
防止美中两国之间的分歧失控,应是这次拜习会的主要议题。对此,拜习似有共识。双方领导人都认为,有必要防止美中关系进一步下滑。而美方事实上对这次会面的目标是相当有限的,即管理美中竞争,防止冲突风险,确保沟通渠道畅通。即便擅长两面手法的习近平也不得不承认,「中美不打交道是不行的」,美中「冲突对抗的后果是谁都不能承受的」,虽然他在向党内忠实拥护者和将领们发表闭门讲话时,对两国可能走向冲突的前景,看法相当悲观(《纽约时报》,11/16)。
在这次会谈中,习近平一改过去的强硬做派,明显和美国套近乎。习近平说,「中国愿意同美国做伙伴、做朋友」。面对习近平展现的罕见软身短,拜登好不容易地克制了自己也想对习近平称兄道弟的冲动,毕竟他与习近平的交情长达十几年。对习说的中美可「超越分歧」,拜登并不认同。他认为,美中存在真正的分歧。在拜习会的第二天,拜登即称,习近平是一名独裁者,因为他统治著一个共产主义国家,而这个国家的政府形式与美国相比,是不一样的。拜登借机点出了美中两国的根本分歧在于制度分歧。
为了管控这种根本分歧,美中双方目前都想花些时间对两国关系进行战略性休整。马歇尔基金会中国问题专家葛来仪(Bonnie Glaser)认为,中国是想争取几年的时间,克服眼下的经济难题,并促进受美国限制阻碍的技术创新,重聚力量之后再和美国较量。而美国希望能有效管理和控制与中国的竞争,使其不至于失控;拜登政府还希望这种管控状况至少能持续到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尽管如此,海外有识见的学者和分析家几乎都认为,习近平目前的柔软姿态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只要有可能,他一定会重启他的努力——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厉害的军事、技术和经济大国。
在拜习会谈成果有限的情况下,恢复美中军方沟通渠道,于是便成为此次会谈极具重要意义的象征。虽然其意义可能会因为习近平的反复无常而打折。美方可能觉得这个有限的目标完成的还不错,习近平居然显得很豪爽地对拜登说,如果有问题,就拿起电话拨给他。习近平的这种承诺肯定是此一时彼一时。他若不高兴,就会任凭通美的红机子响个不停,不理不睬,就像他在过去的两年中常做的一样。
其实,我本人对恢复美中军方沟通渠道的重大意义能维持多久,并不看好。原因有几个,一是,习近平过去的信用记录并不好。习以往对美国和西方答应的好好的事儿,经常反悔。比如习2015年在白宫信誓旦旦的承诺,绝不在南海设立军事设施,现在已经造了好几个遍布军事设施的岛礁;香港的一国两制更是说翻脸就翻脸。二是,我总是怀疑,一个属于国家的军队与一个属于某党某个人的军队,怎么沟通?即便沟通了,双方能信守承诺吗?三是,只有习近平才有权决定是否与美军交流。美国的中国军力报告总是批评北京取消与美方的军事交流,其实是习近平取消了中国军方和美军的沟通,因为习才是中国军队的一号决策人物,而中国军方的其他高层似乎都是「银样镴枪头」。
文章来源:RFA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