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學社會學系何明修教授近日發表一篇名為「金錢的運動意義:香港民主運動中的資金動員」(Movement meaning of money: Monetary mobilization in Hong Kong’s prodemocracy movement)的論文,探討「資金動員」在香港反修例運動中的重要性、因運動而衍生的黃色經濟圈,以及金錢在整場社會運動中的象徵意義和道德考量。何明修接受《光傳媒》訪問時表示,香港社會運動中的資金動員,不只是單純的消費,而是港人透過金錢「安全地」參與及支援社運,當中蘊含複雜的「贖罪」情緒,而黃色經濟圈亦引伸出不少紛爭和討論,繼而出現港府的「資金鎮壓」情況。
何明修指出,相比其他國家的社會運動,香港反修例運動中的資金動員有其特殊性,「香港人懂得理財,而且收入相對高,不少中產都支持社會運動,但又擔心走上街頭會有危險,所以就用金錢支援的方式,以金錢替代親身參與,這讓他們感到相對安全」。
金錢支援社運減內疚感
他在研究中訪問了多名以金錢支援抗爭者的港人,發現這群港人創意地利用多種金錢策略,包括實物捐贈、從中資銀行大規模提款、抵制親政府企業、買《蘋果日報》股票、支持黃店等。「金錢在抗爭運動中不只是一個功利的工具,而是發揮了豐富多樣的角色」。他指出「資金動員」是由一種強烈的內疚情緒觸發,象徵性的影響往往帶來意想不到的經濟結果。
論文列出不同的資金動員方式,例如協助抗爭者購買「文具」的「家長」,其中有兩名受訪者甚至到台灣採購抗爭物資,更有不少人買飯券,為抗爭者提供食物、住宿、交通等支援。就在此時,黃色經濟圈應運而生,他認為這種經濟抗爭運動既是一種政治消費行為,利用消費者的決策來實踐更理想的巿場秩序,亦是「團結經濟」的一種模式。
黃色經濟中的民族情感
「核心思想是共享的經濟利益,可以賦予和鞏固一個民主運動的群體,更存在着一種民族情感,重新創造屬於香港人的經濟領域,因為過去跟中國的經濟融合讓太多香港人不滿」。開店、請「手足」、光顧黃店,他指出港人在黃色經濟圈的消費上,把金錢與社會使命扣連,而背後的理念就是:香港經濟應該為香港人而存在,當中包括反對中國水貨客,反對大財團壟斷的概念。
何明修分析,在金錢和道德之間,黃色經濟圈有時無可避免成為一個爭議之地,支持黃店是人們想以金錢的方式負起道德責任,但「黃店」的定義仍然難以捉摸,「人們會問,甚麼是黃店?如果某間支持運動的黃店剝削員工呢?又或是濫用別人的愛心『吃人血饅頭』呢?人們會焦慮,到底花了錢,會否適得其反?」
他指出,資金動員令賺取利潤與社會運動之間的界線漸趨模糊,而隨着金錢流入社會運動,港人顯然更努力確保他們付出的金錢跟受款者有理想的關係並符合道德目的。
香港政府的「資金鎮壓」
過去幾年,大量港人以金錢形式參與社會運動,研究指出港府知道民主運動由資金動員驅動,故進行「資金鎮壓」(Monetary Repression)以阻止資金流動,例如指控「612基金」和「星火同盟」「洗黑錢」,甚至將他們的銀行戶口凍結。港府亦對社會運動的組織提出相同的指控,不少組織因「莫須有」罪名而被迫關閉,「政府甚至採取其他措施來打壓資金動員,例如黃店經常因衛生問題而被局方檢查,在壹傳媒股價上升後,警方以『操控股價』之名逮捕15人等」。
他指出,對港府來說,資金鎮壓是用作破壞港人追求政治自由的手段,除了阻止資金流動,政府更以「洗黑錢」的指控暗示有可疑的資金來源,例如CIA,使抗爭運動失去合法性。研究最後總結,指中共及其香港團伙長久以來信奉陰謀論,聲稱民主運動得到外國政府資助,美國和台灣是最常被提及的嫌疑者。
但何明修指出,官方試圖否認的事實是,民主運動涉及來自港人前所未有的資金動員,港人以各種創意的方式貢獻他們的金錢。「根本不需要所謂的秘密CIA資金來支援示威,香港中產已夠錢支援了。即使對資金來源有錯誤的理解,北京都決心實施更極端的資金鎮壓,而香港在《國安法》底下,亦極速地變成一個沒有政治權利的普通中國城巿」。
文章来源:光传媒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