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4.24/许多人不理解上海的封城,一个2500万人口的超级大城市,面对一场变异为比普通感冒的危害都要小的病毒,为什么表现得如此惊慌如此恐惧?许多朋友反复追问:为什么要这样折腾上海?实际上,从封城一开始,我也在观察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要折腾上海?
做为一个从事时政新闻评论二十多年的时评人来说,如实解读这个问题并不难,就像我在微信朋友圈一样,寥寥数语就能戳中G点,可是赤裸裸的言语虽然一针见血,却往往会先伤害自己,重则寻衅滋事轻则喝茶封号,毕竟时代蜕变得太快,许多人包括我自己也变得谨小慎微左顾右盼变甚至至老眼昏花。
时评人应该具备洞若观火的能力,独到的见解和观点或者穿透力的声音,但是今天即使具备这些也只能沉默不语,不会像十年前那样絮絮叨叨。我清醒记得十年前胜利大会闭幕的当天,万众欢呼万民期待,连外媒记者也纷纷预测一个美好新时代拉开了序幕。
当天有外媒记者打电话,叫我谈谈感想,我的看法截然不同,我很明确的告诉记者,即将开始的下一个十年漫长且艰难,黄金时代一去不再复返,胜利的大会不过是开场的锣鼓,等大戏开幕,没有一个人可以置身事外,人人必须上场,不再有看客。更重要的是历史悲剧会以不同的方式反复重演,停滞、倒退、封闭接踵而至……外媒在头版以半版篇幅予以报道,算是给预期的新政泼了一盆凉水。如今再回看当天的即兴之言,自己也惊出一身冷汗,几乎一一成为现实,好在那时候小人物的一惊一乍,并不在鹰眼的视野之中。
中国几乎每天发生匪夷所思的大事小事,时评人目不暇接疲于奔命,如何恰到好处解读一些所谓的热点事件,需要绞尽脑汁费尽心思,比如为铁链女呐喊,比如传递俄乌战争的真实信息,比如对一波又一波清零封城的拷问,稍有不慎就被删文封号,时评人除了无奈沮丧,也很容易变得懒散变得麻木。再说春暖花开的季节,忙着游山玩水忙着种树栽花,没有太在意网络上铺天盖地的渲哗。
这段时间并没有太多关注上海的封城,因为在我看来,上海有太多高素质人群,有太多活得精彩活得滋润的时尚男女,有太多富可敌国的大佬新贵,有太多擅长于煽情励志的的师太师爷,有太多魅力四射的明星名流,有太多圈养的文人雅士,面对突然而来的苦难,即使没有方方没有艾芬,上海人肯定能发出求救的声音,上海人也能找到发泄的平台乃至哭泣的地方,绝不至于像身陷苏北的铁链女那么孤单那么凄凉!
因为上海是中国最开放的城市,对外贸易占中国的20%,外商直接投资占中国的14%。上海是全球供应链中重要的节点,拥有全球最大的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2年蝉联世界第一,2021年占中囯总吞吐量的17%。疫情之年的2021年,上海给中央财政税收贡献了9294亿元,占中央转移支付总资金的1/10。上海云集各方神仙,外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第一,人工智能产业集聚了全国1/3的人才,有统一显示:在上海持外国护照和港澳台身份证的接近200万人,可见上海之魅力非同凡响。上海还是中国最具国际化的金融中心,仅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股票总市值就位居全球第三。
如果持续封城,上海经济是否出现大倒退,特别是产业链一旦转移就很难再回来。上海当初为了引进国内外各项尖端技术,解决国内劳动力过剩,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吸引外企,7万多家外资企业,八百多家跨国公司,五百多家外资研发中心汇聚上海,为上海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上海有五分之一的人在外企上班,也就是五六百万人,如果外企纷纷撤走,上海还剩下什么?
“上海数以百万计的人——无论老少、贫富、自由派和保守派——似乎被日益高涨的愤怒团结在一起。”这是CNN北京分社社长蒋欣最新发出的报道引言。CNN是美国著名左媒,有关中国报道大多并不靠谱,所谓因愤怒而团结有点言过其实,也是一厢情愿。只是封城过后,上海人或许会成群结伴逃离这座光鲜亮丽而又魔幻冷漠的城市,这精致优雅善于算计的上海人必然的选择。彭博社的民调显示:未来一年,上海的外国人可能减少一半,48%的外国人表示,如果不是马上离开,也将在今后12个月里离开上海。
封城是上海开埠以来第一次,一般司局级官员都始料不及,更不用说岁月静好的芸芸众生。上海虽然没有武汉的方方,没有西安的江雪,但上海人用自己最原汁原味的方式记录这段从未有过的历史。他们中有因哮喘发病差点丧命的知名作家,有90多岁拒绝去方舱的老教授,有生病得不到救治而跳楼的小提琴家,有从业20年的券商老兵、网信证券副总裁因脑溢血无法得到救治猝死家中,曾经辱骂过方方的退休检察官因病在网上四处求救,有疫情中疲于奔命选择上吊的官吏……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