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6日星期五

"断亲"或成中国年轻一代新常态 是好还是坏?

新春佳节对中国人来说原本是阖家团圆的时刻,但在今年过年期间,"断亲"一词却成了很多中国网民热议的话题。那么,到底什么是"断亲"?这一现象显示了怎样的社会变迁?而这种变化究竟是好还是坏呢?

“找点空闲,找点时间, 领着孩子, 常回家看看; 带上笑容, 带上祝愿, 陪同爱人, 常回家看看。” (歌曲《常回家看看》)

"断亲"话题新年登热搜 阅读量破亿

又是一个新春佳节,阖家团聚的时刻。与此同时,关于“农村悄然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断亲”话题在大年初四(13日)却登上微博热搜,引发众多网友反馈留言,话题阅读量破亿。

据中国媒体“澎湃新闻”报道,有学者将青年“断亲”总结为懒于、疏于、不屑于同两代以内的亲戚互动和交往的一种现象。简单讲,就是他们基本不走亲戚,而不是一种正式声明的断绝亲戚关系。报道说,为了躲避亲友们的催婚催育,不少年轻人选择独身到其他地方旅游,或者干脆在工作地的出租屋过年。有网友认为,这是社会原子化进程中必然会出现的结果,而攀比的风气盛行也增加了年轻人的社交压力。

那么,这种“断亲”现象目前到底有多普遍?除了农村,是否也存在于生活在城镇和都市中的人当中呢?今年春节期间,本台记者就此采访了一些来自中国的年轻人。

从城市到乡村  "断亲"成了中国年轻人的新常态

去年“润”到美国的00后令狐昌冰,来自贵州遵义附近的一个小县城。和很多同龄人一样,他是独生子女,也是远离家乡漂泊在外的打工仔。往年春节回家,他都是被动地跟着父亲走亲访友。

2024年2月3日,旅客带着行李和农历新年礼物抵达北京西站。(美联社)
2024年2月3日,旅客带着行李和农历新年礼物抵达北京西站。(美联社)

“跟我亲戚的紧密程度完全取决于我爸,他跟他们有直接关系嘛。我爸愿意走亲访友,那就跟着他去,他要不去那就不去呗,反正我个人是没有主动跟他们联系的。” 令狐昌冰认为,独生子女家庭可能都有这种现象,既没有兄弟姐妹需要走动,父母辈的亲戚也都相对疏远。他说,自己有空就是看电视、玩电脑、玩手机,也就没有精力再去维持这种本来就不是很熟的亲戚关系了。

对于“断亲”,来自河北高阳县、目前身在美国的70后王先生以书面方式告诉本台,他平时住在县城,距离老家所在的乡村只有半小时车程。但他和亲戚们很多也都是平时不来往,过年时拜个年就走了,因为交往起来也没有多大意义。他举例说,过年回家最烦的一件事就是和家里亲戚聊天。有亲戚甚至认为他孤僻,不善交往,但他们却没想到这是社会和工作的背景不同导致的。

“我们高阳县这边的产业就是纺织业。我是大专毕业生,学的是日语专业,毕业后从事国际贸易和英语、日语翻译之类的工作,节假日都休息。”王先生说,“我的亲戚中,很多都是高中、初中没毕业的,甚至小学都没上完。他们如果不外出打工的话,就只能从事织布、织毛巾、印染工作,又脏又累又没前途,也没有休息日。所以我们聊天儿就聊不下去,根本就不在一个频道上。”

王先生还谈到,现在的中国社会风气很差,很多人是有钱的就使劲儿巴结,没钱的就装作不认识。所以为了免得受气,不少人选择干脆断了联系。

今年春节,家在东北某大城市的“北漂” 赵晴象也同往年一样回家去过年。不过,90后的她对回家的感觉已经逐渐淡漠。亲友相聚、彼此拜年,对她而言更像是一种“强制流程”。

“比如说我回家,我父母就通知我说,今年年夜饭和我表哥一起吃,然后我二姨也来。我听到我二姨来的时候,我就很害怕。” 小赵说,她的二姨不仅脾气不好,还信了乡村一个不知是什么的教会,见面就会向她传教,让她难以接受:“这种人平时你理都不想理她,然后你过年的时候还非要见到她,你还要给她拜年。”

另一件让赵晴感到厌烦的是家里过年的那种氛围,因为有不少人给她父母来送礼,不是求他们办事就是对他们过去的“帮忙”表示感谢。赵晴说,这让她母亲的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 “反正她就觉得很光荣,然后就开始数落我说,‘你看看你这个样子,你对别人都没用,都没人来给你送东西’。特别无语!”

虽然没有被亲戚们催婚,但赵晴说,由于她目前没有固定工作,母亲在家一找到机会就嘲讽她“又穷又废物”,但在亲友面前又要伪装起来,免得被人看不起。赵晴感到很无奈,便采取消极应对:“除了必须出门跟人社交之外,我就天天在家里面,往自己屋里一宅。唉!” 

赵晴还提到,有时亲戚之间不往来也是由于上辈之间的家庭矛盾:“比如我舅妈,在我外婆以前得肺癌住院快去世的时候,指使她儿子把(外婆)医保卡偷了。外婆是国营农场的职工,她有医疗报销,会打到她的医保卡里面。有了这种事之后,大家就不会很想来往了。” 出于保护隐私的原因,赵晴采用化名受访。

调查:绝大多数网友认同"断亲"

中国杂志《三联生活周刊》去年五月做的一项在线调查,目前仍在社交媒体上热传。调查中说,“在90后、00后群体里,’断亲’成为了一种社会常态。父辈们花费时间、精力、财力维护的亲缘关系,年轻人却并不看重。亲戚之间的攀比、冲突,都让他们避之不及。”

调查请网友就“如何看待现在年轻人越来越不爱走亲戚”发表看法,共有11.6万人参与投票。其中,5万网友选择“支持,有些亲戚确实不值得我走动”;5.2万网友选择“很正常,相处得少自然没什么感情”;只有不到4000人选择“还是要多走动,多一个亲人多一份依靠”。

2024年2月10日,农历龙年大年初一,人们在北京雍和宫烧香祈福。(法新社)
2024年2月10日,农历龙年大年初一,人们在北京雍和宫烧香祈福。(法新社)

"断亲"与家庭关系"重构" 

针对“断亲”这个话题,赵晴告诉本台,这对于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来说,可以算是一个“亲戚关系重构”的过程:“如果说,原先亲戚们都是一个家族、生活在一起,离得都不是很远的话,其实平时大家就有很多互相接触的机会。到过年大家就一起吃喝玩乐,放松一下。但是现在,你可能有一些老家的亲戚,如果你不回老家,见都见不到他们,最后你可能真的是会把你的亲戚重新筛选一遍。过年你去见的应该还是平时真正互相帮助的,联系特别密切的这种亲戚。”

澎湃新闻日前援引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陈友华和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宗昊在去年刊发的《“断亲”:概念、问题及思考》的论文,从代际角度分析了“断亲”现象。文中说,年轻人与老一辈的“断亲”是因为年轻一代在成长过程中与亲戚互动本就很少,再加上受价值观、社会保障制度、市场经济等因素影响,自然对亲戚表现出淡漠。年轻人同辈间的“断亲”,是因为长大后心境变化、人生目标转移、世界观改变、生命历程不同,以及难有共同语言等;老年人之间的“断亲”则是由于价值观与社会地位等不同,很难聊在一起。

这篇论文还指出,“断亲”是现代化的结果和时代变迁的产物。中国城市化与人口迁移流动、价值观多元、人情与金钱、减少社交成本、生活压力与内卷、数位化生存等,都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断亲”。文章认为, 尽管“断亲”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家庭功能、减少宗亲互助,但对于个体而言,需要通过“断亲”减少“无效社交”。这体现了“一个成熟的人良好的自我分化水平”,能把握好“亲密关系和独立的平衡”。

"断亲"与社会道德滑坡及幸福感下降

如果说“断亲”是现代化的必然结果,那么这种现代化本身是好是坏呢?来自河北的王先生认为,“断亲”反映出了中国社会发展中的深层问题:“(断亲)主要根源是人的道德水平普遍滑坡了,人更注重利益和眼前的东西。还有中国人爱面子、好攀比,穷亲戚和富亲戚在一起就有身份落差感。”

王先生认为,虽然这几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了,但传统文化中,人与人之间那种淳朴善良、互相帮助的现象逐渐没有了,亲情、友情也越来越淡薄。同时,人们的焦虑感、孤独感普遍在上升:“从社会情感或幸福感这一点来考虑,是倒退。”    

上海市中心豫园,一名男子走过农历新年的红灯笼装饰。(路透社)
上海市中心豫园,一名男子走过农历新年的红灯笼装饰。(路透社)

学者:家庭原子化有利政府管理  但让社会活力丧失

那么,如何看待“断亲”对于社会治理方面的影响呢?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高级研究员、人口问题学者易富贤告诉本台,中国“断亲”现象的背后是家庭的原子化:“原子化有利于国家的管理,但却会导致社会活力与多样化的丧失,和管理效率的下降。”

易富贤分析说,中国古代是“皇权不下县”,县以下都是由家族自治,而现在都是原子化的家庭,家族稍微一强大,政府就很忌讳。同时,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超过70%,年轻人的城市化率可能高达80%;并且,中国因为国土面积大,很多人为打工谋生,都是远距离迁徙,所以家庭观念更加被淡化。

“家族观念一断的话,生育文化也断裂了,生育率也下降,因为生育文化是依托于传统的家族结构的。” 易富贤说,中国数十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家庭规模缩小,而城市化又导致人口大量流动,中央政府的权力更是延续到每个家庭,这都导致了中国家庭的亲情断裂。

随之而来的就是社会活力的丧失。易富贤以火车来比喻中国社会,中央政府就是火车头:“靠火车头去驱动,那就会导致效率下降,驱动力不够,速度上不去。而动车就是除了火车头有动力之外,每一节也有动力,那么整个速度就快起来了。 ”他说, 中国结构上已是一部动车,但行政管理上依然是靠很原始的一个火车头来驱动: “这就导致地方政府没有权力,家族也没有权力,那么会导致整个社会的活力下降。所以中国这个管理模式有很大的问题。”  

易富贤认为,目前来看,中国社会结构和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是很难扭转的。同时,这也是个全球性的问题。整个人类文明都面临很大的挑战,这需要一个全球性的文化回归才能解决。

记者:凯迪    责编:何平    网编:瑞哲

文章来源:rfa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