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6日星期三

日籍母子苏州遇袭,中国又称“偶发事件” 分析:官方放任民怨仇外

中国外交部星期二(6月25日)定调,一对日籍母子在苏州被刺伤事件为“偶发事件”。这是继4名美国教师两周前在东北吉林遭砍后,本月的第二起外籍人士遭袭事件。旅日观察人士说,虽行凶动机尚待调查,但若是中国民众因经济下行或民怨累积而衍生的仇外行为,恐是中国战狼外交留下的恶果。目前中日政府皆无意将这次袭击事件拉高至外交层级,但中日民间交流恐受冲击。

江苏省苏州市公安局星期二(6月25日)发布警情通报称,星期一(6月24日)下午4时许,“苏州高新区塔园路新地中心公交站台发生一起持刀伤人案件,造成3人受伤(其中1人为中国籍,2人为日本籍)。”

综合日媒报道,遭袭的是一对日籍母子,当时正是日桥学校校车到站接送时刻,一位中国籍女性校车工作人员也被殃及并遭袭。

苏州公安局称,巡逻警力于第一时间到场处置,当场抓获犯罪嫌疑人周某某(男,52岁,为近期从外地来苏州无业人员),并立即将伤者送医救治。

通报称:“目前,中国籍伤者因在阻止嫌疑人犯罪过程中受伤严重,仍在抢救中;1名日本籍伤者正在治疗,无生命危险,另1名日本籍伤者当日已出院。周某某已被刑事拘留。案件侦办工作正在进一步开展中,将依法依规对犯罪行为予以严惩。”

对此本月第二起的外籍人士遭袭意外,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于星期二下午的例行记者会援引苏州警方的研判称,此事件为“偶发事件”,目前还在进一步调查中。

毛宁表示遗憾并说:“类似的偶发事件在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有可能发生。中方将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像保护中国公民一样保护在华外国人的安全。”

内部不满转移仇外情结

对此袭击事件,在日本东京大学进行东亚政治研究的香港公民代表会议亚太委员会召集人叶锦龙认为,周姓嫌犯是近期才到苏州的待业人士,因此中国经济疲软导致失业人口大增,民心动荡或民怨累积恐是此意外背后的肇因,因而衍生仇外的暴力或侮辱性行为。

叶锦龙告诉美国之音:“中国国内的经济情况,自己的生活都顾不了,但是他们(失业人口)又不能去怪罪于政府,因为他们怪罪政府的话就变成就是反对国家。他们需要找一些其他的地方去发泄,把整个情况内化为一个对外的问题,不是中国国家的问题,激进的人转移(民怨),成为对外国人做出一些暴行。”

叶锦龙说,近期有中国网红“铁头”于6月1日高调在东京靖国神社的涂鸦破坏行为,以及四名美国教师6月10日在中国东北的吉林遇刺皆是类似的仇外案例。

他说,中国官方虽常避免引导仇日情绪,中央宣传也多朝“中日友好”的正面方向; 但在地方层面,中共中央其实对地方政府或私人企业的仇外情绪或仇日言论皆未严格管控,放任的态度非常明显。尤其中国民众或部分网红常利用“爱国主义”博关注,如针对热议话题,常倾向使用反美、仇日或反台独等极端论调增加点击量。叶锦龙说,这也符合过去几年来中国对外战狼外交的基调。

中国网民对日籍母子遭袭的初步反应,联想到中国仇外教育者也不少。根据中国社群“微博智搜”的分析,中国网民观点经整理后,部分网民认为:“事件可能与历史问题和仇恨教育有关;”也有网民认为,这不仅是起人身伤害案件,而是“涉及中外关系、经济发展以及国家形象的重大事件。”

中日民间交流恐恶化

日本广播协会NHK星期一报道称,不少日本企业总部设在苏州,日本外务省统计,去年逾5300名日本人常驻苏州,是旅华日本人人口第四高的中国城市。

日本驻北京大使馆已同步示警,近期中国各地人群聚集场所发生持刀伤人事件,包括公园、学校或地铁站等,提醒日本公民出行应注意周围环境,提高警惕。日本各地使领馆已通过电邮广泛示警在华日本社群。

日本内阁府1月19日称,据去年9月进行的“有关外交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对“中国未感到亲近感者”和“可以说对中国无亲近感”的日本受访者占比,合计达86.7%,创新高。

另外,日本非营利机构“言论NPO”和中国对海外出版发行机构“中国国际传播集团”于2023年10月18日共同发布的“中日关系舆论调查”结果显示,日本受访者对中国的印象不好的比例高达92.2%。相对地,中国受访者对日本的印象不好者的占比也高达62.9%,两国人民众对彼此的印象均较2022年恶化。

旅日港人叶锦龙研判,日本政府虽不致将此事提升到外交层面,但将强烈要求北京政府妥善照顾日籍伤者,并依法判处嫌犯。

他分析,此事件发生在苏州日侨学校附近,周姓嫌犯仇日攻击的可能性不低,尤其攻击对象为无辜的妇女和小孩,恐将造成日本民众对中国政府或中国人整体形象的负评加深。

他说,长期而言,部分日本政治人物在国内讨论经济安全保障时也可能援引此事并发出与中国经贸往来保持距离的声浪。

中国媒体先封锁后释放消息

日本母子遇袭后逾24小时,中国境内媒体几乎一度噤声,网络消息也甚少,苏州市公安局也是待中国外交部记者会定调后,才发布警情通报,随后中国媒体才跟进报道。

对此,叶锦龙说,中国政府对于国内社会失序或不稳因素一贯采取噤声或先封锁、后开放资讯的手段,当局封锁资讯目的在于争取时间准备对内、对外及其他政府的说辞,待有处置能力或掌握一定情资后才会释出讯息。不过,他说,即便中国政府擅长资讯封锁,但目前有许多资讯会通过社群平台扩散,甚至由外网传播,中国很难单方面屏蔽资讯。



文章来源:VOA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