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8日星期二

中国透视:俄中帝国 —— 梦魇还是幻想

主持人:陈奎德

座谈人:张杰博士 独立学者 法学博士

一、俄中帝国,正在诞生?


我们正见证一个洲际变迁

最近,在《焦点》杂志上,发表了一评论文章,我们正见证一个洲际变迁”,文章认为,中国和俄罗斯将打造一个更大、更强、更危险的超级帝国。

文章开篇写道,"我们正参与见证一个政治的洲际变迁,每世纪只发生一次,国家强权如地壳板块一般进入活跃期。"

文章认为,俄罗斯和中国联合成一个新形态的大帝国,这个帝国尚未出现在历史书中和描绘未来的地图册里。"这个帝国--我们称之为'俄中帝国'Russina--在其人口、地理、经济和军事规模上颠覆我们以往对权力的认知。"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非民主区域,在这里,两个专制体制的政治野心和经济欲望正在调整成步调一致。据英国出版的《金融时报》统计,普京和习近平两人迄今为止已经举行了43次会晤。他们二人都清楚,仅凭各自的力量无法实现其强权目标。"

文章接从中俄两国的人口、地理、经济和军事等领域进行了分析后总结道:

"通过在俄罗斯以优惠价格购买能源,中国可以进一步发展高科技。目前,双方正在就'西伯利亚力量2'管道进行谈判,中方坚持要求低廉的能源价格,类似于俄罗斯国内的补贴能源价格。这条管道将把俄罗斯的天然气田与中国连接起来,而此前这些天然气是供应欧洲的。中俄帝国将通过地下管道实现联结。

文章的结论是:

"我们可以继续将中国的经济崛起、南海的威胁姿态和普京的乌克兰战争视为独立事件。但更明智的做法是,将它们看作事物的本质:一个新帝国的诞生,以及新世界秩序的阵痛。"

 

二、“俄中帝国”的挑战

 两个核大国对世界秩序的威胁

习近平为何不顾美国与西方的警告和党内国内的反对意见,执意要支持普京?为普京提供了外交掩护和资金支持?他们双方有哪些因素从而必须相互支援?

的确,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俄中两国有强烈的联手抗击美国西方的共同需求,近期两国政府对对方,都视为不可或缺的伙伴。中俄两国,目前确是有很大的相互依赖和需求:它们企图占据并固守欧亚大陆这个世界岛,习普视之为双方联手的最大轴心腹地。尤其是自乌克兰战争爆发以来,习近平为普京提供了外交掩护和资金支持。

在普京,是因为战争的需要,没有习对战争的经济与政治外交支持其战争将很快失败。习则是因为在台湾等重大问题上遇到美国与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的巨大压力,同时在经济上遭遇坠落的困境,本人也因此在党内面临挑战。普京如果侵乌战争失败,习的攻台图谋将付诸东流,因此,习普沆瀣一气,相互抱团。

目前,双方各自都有求于对方。只不过普京有求于习近平更多而已。于是,欧亚大陆中俄之间的内循环由此而兴。

根据记录,中俄之间的2023年的商贸总额突破了历史最高纪录。俄罗斯超过三分之一的石油目前出口中国,为克里姆林宫提供了一个重要战争资金来源。

此外,双方定期有官员互访,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在东亚实施空军联合巡航。双边关系在乌克兰战争以来甚至更为紧密。

总之,中俄两国在俄乌战争开打以来,经济、政治甚至军事的相互依存度是飞速提高了。中共有求于俄罗斯的是石油天然气等资源,还有东部与中国接壤边界的开放贸易及人员进入;俄国有求于中共的是逃避国际制裁的金融支持,通过北韩、伊朗、阿萨德等渠道的间接的曲线式的武器装备资源……等等,更重要的是在政治外交上沆瀣一气,抱团取暖。在联合国安理会上协调行动以抵制欧美国家和民主联盟的巨大压力。

看起来,一个内循环圈在世界岛——在欧亚大陆冉冉升起。

同时,支撑普京使之不致于被击败,是习近平实施武统台湾野心的前提。

因此,中俄两个核大国在当前国际乱局下的联手,确是对现存国际秩序的巨大威胁。如果这两国整合成一个专制的"俄中帝国,这不啻是全人类的巨大梦魇。

俄中联手的临时性个人性

但是,上述所说的这种抱团在很大程度上与习普这两个独裁者在政治利益上的重合度有很大关联,而并不与中俄两国的国家利益必然关联。因而带有很强的个人特点。只要两人中的任何一个不管因何原因失去权位,(死亡、政变……),俄中两国关系都将迅速改变。因此,俄中两国目前的关系是脆弱的。目前的联手只是时的权宜之计。

更重要的是,从历史文化以及两国之间的恩怨看,要构建出一个俄中帝国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三、俄中帝国的不可能性

俄中两国没有共同的宗教信仰、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化和历史,共同的意识形态。一个自我认同为欧洲囯家,另一个在过去自命为天下,以后遭遇欧洲之后,自诩为亚洲的心脏,东亚儒家文化圈。

从文化历史及意识形态看:

文化种族:

俄罗斯自我定位:欧洲国家,東正教为信仰主体,大俄罗斯民族主义,

中国自我定位: 从“天下”—儒家文化区,大中华民族主义,东亚国家中心,

意识形态:

俄国:泛斯拉夫主义,保守主义

中国:马列毛主义,天下主义,大中华民族主义

从地缘政治历史看:

一个专制大帝国横跨欧亚大陆,在历史上,只有两次。

一次是蒙古人依靠其强大骑兵力量实现过。但为时短暂,很快分崩离析。

另一次,是俄国人列宁斯大林通过共产国际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构成所谓“社会主义阵营”,苏联与中国是其中最重要的国家。构成对世界主流秩序的威胁。二者的同盟为时更为短暂,仅仅十几年时间,就分裂为二。不久社会主义阵营就崩解了。

这两次横贯欧亚大陆的大帝国的创建,都是大规模浴血战争的结果,一次是蒙古铁骑的大征伐,一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并非商贸或宗教、文明传播的果实。

 

地缘政治

统一欧洲大陆(边缘旁及亚洲)的大帝国的尝试和短暂命运。

亚历山大大帝的泛希腊化帝国、拿破仑帝国、奥匈帝国、希特勒第三帝国、苏联帝国(华约,经合会—社会主义阵营)陆权大帝国的失败基因

海权帝国的成功范例——大英日不落帝国、美国主导的二战后世界秩序

中俄的历史恩怨(160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土地在满清时期被划入俄国或前苏联,中苏关系的曲折历史)

 目前,中国的经济崛起已经日益不确定,其国内政治也出现不稳定的征兆,有可能在二至五年中出现重大变化,包括內政与外交。考察近两百年历史中国的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知识精英,多数认为中国的国家利益决定了,与普京的俄国结盟是对中国人有害的。

在当代复杂的时空背景下,重新思考海权与陆权的竞争对抗历史,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第二次冷战之异同

这次中俄联手被称作第二次冷战,有其事实根据的。但现在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西方的冷战,是有些许相似处,然而其间仍有重要差别:

其一,老大哥处于不确定形势中,现在中共有取代当年苏联之势而变成老大之势。

其二,不再有统一意识形态和制度的约束了,从中共到俄国再到中亚那几个“斯坦”国家,有“秦始皇加马克思主义‘,有”大俄罗斯帝国主义“,有较亲西方的哈萨克斯坦,……等等,同床异梦,各行其政。

其三,规模大大缩小,原来社会主义阵营的东欧国家,基本上都归属于欧盟,归属于西方世界了。

因此,这个欧亚大陆,已经被减削了一大块地盘,实力早已不复当年了。何况其内部由于缺乏统一的价值基地,因利益而抱团,未免各怀鬼胎,难谋大业。

陆权国 vs 海权国

当下以中俄为轴心的欧亚大陆内循环体登上历史舞台,也再次隐隐重现了历史上的陆权与海权之争。

近代以降,陆权国家几乎都是失败的战绩。只要稍稍回顾一下近代重大的竞争和对抗史,自从法国拿破仑以陆权强国的姿态横扫并试图统一欧亚大陆,对抗海权强国英国而遭遇失败以来,以后的陆权强国奥匈帝国和德国在一战中的崩溃和失败,陆权强国希特勒德国的倏忽而起和迅速毁灭。

甚至冷战,也可被视为欧亚陆权强国的前苏联及其社会主义卫星国的大崩溃大失败于以美英为代表的海权民主国家的伟大胜利史。

制海权对一国力量最为重要。国家为了获得资源。必须依靠海洋去进行贸易,获取海外的原料、市场和基地。海洋的主要航线能带来大量商业利益,因此必须有强大的舰队确保制海权,以及足够的商船与港口来利用此一利益。

近代之后,海洋可保护国家免于在本土交战,而制海权对战争的影响比陆军更大。

英美两国在世界霸权崛起之时,就充分利用两国相对孤立的地理位置,立足海权,尽量远离欧亚大陆的纷争,实施离岸平衡原则,赢得长远的国家利益。

世界史上著名的海权国家如英国、美国、荷兰、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至今仍然是世界前列的发达的民主国家,这并非偶然。

这次诺曼底登陆80周年纪念,和两天前七强国首脑会议的历史性声明,反映了以海权国家美英加等西方民主同盟的团结又演进到了一个新的台阶。这个强劲的势头来观察,创建俄中帝国以冲击二战后世界秩序,其得手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在当代复杂的时空背景下,重新思考民主与专制斗争以及海权与陆权的竞争对抗历史,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文章来源:RFA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