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聽聞有電視台(當然是外地的)早在半年前開始拍傘運特輯時,我分不清自己是喜或悲。相比之下 ,我們確實完成得很趕急:8月尾開始構思,9月頭「埋班」分工、約訪問、整理資料,再在兩星期間寫好總共8篇、逾數萬字的報道,包括四篇訪問、三篇資料整合與一篇對談紀錄。
為什麼這麼遲才開始?除了因為早前忙於應付初選47人案求情、奧運等大新聞,另一個原因是無從入手:在經歷過反修例、國安法與23條都已經立法的香港,憶述傘運意義是甚麼?作為仍身處香港的小媒體,我們可以用甚麼角度敘述?又有誰會願意受訪?
主流媒體缺報導
這些問題困擾了我很久,翻看一堆資料後仍沒有答案。可日子在逼近,最終還是決定「試咗先算」。畢竟,這一場當年由學生主導的運動,對今日的年輕一代而言,或許是完全陌生的事件。正因如此,我相信這些已經在主流媒體上徹底消失的報導,仍有其意義。
找受訪者時原本以為會不斷被拒絕,沒想到大部人都爽快答應。抱歉的是我們不得不自我審查,反覆討論後只能集中以「情緒」作為報導切入點。但撇除種種顧慮與限制,我確實認為情緒是需要時間梳理的,也好奇這79日為他們後來的生命留下了怎樣的痕跡。感謝每位受訪者在百忙之中抽空,更重要的是仍願意開口和上鏡。
移台陳健民離教席 全心研究寫作:為香港也為台灣
朱耀明:爭取民主要付代價 陳健民:不要想像能控制群眾運動
赴美留學 異地續寫香港故事 周永康:與自己和解
被改變生命的港人:不再絕望因不再存希望、至少沒有成為自己討厭的人
張燦輝再出版夏慤村攝影集 邀曾參與者撰「未圓夢」
十年人事地貌變遷大 難還原拍攝
然後是看似簡單直接、實際卻極花費時間功夫的《對比圖輯》。攝影記者感嘆,十年光陰令地貌改變不少,路燈被換成「智慧」燈柱、天橋被架上鐵網、純白的佈景板被換上國慶賀圖、具標誌性的地點被綠化植物遮蓋得面目全非⋯⋯她花了好幾天查看地圖,逐一尋回照片中的位置,但到場才發現,不少照片無法100%還原拍攝角度,因為當年的記者是在馬路上、天橋頂等地方拍攝,現在已經無法站回同一位置了。於是,攝記只好「隻手有幾出伸幾出、個身有幾高屹幾高」,最後畀車咇了幾次,終有稍為相似的成品。
《十年人事》同樣比預想中花費心力。我們總共整理了20位「關鍵人物」十年以來的軌跡,包括「佔中三子」與其他罪成者、學運領袖及當年有份推動政改的官員。不論政治光譜為何、此時此刻身在何方,他們的生命軌跡始終與香港社會緊扣在一起,因此在整理過程之中,仿佛也重溫了一次十年來的公民社會變化。或許,有些人的改變會令你感到意外/失望,但也有不少人始終如一,並為自己的信念而付出了沉重代價。
不完整的資料統計
至於有關圖書館下架書和現存書的報道,十分可惜康文署提供的資訊有限,我們始終無法確認下架書籍實際數量、下架的具體原因及是否「永久下架」。報道提及有21本書下架,但這只是能夠透過昔日新聞報道、獲獎紀錄文件等等fact check得到「曾經是館藏」的書籍數量,相信仍有不少館藏是在悄然無聲之中下架,而不為人發現的。
我們也問過一些傘運書籍的出版社,會否有紀錄過哪些書曾經納入為圖書館館藏?可惜對方說沒有紀錄。事實上,坊間有關傘運的書籍雖然不少,但不少已經絕版,又或者難以在書店找到;若圖書館經審視後,判斷有關書籍不乎合館藏規定,後世大概就難以再讀到這些書了。
以上是有關【傘後十年】的編採紀錄,其實還有不少印象深刻的瑣事,但還是待有機會再分享吧。另外,有留意《獨媒》近況的讀者,該知道我們近月出現了一些人手變動。在要兼顧日常運作的情況下,能趕及於十周年刊出此系列報導,實在感激有一班願意(?)無限OT的同事們,特別是總編輯。若希望撐住我們去製作更多深度和多元的報導,歡迎訂閱支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