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0日星期三

實時更新|黎智英案第93日審訊 陳日君到庭旁聽 黎供稱《蘋果》反對港獨

實時更新|黎智英案第93日審訊 料黎智英出庭作供

分享:

 
 
16:30 休庭,明早續審
16:15 黎否認還押時著同事「照原來咁做」 稱等同叫他們「自殺」

就張劍虹供稱,他在 2020 年 12 月探望正還押的黎,並向對方請示如何繼續運作《蘋果》。他憶述,當時黎稱「唔使怕﹐繼續做啦,好似照原來咁做。」關文渭展示探訪紀錄,顯示張於 2020 年 12 月至 2021 年 4 月期間,曾 5 次探望黎,其中 3 次是單獨,兩次分別與《蘋果》 IT 部主管 Connie Chan 及黎兩名兒子。

黎指,與 Connie Chan、張見面,雙方會談及同事情況,例如有同事辭職、說感到害怕。他指,自己可能提到「不要失去初心或不要害怕」(don’t lose heart or don’t be scared),但沒著同事「照原來咁做」,因當時《國安法》已生效,他這樣說等於著他們「自殺」。

黎又指,探訪時間只有 15 分鐘,當張與其兩名兒子一起探訪他時,他以為有甚麼緊急事情,怎想到是沒有特別,曾向張稱「為何奪去我兒子探我的時間」(why you take my son’s time)。

16:00 黎智英:《蘋果》不牽涉「Live Chat」節目

就張劍虹供稱,他得悉「Live Chat」節目嘉賓包括美國退休將軍 Jack Keane 時曾表達疑慮,並就此事詢問黎。黎供稱,他與張劍虹只會談及公事,不會談及他的朋友或 Twitter 節目。關文渭問,「Live Chat」不是與《蘋果》有關?黎稱,節目僅在其個人 Twitter 出現,但《蘋果》會上載該片段。

黎強調,他從沒給予指示上載《蘋果》,但同事可能覺得節目能吸引讀者,因此上載《蘋果》。關問,員工有否取得他的同意將 Twitter 節目上載《蘋果》?黎稱沒有。關指,節目中有一位女職員負責技術問題,黎指她屬於壹動畫,強調《蘋果》不牽涉在「Live Chat」。

關續問,那麼《蘋果》有否宣傳「Live Chat」?黎稱不知道。黎續指,因他不懂打理 Twitter,其 Twitter 由李兆富(Simon Lee)管理,包括開設帳號、追蹤帳號。

15:45 《國安法》是言論自由的終結 需由特朗普出手阻止

辯方續引述黎與張劍虹的 WhatsApp 對話,當中轉發黎與《台蘋》員工的對話,「請國際組不要跟紐約時報及CNN針對川普,我們《蘋果》卻要靠川普政府支持保命,這樣做不太好。」當時張回應「我上週也請香港國際同事留意」。黎在法官李運騰提問下指,他並不視此對話為指示,只是建議。黎解釋,因為他們推出「一人一信救香港」行動,但又發新聞反對美國總統特朗普,便顯得不一致。黎補充,當時為關鍵時刻,需要由特朗普阻止《國安法》通過。

辯方追問,《國安法》實施會如可影響《蘋果》?黎解釋,在《國安法》下,《蘋果》無法再獨立營運,隨後發生的事亦應驗了他的想法(the subsequent event has proved I was right),形容實施《國安法》是言論自由的終結,希望特朗普出手阻止《國安法》。黎補充,如實施《國安法》,《蘋果》將危在旦夕,言論自由亦岌岌可危。

15:30 黎:與美國官員會面屬私人事務 不會與張劍虹討論

張劍虹早前供稱,黎在民主黨前主席何俊仁主持的節目《細說中南海》,講述訪美經歷後致電他,提到向美要求支援反送中運動。辯方問黎,他有否在受訪後致電張?黎否認曾有相關通話,指張早已得悉他與美國時任國務卿蓬佩奧會面,他沒有任何理由會致電張,亦不會與張討論私人事務。黎進一步指,他視與美國官員會面為私人事務,因為他不是以公司名義訪美,而是以個人身分訪美。

辯方再問到 2020 年 5 月的情況,指黎於 2020 年 5 月 22 日向張發訊息,提到「請考慮蘋果日報發動一人一信救香港」;黎確認此為編採指示。對於張作供時形容,黎經常於「飯盒會」給予編採指示。黎庭上否認,指當時公司正由報紙轉型至網上,「飯盒會」用作討論業務發展,公司如何轉型等。

至於張早前供稱,在其中一次「飯盒會」中,黎提到要「和勇不分」。黎於庭上回應指,他可能曾於其文章或者與泛民的對話時提及,但很懷疑曾否在「飯盒會」提到「和勇不分」,他不完全肯定。

15:00 黎:與張劍虹是同事非朋友 不會談及私事

辯方另引述張劍虹早前的證供提問,提到黎於 2019 年 3 月向張發送陳方安生與彭斯會面的照片,提到要「做到最大效果(to maximum effect)」,黎同意這是編採指示,而另一編採指示為「一人一信救香港」。

辯方再引述有關銅鑼灣書店店長林榮基離港的《蘋果》報道。黎解釋,當時張身在台灣,故希望他可與林榮基做訪問。黎解釋,當時張在台灣又熟知香港情況,著他做訪問比較方便。不論是否張劍虹,黎都會提出同樣要求,黎不認為這是「編採指示」。黎又指,當時拍下林榮基離港照片的攝影師要求,《蘋果》要把照片放在頭版,所以黎把照片亦傳予陳沛敏,最終陳決定把照片放在頭版。

辯方再針對《蘋果》印製 10 萬張「反送中」長幅一事提問,黎確認這是給予張的指示,但非「編採指示」。黎解釋,長幅並非由《蘋果》派發,而是交予泛民,所以不會印上《蘋果》標誌。

辯方另關注黎與其他《蘋果》高層的關係,黎形容張劍虹是他所信任的同事,但張不是朋友,不會在工作情況外有交集,二人不會談及私人事務,一起用膳時亦僅討論工作。至於陳沛敏,黎指她是朋友亦是同事。針對楊清奇,黎指他甚少與楊見面,他曾要求楊為他搜集新聞資料,楊會到其辦公室匯報情況,形容二人關係疏離(We have very remote relationship)。

辯方引述,楊的證供提及他曾三度到黎寓所用膳。黎回應指,當時希望楊提供資料,讓他可在 Twitter 轉發,當時亦有其他寫手在場。

辯方又引述黎與張劍虹之間的對話,當中張提議在收入中,「在三元手續費撥一元」捐予 612 基金,黎當時回覆「非常好 idea(主意)」。黎於庭上解釋,此事關乎捐款,張其實不需要他的批准,但黎認為張的提議很好。

14:48 黎:從不干預編採工作 從沒告訴下屬不能說不

就黎早上指,《國安法》實施後任集團主席,盼承擔公司責任,是否指在《國安法》後,給予編採方針?黎不同意,他的角色是領導人,但沒有訂下編採方針,重申《蘋果》核心價值與港人核心價值一致。

就陳沛敏供稱黎為人強勢,她不認為自己有權說不。黎指,「我不明白為甚麼她沒有權說不,我從沒有告訴她不能拒絕」(I don’t see why she does not have the right to say no. I never tell her that she has no right to say no)。

黎續指,著陳工作時非常有禮,「我從不命令,我總是問她是否願意這樣做,按她的決定」(I never give orders. I always ask whether she would do it, according to her own decision)。

關問,那麼陳形容黎「強勢」是否正確?黎回答,「如果她將我的管理風格視為我的性格,那我同意,我有很強的個性。但我的管理風格是否會強逼他人?我不同意。」(I think if she interpreted my style of management as my personality, I think that’s right. I have a very strong personality. But do I have a very strong enforcement in my management? I don’t agree)。

黎又指,《蘋果》高層平均在公司工作超過 20 年,更換總編輯並非他的決定,強調從不干擾編採工作。關問,林文宗為《蘋果》工作一段短時間?黎指,林文宗在壹傳媒已久,他一度離開,但後來致電自己或張劍虹,指希望回到《蘋果》工作,黎回應「噢,為何不?(Oh, why not)」,林終在《蘋果》工作。

14:32 黎智英:不認為我有能力荼毒港人思想

針對開案陳詞指,黎在社會動亂之際,以《蘋果》報道、文章達成其政治議程(political agenda)、「荼毒易受影響人士思想」。黎庭上稱「我沒有任何政治議程」,從沒聯繫過「重光團隊」(SWHK),唯一接觸是予 SWHK 過渡性貸款(Bridging Loan)支付登報費。關指,稍後會提到這部分。

關再問,黎是否知道閱讀《蘋果》的讀者類型?黎稱是擁核心價值的香港人。關問,他們是否易受影響人士?黎不同意,指他們均有自己的價值觀。關再問,黎有否意圖荼毒讀者?黎指,為了香港人,他所做的事只是「高舉火炬」,「我僅評論已經發生的事情」。

黎指,「我不認為我有能力僅透過我的文章,來荼毒或侵蝕港人思想」(I don’t think I have ability is to pollute or corrupt the mind of the Hong Kong people just by my writing),亦沒有這個意圖。

12:55 休庭午膳
黎智英太太與天主教香港教區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中午離開法院。
黎智英長子黎見恩
黎智英女兒
12:37 黎智英稱從沒透過捐款影響美國對華政策

辯方再就控方「國際聯繫圖」中「US anti-china propagandist(美國鼓吹反華人士)」提問,人物包括《華爾街日報》編輯 Bill McGurn 及美國駐港澳前總領事郭明瀚(James Cunningham)。黎遂一解釋,他與 McGurn 均為天主教徒 對方是他的 「教父(Godfather )」,已相識多年。而他與郭明瀚同樣為認識多年的朋友,二人均喜歡美食。

辯方問,黎有否試過透過圖中人物,影響外國對香港及對華政策;黎回應「從來沒有(never)」。辯方再問,黎曾否要求這些人對香港或中國採取敵對行動,黎否認。辯方再引述,控罪中英國金融家布勞德 ( Bill Browder ) 及日本眾議院時任議員菅野志櫻里被指為黎的共謀者。黎重申並不認識二人,他更不諳日語。而與陳梓華會面時,對方亦沒提及布勞德及菅野志櫻里。

辯方其後就黎的助手 Mark Simon 提問,當中提到力高顧問公司。黎指此公司是空殼公司(Paper Company),沒有員工,用作處理匯款等。被問及如何認識 Mark Simon,黎指,他透過 Bill McGurn 認識對方。至於紀錄顯示,黎曾於 2013 年 2020 年間向 Mark Simon 存入 1.18 億港元。黎解釋,Mark Simon 需為他處理其他買賣及其個人業務事宜。黎另在辯方提問下確認,他曾透過 Mark Simon 捐款予香港的政黨,包括民主黨、公民黨及「長毛梁國雄」,但他從沒有捐款予海外政黨。

至於美國智庫,黎指捐款予智庫全因認同他們的理念,如支持自由市場等。辯方問,黎是否打算透過捐款影響美國對華政策?黎強調沒有,並指他的捐款相較其他人而言,金額相當細,捐款並無條件;若要求回報則太「放肆(presumptuous)」,「這是瘋狂的( I think this is crazy)」。黎指,他從來不是政黨成員,但他視自己為生意人,亦是社運人士(social activist),因為他曾參與及支持社會運動。

12:45 黎確認《國安法》實施後任集團主席 盼承擔公司責任

辯方續針對黎於壹傳媒的角色提問,當中提到黎曾於 2014 年時退出公司所有職位。黎指,當時感到疲倦,既然他是老闆,便自行決定退休。直至 2018 年,他沒有到公司、或控制公司業務。

及至 2018 年,公司出現虧蝕,黎認為若他不參與業務,公司便會破產,遂返回公司工作。辯方提到,他於 2020 年 5 月擔任集團主席(executive chairman),問黎是否因為《國安法》即將實施而有此舉動。黎確認,又指希望承擔整間公司的責任。

12:22 黎解釋與其訪談節目主持的關係

至於曾主持黎節目「Live Chat with Jimmy Lai」的 Mark Clifford、Perry Link、Dan Blumenthal、Natan Sharansky、薄瑞光(Raymond Burghardt) 、Nicholas Kristof,黎逐一解釋與他們的關係。

黎指,Mark Clifford 曾是《南華早報》總編輯,兩人相識 20 年;Perry Link 是著名學者,兩人是認識 30 年的好友,自己是其兩名兒子的「教父」(godfather)。

黎指,Natan Sharansky 是以色列前副總理,自己往耶路撒冷時認識對方,指 Natan Sharansky 來酒店接他,兩人聊得很開心。關問,是「佔中」前或後?黎稱,只記得是很多年前。

關問,是黎邀請 Natan Sharansky 參與「Live Chat with Jimmy Lai」?黎稱不是,是他表示想參與節目。黎續指,在薄瑞光任職總領事時認識對方,當時自己正往台灣拓展傳媒業務,兩人相識很久。他指,與 Nicholas Kristof、Dan Blumenthal 並非朋友,兩人受 Mark Simon 邀請參與節目。

關再問及於 2020 年下半年開播的「Live Chat with Jimmy Lai」,當時 Mark Simon 已離港,如何與黎安排嘉賓?黎指,當時 Mark Simon 赴美,上述人士接觸 Mark Simon,或是 Mark Simon 接觸他們,Mark Simon 安排好再透過 WhatsApp 告知黎。

至於美參議員 Rick Scott,黎指 2019 年赴美時認識他,他來港時兩人再次見面;美參議員 Ted Cruz 則在 2019 年來港觀察示威時與黎見面,另記得曾與美參議員 Josh Hawley 見面。

12:10 黎稱曾聘美前國防副部長為投資顧問 轉帳均與緬甸投資有關

辯方繼續圍繞控方的「國際聯繫圖」提問,指黎於 2019 年 7 月與國務卿蓬佩奧見面時,是否知悉其顧問是 Mary Kissel?黎稱知道,他認識 Mary Kissel 超過 10 年,兩人是朋友,不記得她何時離港,但指她離港後先到美國任職專欄作者,其後才任蓬佩奧顧問。

關續問,黎如何認識惠頓?黎稱於 2019 年認識對方,指惠頓在白宮工作很久,但不知道他的職位,只知道是資深員工,Mark Simon 聘請惠頓帶他見國會議員和參議員。

黎形容,「惠頓認識每個人,所以他是一個很好的人,將我介紹給其他人認識」(And he knew everybody, so he could be a good person to introduce me to meet each other, you know, to meet them)。至於 Rupert Hammond-Chambers,黎稱不認識他。

關問及黎與 Jack Keane 的關係,黎稱兩人在聚會認識。黎問,關何時將 Jack Keane 介紹給蔡英文?關稱不記得。而 Paul Wolfowitz,黎稱當他打算到緬甸投資時,聘對方為顧問。

關展示轉帳紀錄,顯示黎於 2013 年兩度向 Paul Wolfowitz 兩度支付 7 至 8 萬美元,2014 年至 2016 年三度支付 1 萬多至 2 萬多美元,2017 年則支付 3,500 美元。黎指,所有轉帳均與緬甸投資事宜相關。

關續指,黎有否向 Paul Wolfowitz 付款,以影響美國對中國或台灣的政策?黎稱沒有,指 Paul Wolfowitz 不是官員,又指從沒向美國政治人物捐款,只曾向美國智庫(think tank)及宗教組織捐款。

11:35 小休
11:25 黎智英:與特朗普沒接觸 與彭斯會面僅盼對方為港發聲沒提實質行動

至於「美國線」,黎被指與美國退休將軍 Jack Keane 及前國防副部長 Paul Wolfowitz 有聯繫。黎確認,他曾介紹兩人予江春男,因為當時蔡英文透過江春男表示,希望了解特朗普政權對台灣的態度和看法,問黎是否有適當人物可介紹。黎解釋,由於他與蔡不時談及美國政策,蔡自然知道他支持特朗普,亦認識美國智庫的相關人物。而 Jack Keane 及 Paul Wolfowitz 則與美國智庫有聯繫,故把他們介紹予蔡及江。黎又形容,台灣是華人唯一擁有民主的土地。至於圖上的陳菊,黎指她為民進黨重要成員,經江介紹而認識對方。

控方的「美國線」圖亦包括美國時任總統特朗普,黎庭上指,他認為特朗普並不認識他。黎亦確認,他從未與特朗普會面,亦沒有任何直接或間接接觸,未曾收到對方的訊息。辯方再展示一張黎與美國時任副總統彭斯的合照,黎確認曾於 2019 年中到美國華盛頓與對方會面。但他不知道會面由誰安排,相信由特朗普團隊中人介紹。他當時原打算到美國與議員會面,談及香港當時發生的社會運動,當他抵達美國後才得悉彭斯想與他會面。

黎形容,當時透過助手 Mark Simon 與時任美國國務院資深顧問惠頓(Christian Whiton)聯繫,安排他與議員會面。辯方再問,黎與彭斯會面時,有否要求美國政府為香港做甚麼?黎回應指,「我不會膽敢要求美國副總統做任何事(I would not dare to ask the vice president to do anything.)」,強調只向他說明香港情況,曾提到希望對方為香港發聲,支持香港,但沒有提及實際行動。

黎在提問下確認,該次行程中,他亦與時任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會面。黎補充,他當時亦有向對方提及香港的社運,同樣希望對方為港發聲及支持香港,沒有要求對方作出實際行動。而是次訪美之旅亦獲媒體,包括《蘋果日報》報道。

另外,黎被指與時任國安顧問波頓(John Bolton)有聯繫。黎稱,波頓為美國智庫,當對方訪台時,二人曾會面。至於「國際聯繫圖」中的美國眾議院時任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黎指並不認識對方,但得知民主黨創黨主席李柱銘與佩洛西是多年朋友。黎曾於 2019 年 10 月與李柱銘及佩洛西會面,當時主要為李柱銘及佩洛西聊天,但已忘記當時對話內容。

11:20 黎智英認為與蔡英文會面 對方視為「公關會面」

辯方續引述控方的「國際聯繫圖」提問,當中「台灣線」的人物包括前總統蔡英文、前民進黨主席兼監察院院長陳菊、及中華文化總會副會長江春男。黎在提問下指,他首次到訪台灣時便認識蔡英文,當時他正打算創立《台蘋》,而蔡尚未成為總統。隨後當蔡成為總統後,黎才再與她會面。而黎均會透過蔡的「左右手(right hand man)」江春男與蔡安排會面,會面有時談及台灣的政策。

黎亦認為,蔡欲與他會面正正因為他的媒體業務。他憶述,會面時曾討論市民意見,沒有特定話題,認為蔡視會面為「公關會面(PR meeting)」。至於江春男,黎指他是著名作家,當黎在台灣發展媒體時,江亦成為台灣《壹週刊》的專欄作家。

11:17 黎智英曾與彭定康見面 但不敢形容兩人為朋友

而黎與前港督彭定康的關係,黎稱彭定康認為兩人是朋友,「但我不敢(這樣想),因為他是前港督」(I wouldn’t dare to, because he was a governor),指兩人在香港回歸後曾見面。黎指,兩人沒有直接聯絡,只是透過 Benedict Rogers 或陳方安生聯絡,以免彭定康拒絕其要求時感到尷尬。

關指,黎在《國安法》後曾邀請彭定康作節目嘉賓?黎同意。

11:05 黎智英稱在審訊才知悉 IPAC 存在

關另問及黎的國際聯繫,展示一張控方指控的「國際聯繫圖」。關問,黎如何認識 「香港監察」負責人 Benedict Rogers (羅傑斯)?黎稱不記得,可能是經朋友認識,或因為大家都寫了一些東西,羅傑斯回應,兩人其後相約在倫敦見面。

黎同意,曾向「香港監察」捐款 2 萬英鎊,「我認為他正在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他支持香港,所以我主動捐款支持」。

關問,黎何時首次與英國上議院議員奧爾頓勳爵(Lord David Alton)見面?黎稱在倫敦曾見面一次,奧爾頓勳爵帶他到英國國會,「出於禮貌我們曾茶聚」(as a courtesy and we had tea)。

黎續指,奧爾頓勳爵於 2019 年 11 月往香港參加區議會選舉「監選團」,兩人在酒店見面。

至於黎與「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創辦人裴倫德(Luke de Pulford)透過 WhatsApp 的對話,黎稱「我從沒跟他討論任何事情,無論是政治或個人事情或其他事情,他聯絡我的唯一目的,就是要我發表他的文章。」(I never discuss anything with him either politics or personal affair or anything. His only purpose to contact me was for me to publish his article.)

關問,黎是否知道「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是甚麼組織?黎稱不知道,他僅負責轉發,並首次在法庭、從控方證人李宇軒的證供,聽到及知悉 IPAC 存在。黎稱,他將 Luke 的訊息轉發給陳沛敏,他們兩人自行聯絡。

10:50 黎同意 2014 年後報道更多社運 只因社運更活躍須關注

關指,根據控方證人張劍虹證供,他供稱 2014 年之前,《蘋果》主力娛樂、「狗仔隊」新聞,2014 年之後關注更加政治。黎不同意,「我們一直支持爭取自由的運動」(We’re always in support of movement of freedom),關展示 1997 年《蘋果》頭條〈七千人大遊街促平反六四〉。

黎回答,「我們肯定在 2014 年後報道更多社會運動,只是因為社會運動更加活躍,所以我們必須關注社會事件,這就是為甚麼我們似乎更加活躍」。(We definitely report more social movement after 2014 just because social movement was more active, so we have to follow the event of the society and that’s why you know we seem to be more active.)

針對控方證人陳沛敏稱,黎在佔中後「喺社會運動企前咗」,黎同意。關指,黎於 2014 年首次因「佔中」非法集結被捕;黎同意。

至於控方證人楊清奇指,黎在 2018 年 10 月,與黎談及時任美國副總統彭斯在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發表了對華政策演講,楊引述黎認為「美國係反枱」,帶領日本、西方國家改變對華政策,「美國趁住中國弱勢嗰陣落井下石」。他認為,黎的政治立場由當時開始變得激進。

黎稱「不知道為何他有這樣的印象,我很少和他說話,我幾乎沒有在他的版面上寫任何專欄」(I don’t know how he got this impression, I rarely talked to him and I almost did not write any column in his page),又指「如果我是激進,我一直以來都是激進」。(If I was radical, I was radical all along.)

10:40 黎讀出親撰創刊社論:靠讀者支持 而非任何勢力扶持

關問,《蘋果》選擇或邀請寫手時,有否港獨、台獨的考量?黎稱,他不容許寫手有這樣的主張。

關展示 1995 年《蘋果》創刊社論〈我們屬於香港〉,著黎閱讀一段:「在資訊透明的今日,人民選擇自由的威力比任何力量都要強大。只要讀者選擇我們、支持我們的報道、認同我們的立場,那麼不管壓力有多大,我們都必定可以站立起來。沒有錯,我們要的是讀者們的支持,而不是任何勢力的扶持。只要我們做好分內的工作,我們深信眼睛雪亮的讀者們必定會給予我們支持。」

「我們深信,習慣了自由的香港人,對不合理的禁制、不公平的對待一定不會啞忍,因為天生下來香港人便對自由熱烈追求。」

黎同意,這段社論由他撰寫,亦代表《蘋果》原則。關問,除了這段外,黎還有沒有寫社論?黎稱沒有,只有這篇(No, never again. That’s the only one that’s still on me.)。黎又指,他沒有向員工給予任何訓練或培訓,這段文字是他與員工分享。

關問,黎如何確保員工遵守這些原則?黎稱,「因為我相信他們是香港人,他們贊同非常自然」(Because I believe that they are Hong Kong people. They align with us is just very natural.)

黎智英手持 1995 年《蘋果》創刊號(資料相片)
10:18 黎智英:《蘋果》核心價值包括法治、民主 反對暴力及港獨

辯方大律師關文渭負責主問,指黎智英並不年輕,希望下午能夠有 15 分鐘小休。黎出庭後,關詢問黎能否聽見他說話?黎稱聽到,但想調高椅子,關另著黎調高音量。關指,黎的個人背景在 2020 年 6 月 18 日的訪問、2020 年 11 月與 Benedict Rogers 的訪問中提及,黎確認。

關指,黎於八十年代創立服裝品牌 Giordano(佐丹奴),於 1989 年售出公司,同年創辦《壹週刊》。關問,他為何要關閉服裝公司、創立傳媒?黎指,他被警告如不售出公司,中國政府會關閉其在中國的公司。

關指,其問題是為何黎要創辦傳媒?黎稱當年六四事件之後,對於一個賺了些錢的商人而言,辦報是傳遞自由信息的好機會,「因為當你擁有的資訊越多,所知道的越多,你就越自由。」(because the more information you have, the more you are in the know, the more you are free)

關指,控方形容黎是「政治人物」(political figure),黎表示他不是。關問,黎何時首次參與政治?黎稱是 1989 年六四。

關問,黎稱《壹週刊》誕生 5 年後,再創辦《蘋果日報》?黎稱屬自然擴張(natural expansion),又指《蘋果》有一定的核心價值,包括法治、民主自由、言論自由和集會自由,而《蘋果》的核心價值就是港人的核心價值,「因他們長期生活在英國體制下(because the long time that they live under the institution of the British Congress)」。

他又指,《蘋果》沒有編採政策,反對任何形式的暴力,亦反對提倡港獨,「主張香港獨立是一種陰謀,因為人們只是想把我們引入陷阱。這從來不是現實,這樣的想法太瘋狂了。因此,我從不允許任何員工或報紙提及這個問題。」(the advocacy of independence of Hong Kong is a conspiracy because people just want us to get us into the trap. That was never a reality. That was too crazy to think about this, that’s why I never allow any of our staff or the newspaper to mention about this.)

10:15 黎智英宣誓準備作供

黎戴上耳機,在 3 名懲教職員陪同下步出被告欄,走向證人枱,用左手持聖經以天主教形式、朗聲以英語宣誓。

10:08 開庭

辯方資深大律師彭耀鴻指,申請 11 月 26 日早上不會開庭,而 2025 年 1 月 14 日及 15 日亦不會開庭,因黎智英有一宗終院上訴案件。控方周天行亦指,1 月 10 日他有一宗終院案件須處理。

法官杜麗冰指,今次休庭較長,因為法官李運騰病假、處理另一宗案件,杜麗冰本人則要處理一宗謀殺案,現已準備本案續審。

09:58 黎智英入庭

黎身穿白恤衫,綠色冷衫,及啡色西裝外套步入被告欄,他雙手合十微笑,向家人打招呼,並戴上眼鏡等待開庭。

09:30 黎智英由囚車押送到法院 陳日君到庭旁聽

早上約 9 時半,警方封路,一輛「鐵甲威龍」囚車聯同車隊,經通州街逆線駛進西九龍裁判法院大樓,警方反恐特勤隊在現場持槍戒備。黎智英的妻子李韻琴和女兒早上先後到庭,李與天主教香港教區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緩緩走入法院內。

(攝:Nasha Chan)
黎智英太太李韻琴與天主教香港教區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攝:Nasha Chan)
08:30 多國領事到場旁聽

西九龍裁判法院外,早上繼續有大批警員駐守,並搜查車輛,同時不時截查記者和旁聽市民,包括身穿歌詞 T 恤的男生、持黃傘男子,市民其後獲放行。

約 8 時半,旁聽市民陸續獲安排進入法院範圍,等待取籌。另外,多國駐港領事館亦有派員到場旁聽。

(攝:Nasha Chan)
(攝:Nasha Chan)
(攝:Nasha Chan)

07:00 逾 70 人冒雨通宵輪候公眾籌

今早 7 時,約 70 名市民排隊輪候旁聽席位,西九龍裁判法院(暫代高等法院)現場持續下大雨。排隊市民需要長期舉傘,部份人身穿雨衣,或披上反光保溫毯。

排隊頭位置的阿森,周二早上已輪候初選案判刑旁聽位置,案件完結後未有回家,緊接為旁聽黎智英案排隊。他說,自己沒有洗澡、刷牙。昨晚全晚下雨,他只能身穿雨衣冒雨坐在椅上睡覺,「所以隻腳濕哂、鞋都濕哂」。他又透露,昨晚排隊頭的數位市民被警察抄下身份證,他引述警方稱做法為保護他們,避免被其他人插隊。

阿森(攝:Nasha Chan)

同樣由初選案判刑後便排隊的有阿煙(化名),他同樣指,昨晚持續下大雨,「但排前後左右啲朋友都有互相照應」,分享暖包、零食。自己都被雨淋濕、整晚不太能入睡。他說,想旁聽黎智英案「見證時代的轉變」,但同時這兩天排隊辛苦,「唔知點解有好多莫名其妙嘅人排隊」,「如果佢自己真心想聽審,我覺得冇問題,但佢根本唔知自己點解要嚟,我覺得件事係損害咗其他一般市民聽審嘅權利」。

阿煙(化名)(攝:Nasha Chan)
(攝:Nasha Chan)
(攝:Nasha Chan)
案件去年 12 月開審

黎智英國安案在 2023 年 12 月 17 日開審,《蘋果》高層張劍虹、陳沛敏、SWHK(重光團隊)成員李宇軒等 6 人,先後以控方證人身分作供。控方於 2024 年 6 月完成舉證。

案件由高院《國安法》指定法官杜麗冰、李素蘭及李運騰審理。控方由副刑事檢控專員周天行、助理刑事檢控專員張卓勤、高級檢控官陳穎琛代表;黎智英由資深大律師彭耀鴻、大律師關文渭及有香港執業資格的新西蘭御用大律師 Marc Corlett 代表。

2023 年 7 月 28 日,黎智英正於赤柱監獄就欺詐案服刑。(相片提供:ASSOCIATED PRESS)
HCCC51/2022
文章来源:法庭线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