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年前,中国正当红的作家是一号叫王小波的人物。王小波受过文化大革命的煎熬,同样遭遇的人会把这段经历化为掏心掏肺的创伤故事,但王小波不一样,他是讽刺家,有寇特.冯内果(Kurt Vonnegut)的意趣,对于政治入侵私生活领域洞察甚深。他中篇小说《黄金时代》写到一对年轻情侣坦承犯下了布尔乔亚的婚外情—"在山上敦伟大友谊时,嘴里喷出白气。"两人被逮到要交代自己违背了革命的规矩,但当地的党员关注的显然不是马克思,而是他们"伟大友谊"的淫迷细节。
王小波的小说与散文彰显个人尊严甚于循规蹈矩,他拥抱外国思想—来自美国作家马克. 吐温(Mark Twain)、义大利作家卡尔维诺(Calvino)、英国哲学家罗素(Russell)—与中式观点相辅相成。他的文集《思维的乐趣》刚出了英文版,而在同名文章〈思维的乐趣〉里,他忆想在公社时,唯一获准阅读的就只有毛泽东的小红书。在他看来,这样的狭隘蕴含着一种令人难受的谎:"假如这种终极真理已经被发现,人类所能做的事就只剩下了一句这种真理来做价值判断。" 四十四岁那年,王小波心脏病走了,但他的观点仍然传播在粉丝之间,像握手时的祕密动作。王小波遗孀,社会学家李银河曾经告诉我:"我一看就晓得,到他的墓前致意的是一对拉拉。"她补了一句,"类似想法的人还有很多。"
王小波是怎么在一个以束缚而闻名国家变成标志性的文人的?他精于叙事,太极功力足以混过审查。但政治局势也很关键。一九八九年的天安门镇压之后,中共大有被莫斯科的同志遗忘的危险。中共还是存活了下来,方法是对中国人民做出重大但实际的让步:给予个人空间,换取政治效忠。中共领导人邓小平打破毛泽东时代的教条,呼吁"敢于试验",中国"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不久后,就有倡议女性与少数族群权利的新NGO出现,外资也挹注新创公司如阿里巴巴与腾讯,两者后来跻身为全球财富最多的企业。年轻人开始尝试新的身分;我就碰到过一个玩美式摇滚的中国乐团,只是他们的定番曲目有限,结果一晚上就唱了〈加州旅馆〉(Hotel California)两遍。更有甚者,党也试图展现出自信:一九九七年,继承邓小平的江泽民走访纽约证券交易所,按下敲开股市的钟,然后他出人意料地用英语说: I wish you good trading !(祝各位大发利市!)
邓小平跟人民约定之后的二十年来,中共算是信守承诺了。私部门创造财富;知识分子在校园与社群媒体上表示异见;中产阶级出游纵乐。二〇〇五年到二〇一三年,我住在北京,当时社会上的日程表时不时就来个开幕式:音乐厅开幕,实验室落成,建筑奇观剪彩。有一回新的美术馆开幕致庆,国际友人齐聚一堂,眼睛盯着西班牙前卫艺术表演班子在起重机吊臂上荡来荡去,翻腾扭绞有如蜘蛛网中的苍蝇—某作家亲临现场,称之为"中国艺术势不可挡的崛起",而这只不过是又一个"势不可挡"的夜晚。
最近我重返中国,那种崛起之势不可挡的感觉已经消退了。北京街头还是有进步,电动车大军压境,彷佛科幻电影里的道具那样滑过去,而害天色一直雾茫茫的废气也没了。但是在胡同里,以前那些急就章的、活络了整座城市的咖啡店与艺廊,已经奉秩序之名一扫而空;头顶上,曾经吸引世界各地设计师前来建造新摩天楼的竞赛,也乏力了。今年夏天,我跟一位认识多年的知识人喝酒。他回想当年自己从东欧集团的异议人士所获得的启发:"十五年前,我们还在讲哈维尔(Havel)。"眼下,他带着一丝沮丧对我说:"大家都懒得有意见了。"我们起身离开时,他已经干了四杯马丁尼。
这种颠倒的化身就是习近平,中共总书记暨中国国家主席。党内给了他一个简洁的头衔:"核心"。回到习近平掌权之前,在二〇一二年,中共有部分思想家想推动政治自由化,但领导班子担心内斗与人民造反,于是选择更严格的专制。事实证明,习近平无比严厉;虽然一开始他鼓励年轻人"敢于追梦",还表现出一副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改革的样子,但他已经抛弃了邓小平的"敢于试验",并引领他的国进入窘迫的新时代。在习近平主政的第一个十年的末尾身处中国,等于见证一个国家从运动状态滑落到停滞,也让人们在二三十年来第一度想问:超级共产大国能否躲过当年让苏联走向末日的那些矛盾?
七十岁的习近平已经把任期限制拿掉,排除了反对者,连忠党爱国的人也不例外。他没有以前那么常巡视,很少展现思绪底下的情绪,也没有在公开场合激昂讲话或大张旗鼓。他动作之谨慎,彷佛人在水底。疫情前,中国官媒经常放出他身在支持群众之间,众人以生硬的鼓掌表现崇拜的画面。有人把国外流传的影片片段打上"西北韩"(West North Korea)的挖苦字幕,但在国内,审查机构却是目光如炬,严密守护习近平的荣誉;去年中国社群媒体流出一份资料,揭露了该平台封锁至少五百六十四个习近平的绰号,像是凯撒、末代皇帝,以及用"小熊维尼"变出的二十一种花样。
习近平不像邓小平与江泽民,他没有在国外生活过,对于美国及其民主盟国未来发展一直公开表现轻视,宣称"东升西降"。偶尔跟新闻自由发生龃龉时,他也不掩饰自己的不悦;去年G—20峰会场外有个花絮,他埋怨加拿大总理杜鲁道(Justin Trudeau):"我们所有讨论的内容泄漏给了媒体,不合适。"加拿大一家电视媒体的团队捕捉到了对话场面,习近平笑容紧绷,要求"互相尊重",还补了一句:"否则,这个结果就不好说了。"
一年年过去,感觉习近平在他所谓"最好、最亲密的朋友"普京(Vladimir Putin)的世界里是如鱼得水。三月,国际刑事法庭(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根据战争罪指控,发布对这位俄罗斯总统的逮捕令。随后普京在莫斯科接待习近平,两人表示彼此的关系从未如此这么好过。习近平在克里姆林宫门廊与普京紧紧握手道别时,表示:"这也真是百年变局之一部分,我们共同来推动。"普京答:"我同意。"
*作者欧逸文(Evan Osnos),曾任《芝加哥论坛报》驻北京社长,现为《纽约客》特约撰稿人,负责政治和外交事务的报导。本文选自作者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的著作《野心时代:在新中国追求财富、真相和信仰》(八旗文化∕十周年经典回归.2025年重新校订版)新版序。
文章来源:新世纪
內容簡介
十週年經典回歸,2025年重新校訂版
特別增加作者新序,細述此後十年中國的變化
如果每個時代都有它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傳記
中國在習近平上台前的那個時代
則是由歐逸文來蓋棺定論──冠之以「野心時代」
十年前,這本書是西方大眾理解新中國的最佳指南
現在,則成了一個時代的絕唱
十年前正在崛起的中國,是另一個宇宙嗎?在政治高壓與經濟發展的高速輾壓之下,一度是集體合唱的國族敘述,卻碎裂為十億個有血有肉、具個人特質而孤單奮鬥的故事。十年過去了,這個國家的民眾,真的有跟中國一起崛起嗎?
❏ 什麼是「野心時代」?
在十年前,作者認為中國由兩個宇宙組成:既是全球最新超強的經濟體,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極權國家。書中描述兩股力量的強烈碰撞:個人的野心志向與國家機器的極權高壓。
當時的中國,空氣中瀰漫著一種蠢蠢欲動的情緒。官方用「中國夢」來回應,將其描述為一種復興強國的欲望;作者則敏銳精準地捕捉到這種情緒,但他將之稱為中國的「野心時代」。
❏ 歐逸文筆下的中國,為什麼和很多台灣人所見的不一樣?
少年時的歐逸文被1989年的天安門事件強烈吸引,當時廣場上的學生,年紀只比他稍大一點;大學一年級,他修讀了現代中國政治史;1996年,他第一次到北京,停留半年學習語言,震驚於這座首都在鏡頭未達之處,不管在精神及地理上,更像朔風橫過的蒙古草原而非霓虹燈閃爍的香港;兩年後他再回到北京,進入北京師範大學,純粹因為這是在八九天安門事件中最積極參與的大學,當時九成的學生都參加了示威活動,但在此修讀語言的夏天,作者卻發現人們最迫切渴望的,是要去滿足澎湃的消費欲望。
2005年,作者正式遷居北京,擔任《芝加哥論壇報》駐北京社長;2008年同時擔任《紐約客》駐北京特派員。在這段時間的中國,正以巨大而高速的方式蛻變成為世界政治經濟的樞紐,但作者同時看到的,卻是使人錯愕不安的各種真實社會面貌。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政治獨裁的高壓無處不在;人們追逐成功,同時也備感空虛,轉投信仰以尋求內心的安寧;人們追求真相,卻也害怕自我意識的覺醒澆灌了個人主義,同樣會滋生割裂感與不安。作者指出,由遠處看,人們描述中國已無可逆轉地邁向康莊大道,但是在內部,人們則更小心謹慎。中國的一切,都是靠鐵、淚水及火而取得的,中國人比誰都更曉得一切無常。在北京的最後幾個月,那種脆弱感更深地纏繞著作者。中國太複雜多樣,一直難以定義,作者則敏銳地捕捉了眾多不同社會階層人物,記錄那個當下最真實的時代群象。
❏ 十年後此書再版意義與作用
2013年當作者離開中國時,正好是新一界政治班子的交接,此書的最後,就寫到這交接的一幕。
習近平上台後,全世界都看到中國如何加速走向更為封閉極權的帝國方向,在萬馬齊瘖的今天,這本書裡的一些異議人士早已不再存在,或已消失於公眾視野之內,而此書正好記錄了他們最為發光發熱的時刻,一個少數人仍然可以發揮出極大影響力的時代。
書中所記錄的各種人物,不論是社會名流首富、敢作敢為的先鋒還是尋常百姓,不論他們站在意識形態與價值觀的哪一端,歐逸文都栩栩如生地描繪這些人,潛入他們複雜的內心世界,將他們置於轟動全球的一些公共事件的背景之下,以及現代中國的政治和歷史邏輯框架之中,來檢視他們所共同呈現的時代面貌。
十年後回頭去看,此書剛好記錄了中國一個甚為殊異、可一不可再的時代;正好與今天的中國強烈對照:有哪些變化讓人目不忍睹?有哪些變化使人瞠目結舌?
❏ 架構與內容
此書內容非常豐富,分為財富、真相與信仰三大部分,共二十四篇章。
以上三者都是在過去共產黨管治的頭五十多年裡因為政治與貧窮,中國人從來沒有機會可以獲得的,但在本書所記錄的時代裡,中國人首次有了管道去追求這三樣東西,而且孜孜不倦的想要得更多。與此同時,國家不斷使出新招式,想對人民的生活與思想層面加強管控,甚至連列車服務員微笑時能露出幾顆牙齒都想管,這與網路開始流行起來,對個人主義、自主權更廣泛追求的公眾意識大相抵觸。
這本書奠基在作者長達八年的數百篇深入訪談之上,行文側重在不同社會領域中打拚的男男女女,他們奮力想從某一領域闖出一條路到另外的領域,不僅限於經濟,也涉足政治、思想及靈性上的追求。
這些人當中有耳熟能詳的公眾人物,也有不見經傳的無名者。如中國首位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異議人士劉曉波;敢於把政治干預化為作品、在國際聲譽日隆但在中國引起爭議的藝術家艾未未;同時賺得公眾掌聲與財富的偶像作家兼賽車手韓寒;被譽為中國最危險的女人、精於掌控挑戰尺度的《財經》(後創辦《財新》)創辦人及總編輯胡舒立;為農民及殘疾人士維權,控告地方政府在計劃生育政策中對婦女濫用暴力行為,因而被長期軟禁最後逃到美國北京大使館的失明維權律師陳光誠;從台灣泅水叛逃至中國、後成為著名經濟學家的林毅夫(本名林正誼);還有很多是我們不甚熟悉,但曾於中國知名度甚高的人物,如「瘋狂英語」的創辦人李陽與他的學生「門徒」麥高;中國最大相親網站創辦人龔海燕;用近乎虔誠的方式復興愛國主義、與今天「小粉紅」可能大相徑庭的「憤青」唐杰;以及網路身分是詩人、真實身分是從農村移居北京的清潔工等人物。
❏ 出版後的「歐逸文旋風」
十年前當此書出版時,《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經濟學人》、《商業週刊》等西方各大主流媒體及政治觀察家一致讚賞;連《新浪》、《搜狐》、《南都周刊》、《外灘畫報》、《新週刊》、《人物週刊》等中國主流媒體也紛紛評論,連線採訪;當時的《亞洲週刊》、《蘋果日報》、《中國時報》、《明報》、《風傳媒》等港台媒體也都熱烈討論歐逸文旋風;當時因為不願被中國閹割審查,作者放棄簡體版權,只有繁體台灣版,最為真實地記錄了那個時代的野心中國。
作者介紹
歐逸文(Evan Osnos)
出生於倫敦,1998年哈佛大學畢業後加入《芝加哥論壇報》,並在2002年派駐開羅,負責伊拉克戰爭、埃及、敘利亞等中東事務的報導。2005年遷居北京,擔任《芝加哥論壇報》駐北京社長,他的報導團隊在2008年榮獲普立茲調查報導獎。2008年他繼何偉(Peter Hessler)之後擔任《紐約客》雜誌駐北京特派員,一直到2013年。他目前為《紐約客》特約撰稿人,負責政治和外交事務的報導。
歐逸文被評價為是繼何偉之後,描述和詮釋中國最好的作家和媒體記者。歐逸文擅長將中國人和中國的公眾事務放置在廣闊背景和歷史脈絡中,勾勒出複雜的中國全景圖。2013年歐逸文離開北京後,將其在中國長達八年的訪談紀錄,鎔鑄成他的第一本著作《野心時代》,該書當年在美國捲起一股旋風,上自政治人物,下到普通百姓,人人都需要一本《野心時代》來理解中國的社會和社會。《野心時代》最終也在2014年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殊榮。
歐逸文的第二本著作是美國現任總統拜登的傳記,歐逸文對拜登的採訪始於2014年,前後專訪了四次。為了撰寫《喬.拜登》,歐逸文訪問美國政界超過百位以上的人士,包括歐巴馬、拜登的家人、長期的助理、華府及德拉瓦州等地的反對派及相關人士。
2021年1月6日歐逸文第一線報導美國國會山莊襲擊事件,9月出版了他的第三本著作Wildland: The Making of America's Fury,此書中文版《國之荒原》2024年由八旗文化出版。
譯者簡介
潘勛
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學士、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肄業、彰化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共譯有書籍四十餘本。
馮奕達(新版作者序)
專職譯者,長照貓貓中,會打鍵盤跟彈吉他,二十色四季拉拉熊還缺八隻。政大歷史系世界史組碩士,譯有《鐵與血之歌》、《價崩》、《現代菲律賓的誕生》、《羅馬皇帝》等N本書。N為有理數。
目錄
前言
第一部 財富
Chapter 01 鬆綁
Chapter 02 召喚
Chapter 03 文明的洗禮
Chapter 04 心靈的胃口
Chapter 05 不再是奴隸
Chapter 06 割喉
Chapter 07 任重而道遠
第二部 真相
Chapter 08 戴銬而舞
Chapter 09 自由引導著人們
Chapter 10 奇蹟與魔法引擎
Chapter 11 獨唱團
Chapter 12 抵抗的藝術
Chapter 13 七項判決
Chapter 14 雞舍裡的病菌
Chapter 15 沙塵暴
Chapter 16 風暴雷嗔電閃
Chapter 17 發光
Chapter 18 硬道理
第三部 信仰
Chapter 19 精神空虛
Chapter 20 視而不見
Chapter 21 靈魂爭霸
Chapter 22 文化戰爭
Chapter 23 真正的信徒
Chapter 24 突圍而出
後記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