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安·J·林茨(Juan J. Linz)和阿尔弗莱德·斯泰潘(Alfred Stepan)在美国和国际政治学界均非等闲之辈,林茨是耶鲁大学政治和社会科学教授,曾任国际社会学会政治社会学委员会主席、国际政治学会主席);斯泰潘曾任中欧大学校长、牛津大学政府学教授,现任哥伦比亚大学政府学教授和民主、宽容与宗教研究中心主任。两人均为民主化和社会转型理论研究方面的著名学者。
本书作者之一的林茨是美籍西班牙人,青年时代飘洋过海来到美国求学,师从政治社会学大师西蒙·马丁·李普塞特,依靠洗碗打工完成学业,写出了耶鲁最长的博士毕业论文。1964年,他发表了《西班牙的威权政体》,以他的母国西班牙为理论模型,从多元化、意识形态、动员和领导权四个方面描述了西班牙的威权政体形态,由此奠定了威权主义研究的权威学者地位。1975年,在美国出版的8卷本《政治科学大全》收录了林茨的《极权与威权政权》,作者在这一长篇论文中对威权政体的变体作了类型学意义上的划分,以军人官僚威权主义、动员式威权主义和后极权期的威权主义三种类型较为常见。林茨毕生的学术生涯围绕着威权主义、民主转型和民主巩固等议题做研究,以漂亮的知识成果享誉学界,而读者则能够从他的书中体验到智力上的征服感和阅读的愉悦感。本书的另一位作者斯泰潘是林茨的长期合作者,两人合作默契,在合著本书之前曾于1978年编著《民主政体的崩溃》,亦在学界引起较大反响。
我本人在阅读专业书籍时比较注重的是体会著者的独特视角与研究方法,《转型与巩固》一书在这方面可谓特色鲜明,能给人以很多启发。作者重新概括了当代非民主政体的主要类型,并探讨了每种类型向民主转型的可行道路和民主巩固所要完成的任务。尤其是作者匠心独具地提出了对民主的巩固而言必需的五个场域——公民社会、政治社会、法治、官僚机构和经济社会(我称之为“五分法”)——以及诸如“后全能主义”等更加宽广的分析范畴,将成为一种规范的分析框架,而他们对前共产主义世界的研究,也标志着苏联学开始回归主流比较政治学。
自享廷顿的名著《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中文版由刘军宁翻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10月第一版)问世以来,先后又有几十个国家进入民主化行列。欧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全部由民主国家组成的大洲;除个别专制的飞地外,南美洲已经成为民主化的地域;非洲进入了史无前例的民主改革的时代;在东欧诸国,民主政治相继取代了极权政权。随着民主的曙光出现在阿富汗、伊拉克、柬埔寨、不丹和尼泊尔,亚洲的民主化进程也呈现出加速之势。前不久台湾大选实现了第二次政党和平轮替,标志着“台湾的民主已经跨越了一个历史性的里程碑。”随着时光的推移,台湾民主价值对中国大陆以及以华人为主体的其他地区的示范作用当会日益凸现出来。
然而,世界各国尤其是后发国家的民主化实践告诉我们,民主宪政的转型与巩固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倒退、变形与名存实亡的事例并不鲜见。个中原由十分耐人寻味。《转型与巩固》给出的回答是:一个现代巩固的民主政体包括上述五个相互关联的场域,只有每一个场域运转良好,并且相互配合,民主政体才能得到巩固。因此可以说,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体,亦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没有其他任何场域,或者所有场域的支持,这个系统就不能正常运行。例如,在民主政体之中,公民社会需要法治对公民的言论自由和结社权加以特别保护,也需要国家机关供给必要的公共服务。政治社会创制宪法和主要法律,管理国家机器,为经济社会制定规章制度等等。任何一个场域出现大的问题,都可能导致民主的倒退。
以往的著者多把民主转型与巩固的希望寄托在掌握政权的统治集团或强势领导人身上,但太多的事实证明这往往是沉迷于幻想的懦弱者的一厢情愿。《转型与巩固》的作者则把建设有活力的公民社会置于首要地位。书中明确指出:一个民主政体要得到巩固,“首先,必须存在一个自由和活跃的公民社会可以发展的条件。”(第7页)“活跃的公民社会不仅推动了政治变迁,产生了政府和国家,从而启动了民主转型,还可以防止逆转,从而推动转型的完成,有助于民主的巩固,并有助于民主的深化。因此,在民主化过程的各个阶段,一个活跃和独立的公民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第10页)我想这正是本书给予中国读者的主要启示。
写于2008年5月28日
发表在2008年6月7日《新京报》书评周刊,发表时略有改动
当今时代的主题词
《民主转型与巩固的问题》 作者:(美)胡安·J.林茨等 版本: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定价:54.00元
□书评人 祖桦
胡安·J·林茨(Juan J. Linz)和阿尔弗莱德·斯泰潘(Alfred Stepan)在美国和国际政治学界均非等闲之辈,林茨是耶鲁大学政治和社会科学教授,曾任国际社会学会政治社会学委员会主席、国际政治学会主席;斯泰潘曾任中欧大学校长、牛津大学政府学教授,现任哥伦比亚大学政府学教授和民主、宽容与宗教研究中心主任。
两人均为民主化和社会转型理论研究方面的著名学者。
本书作者之一的林茨是美籍西班牙人,青年时代飘洋过海来到美国求学,师从政治社会学大师西蒙·马丁·李普塞特,依靠洗碗打工完成学业,写出了耶鲁最长的博士毕业论文。1964年,他发表了《西班牙的威权政体》,以他的母国西班牙为理论模型,从多元化、意识形态、动员和领导权四个方面描述了西班牙的威权政体形态,由此奠定了威权主义研究的权威学者地位。
1975年,在美国出版的8卷本《政治科学大全》收录了林茨的《极权与威权政权》,作者在这一长篇论文中对威权政体的变体作了类型学意义上的划分,以军人官僚威权主义、动员式威权主义和后极权期的威权主义三种类型较为常见。林茨毕生的学术生涯围绕着威权主义、民主转型和民主巩固等议题做研究,以漂亮的知识成果享誉学界,而读者则能够从他的书中体验到智力上的征服感和阅读的愉悦感。本书的另一位作者斯泰潘是林茨的长期合作者,两人合作默契,在合著本书之前曾于1978年编著《民主政体的崩溃》,亦在学界引起较大反响。
我本人在阅读专业书籍时比较注重的是体会著者的独特视角与研究方法,《转型与巩固》一书在这方面可谓特色鲜明,能给人以很多启发。作者重新概括了当代非民主政体的主要类型,并探讨了每种类型向民主转型的可行道路和民主巩固所要完成的任务。尤其是作者匠心独具地提出了对民主的巩固而言必需的五个场域———公民社会、政治社会、法治、官僚机构和经济社会(我称之为“五分法”)———以及诸如“后全能主义”等更加宽广的分析范畴,将成为一种规范的分析框架,而他们对前共产主义世界的研究,也标志着苏联学开始回归主流比较政治学。
然而,世界各国尤其是后发国家的民主化实践告诉我们,民主宪政的转型与巩固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倒退、变形与名存实亡的事例并不鲜见。个中原由十分耐人寻味。《转型与巩固》给出的回答是:一个现代巩固的民主政体包括上述五个相互关联的场域,只有每一个场域运转良好,并且相互配合,民主政体才能得到巩固。因此可以说,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体,亦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没有其他任何场域,或者所有场域的支持,这个系统就不能正常运行。
以往的著者多把民主转型与巩固的希望寄托在掌握政权的统治集团或强势领导人身上,但太多的事实证明这往往是沉迷于幻想的懦弱者的一厢情愿。《转型与巩固》的作者则把建设有活力的公民社会置于首要地位。书中明确指出:一个民主政体要得到巩固,“首先,必须存在一个自由和活跃的公民社会可以发展的条件。”(第7页)“活跃的公民社会不仅推动了政治变迁,产生了政府和国家,从而启动了民主转型,还可以防止逆转,从而推动转型的完成,有助于民主的巩固,并有助于民主的深化。因此,在民主化过程的各个阶段,一个活跃和独立的公民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第10页)我想这正是本书给予中国读者的主要启示。
(2012/12/01 发表)
文章来源:张祖桦文集 https://blog.boxun.com/hero/zzh/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