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1日星期日

德语媒体:美国如何继续当好国际领袖

(德国之声中文网)瑞士《新苏黎世报》以"美中对撞 但是阿拉斯加的争吵也有好处"为题,刊发评论赞扬了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对中方的明确表态。文章认为,美国如果不这么做,中国就会继续以为美国正在衰落。

"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面临着双重认知困境:一方面,美国国内一直怀疑拜登不够强硬。确实,拜登是在2020年选战期间才成为了对华鹰派,早年在奥巴马麾下,他一直对美中合作抱有巨大期待。但是,拜登出任总统后,不会重返当年的路线,毕竟美国的政治风向早已剧变,国会两党如今已经形成共识:中国是美国最具威胁的战略对手。"

"另一方面,中国则反复扬言,美国是一个正在衰落的强权,甚至都没有能力来维持国内的安定与秩序。因此,中国的姿态日益自信、甚至有些趾高气昂。特朗普时代的混乱、国会山遭受的冲击固然可以被解读为美国衰落的迹象,但是这也是误判。只要美国拿出政治意愿、用更加审慎的方式运用自己的国力,美国就依然能够扮演好突出的世界强国的角色。"

作者认为,在这一背景下,美方在会谈中强硬提及中国人权、南海争端等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当然,强硬措辞并不足以对抗中国咄咄逼人的强国梦。前总统特朗普的对华政策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他似乎只是执着于中国在对美贸易中获得了太多好处。但在其他问题上,特朗普却释放出令人困惑的信号。他和习近平称兄道弟,面对维吾尔人遭遇的暴行也不过是耸耸肩。"

"如何评价拜登的对华政策?现在还为时过早。但不管怎样,拜登新政府释放出了令人鼓舞的信号。美国似乎已经从全局层面上应对中国挑战,在首轮高级别外交对话中设置了明确的优先级。华盛顿正在修复特朗普时期受损的与亚太盟友的关系,展现出了其对华政策的核心思路:仅仅靠美国,是无法应对中国挑战的。"

Alaska Anchorage USA China Gespräche

《法兰克福汇报》的短评以"演戏还是真对抗?"为题,指出美中对抗不可避免,但是即便在剑拔弩张之下也依然有合作空间。

"这场对话的开场白让人们认识到:如果中美两国无法找到避免矛盾演变为公开冲突的方法,这场较量会走向何方。大家现在已经明白,美中之间的地缘政治争端将是今后十年乃至更长时间段内的主要矛盾。"

"但是,这并不排斥两国在具有共同利益的领域展开合作。在体制性的根本对立中,双方也依然存在合作空间。"

慕尼黑出版的《南德意志报》以"特朗普时代的阴影"为题,刊评指出,阿拉斯加会场的争执之中,中国官员指责美国的人权和民主,而最吊诡的是,中国人也并没完全说错。

"问题并不在于,中方代表在对美方代表胡言乱语。有时候,这确实是一种外交手段。问题也不在于,中方打破了外交礼仪、在摄像机前而非在闭门会谈中说假话。这同样也是打乱谈判对手的一种方法。真正的问题在于:中国人说得没错。"

Volume 90%
 
观看视频01:27

中美阿拉斯加会晤 双方互不相让

"也许这么说有点太狠。确切一点,应该说:至少,中国人没有完全说错。美国有着诸多社会问题、政治缺陷,却依然是一个自由民主的法治国家,这点和中国式专政有着云泥之别。忽视这一点的人,一定是有意为之。但是,我们也无法否认,在过去几年间,确保自由、民主、法治的一些规范和标准,在美国出现了滑坡。当一个举手投足都像北京当权者一样的人成为一个民主国家领导人的时候,以上就是后果。特朗普实现了一项成就:连中国都可以对美国的人权和民主指手画脚。这真是一项相当特别的成就。"

"然而,阿拉斯加的争吵也许亦有其好处。这场争吵清晰地显示出,美中之间的对立并不仅仅局限于地缘战略或者经济问题,而是事关意识形态,事关对国家或社会治理模式的认知。任何一个生活在自由国家的人,都可以自己决定:到底是喜欢中国模式还是美国模式--而在非自由国家,统治者会贴心地帮助人们做这个决定。但是,我们不能假装看不到中美两种模式之间的区别,就像中方代表在阿拉斯加所尝试的那样。"

"新总统拜登非常了解这种差异。在他眼中,捍卫美国模式是美国在这个世界上的使命。这是一种非常老派的观点,拜登也是仅存的、为数不多的依然相信这是美国乃至西方'昭昭天命'的政治家。人们尽可以质疑美国是否还有意愿或实力再担任半个世纪的世界警察。但是,要是美国不当世界警察,就没人来当世界警察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