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前,美国已故前总统尼克松(Richard Nixon)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时任中国领导人毛泽东会面写下历史,不仅改变美苏冷战格局,也为后来的美中关系正常化打下基础。半个世纪过去,处于低点的美中关系还有那样的历史机遇吗?在尼克松总统访华五十周年前夕,作为尼克松与毛泽东历史性会谈的美方三名参与者之一、美国前驻华大使温斯顿•洛德(Winston Lord)接受了本台专访。
“ 我们在中国一个星期了,这是改变世界的一周。 ”1972年2月27日,尼克松在离开中国前留下这句话,还没有正式邦交的美利坚合众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签署了《上海公报》,而这也改变了世界。
对当时正在竞选连任的尼克松来说,从反共色彩鲜明摇身一变,成为美中双方接触交往的开创者。美国总统要访问二十多年没有公开往来的中国,这场政治豪赌,对那年三十岁出头、外交工作初出茅庐的洛德来说,因缘际会参与并见证历史,是永远难忘的。
现年八十四岁的洛德回忆:“那是让人非常兴奋的一刻,让我更雀跃的不只是参与地缘政治上的一件大事,我还回到了我太太的出生地上海,(注:洛德的太太是华裔美籍小说家包柏漪,Bette Bao Lord) ,于公于私,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能躬逢其盛,想想还是很激动。”
“美国访问团先抵达上海后、转飞北京,到北京没多久,周恩来才转达毛泽东想见总统尼克松,尼克松选了基辛格(Henry Kissinger)陪同,而我因为从事相关议题的这个工作背景,基辛格要我去做记录,好让他可以专心参与两位元首的历史性会谈。
有趣的是,在会谈结束后,尼克松总统特别要求周恩来,会谈的照片要把我裁剪掉,因为当时美方能与会的第三个人,竟然是我这样一个年轻人,负责外交事务的国务卿却不在场,这对整个美国政府体系来说也是有点尴尬的,所以全世界一开始除了我太太外,都不知道我在场。
隔年我们再访问中国,周恩来给了我一张毛泽东与尼克松会面的照片,里面是有我的,证明我参与了这个历史事件,所以,从许多方面来说,那确实是我这一生中最振奋的时刻之一。”
而这个动作,也凸显了有“中国外交教父”称号的周恩来处世的细腻。
为了安排让毛泽东遇上尼克松,美中双方在前期的外交安排准备工作从“华沙渠道”、到“巴基斯坦渠道”的往来至少三年。1971年7月,时任国安顾问的基辛格装肚子痛、从巴基斯坦借道访问中国,身为基辛格的助理,洛德也得乔装扮演,也只有他的太太,在他出发前听懂了此行要密访北京的信号。
洛德至今仍津津乐道自己因为坐在飞机前排,理论上是第一个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美国官员,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尼克松与毛泽东跨越太平洋的握手,能够成真。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与毛泽东会谈一个小时后,当晚,周恩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宴请尼克松一行人时说:“谋求两国关系正常化,并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这是符合中、美两国人民愿望的积极行动,这在中美两国关系史上是一个创举。”
中国崛起归功勤奋努力的中国人民
在尼克松与毛泽东的历史性会晤之后,半个世纪过去了,现在却是美、中两国之间互信少、猜忌怀疑多的低点,这个世界,因为美中关系的发展与演进变得更好了吗?
洛德:“在过去五十年里,中国在经济、政治与外交实力方面不断增长强化,这确实令人惊艳,世界历史上从未有过一个国家如此迅速地崛起,但这首先要归功于中国人民的勤奋工作和企业家精神。
尤其是在邓小平的治理下,中国走向改革开放,并且以更明智的政策发展,带领中国对外开放,对内经济改革。中国是个有4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国家,我毫无疑问她一定会再次强大。中国人民在物质层面上来说,现在肯定是比1970年代好,生活水平也大幅提升,但与此同时,中国人民付出的代价是在政治上面临的压迫,尤其在习近平主政下。
而现在,最大的一个关键是,中国还能以政治上的压迫,冒着没有自由社会的创新与思想激荡的风险,继续这样一套经济发展模式吗?”
毛抓大放小动荡治国 习什么都管高举稳定
记者:外界常以毛泽东与习近平相比较,认为习近平与毛泽东有许多相似之处,要重返毛泽东的路线,您的观察呢?
洛德:“他们有相似处,但也有不同处。举例来说,毛泽东是以革命的方式治国,他当年发动文化大革命,是想动摇官僚主义;而习近平则一切是强调稳定。
另外,毛泽东管大原则,习近平是钜细靡遗凡事都要管,几个委员会、小组,他都是组长,我想说的是,对一个领导人来说,事必躬亲的结果就是最后成败都你负责。
回想当年尼克松总统与毛泽东会谈之后,美国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有点失望的。因为当时总统想谈越南局势、朝鲜半岛、美苏关系与美中关系等很多实质性的问题,而毛泽东不想谈,毛只想谈哲学问题与大方向,毛泽东会说这些事情你们找周恩来谈。”
消声的李克强: 没有周恩来的习近平带中国去哪?
洛德:“但现在,看看美中关系,还有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我会认为,像是美中关系的下滑,习近平在外交政策上的指挥部署,是主要原因。他不只对内压制、而且对外咄咄逼人的形象太鲜明,好几个国家的民调都显示,中国近来的形象与好感度下滑,而且中国现在不只干涉美国,还干涉其他国家,像是澳大利亚的内政。虽然我不会说这些问题都是中国的错,但我确实认为,美中关系的下滑,主因是中国自己采取的政策,尤其是在习近平领导下。
我觉得,习近平的个人特质还是跟毛泽东不太一样。毛泽东强悍、无情,而周恩来总是正式、优雅。还有,毛泽东在外交会谈上是会自嘲的,尽管他也极为自负,但也有幽默感,而他也比我们一开始认为的更有谈判技巧。
毛泽东如果当年没有周恩来当总理,他会有更多的混乱与麻烦,而就像我刚刚讲到的,习近平什么都管,有功归你,若出现错误,当然所有就得都由你负责。”
美中接触半个世纪 美中关系何以至此?
对照尼克松访华四十周年时,华盛顿多个智库举办庆祝活动,时任国务卿的希拉里-克林顿还亲自出席了系列活动。到现在不过十年的光景,美、中之间的热络与互动大不如前,除了受疫情影响,也反映了当前的现实格局。
当年在《上海公报》中,中国方面声明:国家不分大小,应该一律平等,大国不应欺负小国,强国不应欺负弱国。中国决不做超级大国,并且反对任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美、中双方还声明: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对照现在中国在全世界的外交作为,难道不是中国自己变了?中国是不是成为当年美、中欲联手对抗的苏联了?洛德则是这么看的。
“我不会说中国像是当年的苏联,因为毕竟与当时的苏联相较,中国并没有在任何国家驻扎军队,但这几年的战狼外交下来,中国就够让国际社会印象深刻的了。
我会说,在习近平的带领下,中国的外交处境是麻烦一堆。中国当然有权为自己过去几十年的发展感到自豪,他们也有权说自己要在国际体系有更多发言权,但是,中国现在身处‘过度狂妄自大的风险’中。
当然,过去几年美国自己的表现确实不佳,但民主体制出现问题会有自己的纠错机制修复,美国经历的危机不少,但危机后都能反弹复苏和重振。我会提醒中国,不要指望美国与西方民主国家会一蹶不振,‘东升西降’的错误认识有很大风险,美国仍有许多巨大的优势。
还有,过去《上海公报》也认识到双方的政治体制不同,但中国现在自认自己的模式比西方民主体制优越,还试图想干预别国体制。
我的观察是,过去美国与苏联之间的意识形态斗争,已经好几年没出现了,但现在,中国冒出头了。总的来说,中国想在区域和全球展现影响力,有部分是合理的。但我认为,他们在某些领域做得过头了,像是南海,但我不会说他们的野心是像当年的苏联一样要追求霸权。”
台湾议题不谨慎 习近平恐亡党国?
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交往历史中,台湾总是绕不开的敏感议题。
在《上海公报》中,美方表示,“美国认识(acknowledge)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五十年过去,许多的时空环境背景早已大不相同,不变的是美国始终关切,两岸歧见必须是“和平解决”。
洛德就说,台湾在经历民主化后,人民自主意识的抬头以及对台湾人认同升高,再加上看着中国大谈一国两制下对待香港的做法,这对台湾人民来说,只要中国没有民主化的一天,台湾人就不会想和中国和平统一。
洛德:“我认为,这也是习近平所担心的,民主制度在台湾确实发挥了作用,而台湾人认同的转变,他其实也无能为力,我不认为时间在中国这一边。
但我觉得,习近平是务实的,不管乌克兰局势如何演变,都不会改变他想要统一台湾、作为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个考量。但乌克兰局势的变化不是中国考虑是否统一台湾的考量基础,我认为习近平会加大在经济、外交,甚至军事上对台湾的压迫,但‘武统台湾’对他来说太冒险了,‘失败了他不但得下台,一旦美国卷入,中国会面临巨大的后果。’”
尼克松首度访华,也开启美国领导人访问走访长城的先例,尼克松当时更曾一语双关地指出:“这样伟大的长城,只有伟大的人民才能打造,而我们希望未来不论是实体的、或是意识形态与心理上的那堵墙,不再是世界上分化彼此的界线,而能有更多了解彼此的机会。”
锦江小礼堂是《上海公报》的签署地点,早已改建得更华丽;上海淮海路的繁华忙碌,也是中国改革开放成果的注脚之一。
而长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那堵尼克松婉转表明应超越隔阂的远大理想,半世纪后还有可能实现吗?
美中关系需手术刀校正
洛德仍认同美、中要继续交往,但他同时也提醒,美国正视中国造成的挑战,除了要大力投资自己,更要避免夸大中国的实力,“中国才不是什么十呎巨人。”
但正因为了解,就要保持适当的距离。洛德认为,“美国有必要在特定、有针对性的领域脱钩(certain selective decoupling),但这需要非常谨慎评估后、提出全面做法,例如美国在科技领域的领先发展,要如何避免被中国拿来用作对内迫害人权的工具。”
洛德说,“美国还应更加展开双臂,欢迎中国学生到美国学习,美国的包容与对世界优秀人才的开放,是美国的优势,校正美中关系需要的是‘(锋利而着眼于细微处的)手术刀,而不是开山斧。’”
自由亚洲电台记者郑崇生华盛顿报道 责编:梒青 网编:洪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