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19日星期六

习近平倡加强域外法权立法以开展国际斗争 评论指可能弄巧成拙

正当不少专家指中国正利用市场优势去推动国际社会改用其标准之时,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向党中央领导决策层表明,国际竞争日益透过法律和制度进行,中国须加强在域外适用的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反制裁和反干涉的法律,并在建设双边和多边关系时,寻求扩大相关执法。熟悉中国事务的学者林和立指出,习近平此说可能想起震慑作用,但对欧美和与中国不友善的国家来说,没有实质作用,反而可能会起到吓跑投资者的反作用

中共党刊《求是》杂志近日刊登总书记习近平去年12月6日在作为党中央领导机构的政治局的「全体学习」会讲话全文,主题是法治建设。习近平指出,中国法治体系存在不足,尤其是涉外法治方面,但「从国际看,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国际竞争越来越体现为制度、规则、法律之争」。他认为,中国必须加强涉外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提升涉外执法司法效能,以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及发展利益。

他更把「运用法治手段开展国际斗争」作为今后要着力抓好的工作之一,帛要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按照「急用先行原则」,加强涉外领域立法,进一步完善「反制裁、反干涉、反制『长臂管辖』法律法规」。他表明,要把拓展执法司法合作纳入双边多边关系建设的重要议题,延伸保护中国海外利益的安全链。

习近平强调,法治领域的改革决不能变成“对标”西方法治体系或“追捧”西方法治实践,形容这是必须把握的原则。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客席教授林和立向本台表示,面对美国拜登政府组成一系列的反华联盟,习近平态度强硬,但这种以域外法权的手法去「反干涉」,能用到的机会很小,可能只对一些需要中国援助的非洲等国家才有效用。他解释,法律一般只在立法国生效,若要用在其他国家,需双方协议,若果这些具域外法权的法律是单方面制订的,其他国家根本不会理会;而要透过外交商讨去达成双边协议,现时的国际形势亦难以达到。前者的例子可见于北京为香港「订造」的《港区国安法》,京港政府均指国安法在全球生效,并指要按例通缉流亡海外的泛民主派核心人物,但一直未见行动;而在国安法生效后,部分国家更中止与香港原有的双边遣返协议,便可知道中国要透过订定双边协议去落实域外法权,甚有难度。

翻查资料,香港原与18个国家签订移交逃犯的协议,但在被指定义不明、易被滥用的国安法生效后,英美澳加德等9国先后中止协议,而协议已经签署并进入国会审批程序的法国,亦叫停审议。

林和立又说,习近平欲加强域外法权立法可能与「人质外交」有关,即以此起震慑作用,藉「依法」之名扣押进入或在中国领土出现的他国人员,但如此震慑可能起反作用,因为一些经营有政治因素或国家安全有关行业的企业,例如

互联网商、科网企业等,可能会对中港两地都却步,以免一旦出现纷争而被当作讨价还价的「人质」。

他更表示,其实中国领导层亦明白个中得失,所以去年通过的《反外国制裁法》,曾有意在港生效,但最终因为弊大于利而叫停。但无论域外法权的立法能否收效,习近平这种战斗姿态,亦会令国际局势更加紧张。

中国人大常委会去年6月首次通过《反外国制裁法》,作为对美欧等国的对等反制措施,内容包括不发签证、不准入境,查封、冻结有关国家资本的在华资产等。中国其后于7月引用此法制裁美国前商务部长罗斯等六名美国人员,以响应美国制裁七名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公室副主任。及至去年8月,人大常委会曾讨论把《反外国制裁法》纳入港澳法律文件,但据称考虑到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影响,暂缓议案。

文章来源:RFI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