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在对乌克兰战争第一阶段的"闪电战"和全面攻势失败后,自行宣布了"完成"任务,并将目标重点转向顿巴斯地区。
截止目前,俄方的战略收缩和战略退却行动初步完成,大批兵力集中于白俄罗斯重整,或者被被部署到乌东地区。
俄方对攻取顿巴斯地区,甚至打通该地区与克里米亚的陆上通道,以将两地连成一线,向"卫国战争77周年"献礼,志在必得,并公开扬言要在5月9日当天举行阅兵式。
俄乌战争以来最残酷的战役正在到来。俄方在战前加强了外交攻势和信息战术,一方面指责基辅当局无意达成协议,旨在按照美国意图把战争继续打下去,一方面声称"第二阶段"的"特别军事行动"将在未来数日结束。
而乌方借美国总统拜登到访欧洲和北约外长会议举行之机,与西方就下一步行动进行了密切协调。"布恰"事件加强了西方的团结,誓言继续全面支持基辅,更大力度地制裁和孤立莫斯科。
在此之际,美国参议院通过新的"租借法案",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继欧洲议会议长之后亲访乌克兰,为泽连斯基当局声援打气。
军事上的挫败和经济上的困难合力施压普京当局,迫切需要一场胜利,提振朝野信心,并为体面结束战争开辟一条道路,如若不然,战争将可能无限期拖延下去,势必要保全普京体制得以顺遂延续。
美欧当前面临的两个突出问题是,如何确保自身阵营内部的团结,尽全力协调一致在俄乌局势上开展行动,施加影响,最大程度地削弱莫斯科的战争能力,削弱其持久影响力,并确保没有任何强大的外部力量(东方大国)向莫斯科提供足以改变力量对比的支持,甚至形成一个"阵营",提升普京当局的战争能力,提升其打持久战的能力。
这是跨大西洋盟友工作的重点领域之一,超级大国、欧盟、北约甚至欧洲部分大国都竭力阻止俄罗斯和它的东方伙伴的联合。
随着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首脑峰会在即,各国外长们6—7日相聚布鲁塞尔召开会议,并扩大了其规模,邀请了欧洲和印度-太平洋地区的非成员国与会。
引人注目的是,俄乌战争正在"祸水东引",明显改变北约对亚洲的认知,因应新的形势,延伸战略触角,转变自己的战略目标和任务,从应对欧洲威胁转向欧亚并重尤其是应对亚洲的"系统性挑战",从而使其有机会焕发出新的生机。
大国对俄乌战争的态度以及实施何种政策,成为影响北约战略转型的关键依据。
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在北约外长会议前举行的记者会上批评亚洲大国(中国)不愿谴责俄罗斯的"侵略行为",并不同寻常地认为其已"加入莫斯科","一同质疑全球各国选择自身道路的权力"。
本届北约外长会议充满了浓厚的"东方色彩",除了斯托尔滕贝格的新定性外,本年度会议邀请了诸多美国在印度-太平洋地区的盟友及伙伴参加,比如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和韩国。
会议聚焦俄乌战争后的形势,如何调整关系模式,讨论"新战略概念",引导成员国"适应新的安全现实",首次在战略文件中把俄与其东方伙伴相提并论,并考虑将其"增长的影响力"和"国际上的胁迫政策"及其对北约的民主和安全带来的"系统性挑战"纳入其中。
它们是北约继去年把所谓"系统性挑战"作为会议内容之后,进一步将其具体化、制度化、政策化,积极推动自身战略转型,转变战略目标和任务,聚焦印度-太平洋地区新的安全现实和"系统性挑战",以呼应美国全球战略转移、实施新的以大国竞争为核心的战略并联手开展合作的表现。
以本年度的本月系列会议为标志,美国和日本近年来大力推动北约介入印度-太平洋地区事务的目标初步达成,北约跨出将其战略目标、任务从传统的欧洲地区转向欧、印太并重,尤其是更关切"系统性挑战"、更关切俄与东方伙伴关系"阵营化"的重要一步。
这意味着俄乌战争的爆发及各国的取态深刻影响了北约对自身新定位和新战略目标的评判,它倾向于以此作为对敌友进行"划线"的标准。美国拜登当局过去一年来及日本政府近年来一直努力游说北约、想做而没能做到的事,由于俄乌战争及大国取态的激化,正在变成现实。
对美国来说,它乐见北约的战略转型。拜登当局成立伊始,就以"重振联盟"为志,把盟友价值放到了很高的位置上,其首年的头号重点,就是做跨大西洋盟友的合作,但效果虽有,却差强人意,所以不得不成立了一个"AUKUS"的新联盟。
北约的"加入"恰逢其时。如果不是俄乌战争的爆发,拜登当局新年度外交重点转向印度-太平洋地区应该早就"落地"了。尽管战争一定程度地影响了今年迄今为止华盛顿的战略注意力,但随着战争形势趋于明朗,美国正在抓紧全面启动其在印太地区的外交重点。
首当其冲的就是已确定将于下月公开的"印度-太平洋经济框架",针对性地在贸易、供应链、基础设施和脱碳及税和反腐败四大领域搭建一个竞争性的框架,吸引其在印度-太平洋地区的关键盟友和伙伴加入,构成一个排他性和对抗性的地区新体系。
它将与美国在该地区业已推展的"印太战略"及其框架下的"四方安全对话"、"AUKUS"和"太平洋威慑倡议"等一系列机制一起形成在该地区开展大国竞争和对抗的工具。
而北约的加入,对美国来说好比是"如虎添翼",使得拜登当局念念不忘、一心一意加以推动的跨大西洋和跨印度-太平洋盟友及其工具的整合变成现实。
文章来源:新世纪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