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改革*精神文明研讨会” (发言摘要上)
编者按:由共青团中央研究室主办,部分知名学者、青年理论工作者、青年工作者参见的“青年*改革*精神文明’研讨会”于七月下旬在京举行。与会者就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问题、青年及青年组织在改革与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讨论充满认真精神与和谐气氛。现将部分同志的发言摘要刊登。
精神文明建设要促进改革开放促进人才成长
李克强(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
我们请活跃在理论界的一些青年朋友和部分团干部一起来讨论改革、青年、精神文明的问题。顾名思义,可以引出两个议题 :
一是我们所建设的精神文明如何能适应和推动全面改革与开放。随着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人们愈益感到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精神文明。这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也必然要引起人们价值观念、道德标准、文化素质的重大变化,因此需要认真探讨我们所建设的精神文明如何能为全面改革和开放创造一个良好的宽松的社会环境,同时倡导一种新的风尚,来推动全面改革与开放。
二是如何在改革与开放的实践和探索中造就青年一代的时代品质和新的素质。青年一代的素质如何不仅关系当前的改革和开放,更重要的是关系九十年代的经济振兴和能否建成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国家。青年一代要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坚韧奋斗,锻造自己。同时我们也要为青年人创造一个良好的富有激励性的环境,支持青年人面向未来,注意发挥青年人的优势,尊重青年人的探索精神,鼓励青年人成才,“冒尖”。形成这样一种社会风气,也是体现全民族的蓬勃生机,以适应改革与开放的需要,适应建设高度文明,高度民主国家的需要。
改革中走上历史舞台的一代新人,要有现代文化观念的准备
刘再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
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转变时期,正面临着两种世界性潮流的冲击。一种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高技术革命的冲击。另一种是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潮流的冲击。再加上我们国家发生的“文化大革命”,造成了民族精神的巨大创伤,这样,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结合起来中华民族选择改革的道路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我们今天的改革,需要有一个整体概念。 改革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改革它还包括政治体制的改革,文化价值观念的变化。改革是一个整体的全面的现代化过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自然应有自己的独特的观念,独特的形象,独特的全面的现代化目标模式。我们是世界上的大国,应该有自己的形象,应该与人类最美好的东西连接在一起。
现在有一个问题必须注意,就是文化需求的时代落差问题。现在西方处在后现代化时期,我们处在进入前现代化时期。西方由于高度的技术发展和消费发展,形成新的异化力量,使人类成为技术的奴隶、广告的奴隶。为了摆脱新的不自由,他们的思想家、理论家想出一些新的办法,重新寻求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他们觉得我们的传统文化对他们起调节作用。我们生活在中国,反而着眼于改革我们的传统文化,这就是时代落差问题。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前现代化时期,这个时期,历史赋予我们的任务是要调动人的积极性、首创性、主观能动性,来发展高度的科学技术,发展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我们要有这样一个历史阶段,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一个不能超越的阶段。前现代化时期的观念,如科学、民主、自由、平等、开放,现在我们很需要这些。我们在补商品经济这一课时,也要补前现代化文化观念的课。
在改革的历史发展进程进程中,一代新人正走上历史舞台,其中最关键的是各种管理人才— 一代企业家、政治家走上历史舞台。这些人必须带着一种新的价值观念,必须有多种准备,如知识的、经验的、组织能力的准备,而首要的是现代文化观念的准备。我们时代的先进分子应该是现代化观念的先驱。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应仅停留在表层建设上,而应是深层上的建设,把社会文明的要求从社会规范转化为我们主体的迫切需求。如果我们几亿青年都有这样的现代文化观念,我们的国家会更有生气,更有希望。
新一代社会主义企业家身上必须体现精神文明
厉以宁(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系主任)
我们要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要进行所有制改革,建立新型的公有制企业。谁来领导这些企业,需要一大批社会主义企业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这是一大批社会主义企业家所担负的历史使命。企业家不是在温室里培养出来的,是在市场竞争环境中拼搏出来的。社会主义企业家身上必须体现精神文明,要树立四种观念:一是创新的观念,要有胆量、有眼光,能够看准什么新产品畅销,要不断考虑推出新产品;二是平等的观念,要破除等级观念,因为企业家面临市场,在市场竞争中往往要机会均等,企业家天生是和平均主义作对的;三是效益观念,要讲时效。企业家实际上24小时都在工作,因为市场不等人,机会不等人;四是开放观念,企业家的视野和活动范围是一个没有封闭体可以限制住的,需要多方吸收外界的信息,必须在开放的条件下才能显示他的才能。
东方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是家族观念、小生产者的平均主义观念,西方的价值观是个人主义。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要建立自己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这就提出:第一,劳动者的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结合;第二,全体劳动者利益和部分劳动者利益的结合;第三,个人创新精神和集体意识的结合,树立对商品经济的一些新的价值观念和新的看法。这四部分内容,将形成我们自己的社会主义伦理观念,既有我们社会主义的特点,又体现商品经济的特点。这个任务远不是我们这一代能完成的,这将留给下一代去完成。现在的青年有很多打算,我们应该是纵向横向相结合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对中国起促进作用。
紧紧围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研究精神文明建设问题
贾春风(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副局长)
研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能离开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经商品经济这个基本点、基本实践。
我们都会感觉到,与经济搞活相伴随的是一种议论纷纷、众说纷纭的现象。仔细观察这种议论、意见、评价,常常是围绕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展开的,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化,这是空前的、极为深刻的、波及和激荡着社会各个方面的大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新旧经济体制的转换,经济关系、经济利益的调整,经济格局、经济生活的变动,怎能不引起人们的多种思考和议论呢?有的同志称目前为”社会观念演变的活跃期”,是的,人们的思想观念、心理状态、价值标准、思维方式中那些长期处于稳定状态的东西,正在涌动着、跳跃着变化,许多新的观念在萌生、发展。观念变革是整个社会变革的一个特定的组成部分。而今天观念变革的根,或者说观念变革的深厚的社会根源,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不正是社会经济生活中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吗 ? 在新的形势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分析新的变动着的社会经济条件,研究探讨在社会经济关系、经济生活发生很大变化的情况下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势和具体途径,摸出新的规律来。这就要研究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环境里,怎样去把握人们的思想、情绪、观念、追求的变化,协调人们的利益关系,激发人们历史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催人奋进,积极向上。
改革、开放不仅活跃繁荣了经济,而且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给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带来了积极的变化。今年以来,报刊上已有一些文章开始从人们视野的拓展、创新精神的发扬,对教育和科技的重视、对知识的追求、长期存在的小农意识和不思进取的精神状态的变化等等方面来具体的分析了这个问题,有事实有说服力地说明了并不是什么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下来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一些文章中,对实际存在的消极现象和种种问题进行了分析或研究,科学地分析这些消极现象发生的社会原因,的确是一个重要问题。实际生活告诉我们,以权谋私、关系网等不正之风是封建主义残余,是自给自足的小商品经济的产物。这些现象的存在也反映了我们体制上的弊端、漏洞。因此,改革的过程也是同以权谋私、关系网等不正之风作斗争的过程。
精神文明建设要适应改革要求
邢魁山(共青团中央研究室主任)
近年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应该充分肯定。同时,人们也感到,精神文明建设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还有一些不协调之处,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软摩擦”。其突出表现是,有人往往用过时的道德标准去评价今天的经济行为,已致使经济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过多地受到来自道德方面的指责。这是当前值得重视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实行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一场深刻的政治变革。它要冲破生产关系上的某些僵化模式,也要冲破旧的传统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它将带来人民劳动积极性创造性的极大发挥,带来社会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高。对于改革的政策、措施,不能仅仅看它是否符合某项道德原则,更要看它能否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能否给社会带来经济效益。凡是有利于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措施、政策,就应当坚持。改革也绝不会是”十全十美”的,它也会带来一些问题,甚至会损失掉传统社会中某些”美好”的东西。但是,任何一个有理智的人都不会因为改革会带来一些问题而否定改革的必要性。古人说,”吝少失多,廉贾不处,溺近迷远,中人所非”,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从历史上看,中国是一个重伦理的社会,任何事情都被视为道德问题,任何事情都由道德来决定取舍。这种”伦理中心”原则同现代化事业的要求是大相迳庭的。须知,美好的道德观有可能是反动的经济观。比如平均主义,作为一种道德理想是十分美好的。但如果把平均主义作为经济原则,以此去制定经济政策,那就大错特错了。 “大锅饭”、”铁饭碗”一套做法,最终导致了人们劳动积极性的降低和社会经济活力的丧失,大家都是记忆犹新的。
赵紫阳总理曾指出,要为改革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最近胡启立同志又指出,精神文明建设要为新生产力鸣锣开道,要促进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发展,这都值很值得我们思考,并相应的改进我们的工作。
物质文明中包含着精神文明
胡平(北京社会科学院哲学室研究人员)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这种概念的区分容易造成一种误解,因为物质文明总是包含着精神文明在内的。当你看到高楼大厦的时候,你难道不能看到人民的勤劳精神;当你注射青霉素疫苗时,你难道不能感受到医生和科学家那种献身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感。这里所说的物质不是山川河流等自然物质,而是人化了的物质,物质文明是精神变物质变出来的。一个国家物质文明很发达,精神文明一塌糊涂是不可能的。物质文明的发达本身就包含着人类可贵可贵的精神因素,包含着一种进取的精神、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种探求的精神,没有这些,物质文明不可能发展。如果说,某国物质文明很发达,精神文明不发达,只能说在某些方面不好。
“两个文明一起抓”的口号是否科学
甘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人员)
两个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一起抓这样一个口号是否科学,需要加以认真的研究。这个口号常常造成人们的一种误解,即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精神文明应该同时上去,事实恰恰相反。现代化运动过程要求道德相对放松,意识形态相对放松,这样才能有经济上的增长。回顾十一届中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经过了一个意识形态相对放松的过程。当然,精神文明、物质文明都要,并保持二者的融洽和谐是最理想的状态,但事实上不可能。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旧的社会结构,组织必然瓦解,人的整个价值观念要发生变化,现代化必然带来一系列毛病,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我们们必须认清的。
“青年*改革*精神文明’研讨会”发言摘要(下)
编者按:本专栏8月14日发表了“青年*改革*精神文明’研讨会”上部分发言摘要。应读者要求,本期再选登一些。我们也欢迎读者就精神文明建设、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青年在改革与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等问题写稿。来稿请迳寄本专栏收。
应当*失当*正当
——从实际出发进行理想道德教育
王润生(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
不是有德就是缺德,不是善就是恶,不是崇高就是卑鄙,不是大公无私就是自私自利。这是人们在道德评价上习以为常的二分法。在理论上,二分法的后果是将道德理想和现实道德规范混为一谈,把人们的行为或品质分为两个层次:失当和应当,不许和赞许,戒律和劝谕。这种二分法忽略了道德生活中一个广阔的中间地带,正当-(为人们所默认,既不崇高也不卑鄙)的行为或品质。我们所说的道德规范主要是指属失当和正当层次的规范。
传统道德生活的一个失误在于:常用本属应当层次的规范来判断评价对象的正当与否。比如,把无私看作美德,有私心就成了缺德,其后果把个人的正当权利,剥夺了。相应的另一个失误在于,常用本属正当层次的规范来判断评价对象的应当与否。譬如一旦为钱正名,认定拼命挣钱没什么不好的,于是就把挣钱看做光荣的事了,“钱越多越光荣”,其后果是取消道德理想。两种失误均源于一个公式:不是有德就是缺德,不是缺德就是有德。三分法在实践上恰恰要说明这样一个界限:不缺德不一定有德,无德也不一定缺德。道德评价应该是三维的,对不当的要惩戒,对正当的要默许,对应当的要赞美。
“应当”是需要提倡的。任何时代都有自己的道德理想,它反映了人们对理想人和理想社会关系的渴望。就其内容来说,道德理想大都带有无私和完善的色彩,主要指向是品质的向善。就其实践特征来说,主要依靠个人自觉和良好的力量得以存在。
道德政治化的含义是用制度、政策、行政手段的力量来保证道德理想目标的实现。而这种政治手段归根结底是一种奖惩手段,因此,导致两个后果。第一,造成目的的异化,用奖惩手段来鼓励人们无私,给那些不讲名利的人更多的名和利,其结果一方面鼓励了人的名利动机,一方面造成了一些人为了获奖而做出无私的样子,不仅没有带来品质纯净的效果,反而成就了虚伪,鼓励了伪君子。第二,由于违背人的行为的普遍定势而造成活力的丧失。本来大多数人关心自己的利益,如果在理论上政治上不给他实现个人利益的理由和机会,其结果是消极怠工,抹杀了个人工作的潜力和创造力。干多干少,宁可少干;干好干坏,宁可不干。这种状态最终有害于社会发展。
重视两个文明建设的阶段性
张伦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生)
中国的改革实际上是几个历史矛盾课题的交织情况下,在古老的土地上开展的深刻革命。中国的改革面临三大历史课课题:一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再认识与再创造;三是古老中国的现代化。这几个大历史课题高重叠高复合地集中在这块土地上,使我们的改革具有艰巨性、复杂性,冲突的激烈性也是人类历史上少见的。应当教育青年,不要对改革进展的速度期望过高,期望过高就容易失望。
由于矛盾重叠和历史的困境,精神文明建设也存在一个历史性和现实性的问题。精神文明是什么和怎样建设是两个问题,因此,在建设精神文明问题上不要提的过高,把共产主义理想规范中的东西搬到现实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毕竟生活在现实中。从现实讲,精神文明的核心目标是建立一个合理的与有计划商品经济相适应的价值体系。从历史上讲,精神文明应围绕一个贯穿时代的课题,即民主与科学。
通过精神文明的历史性、现实性问题来看待青年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有几个问题需要科学的分析。如:关于信仰危机问题,我认为这种危机是世界性的。国际共运面临的共同问题是怎样重新认识对马列主义的教条主义,将马列主义的生命力解放出来的问题。当今世界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变化,全世界都在等待着新思想,要用新的眼光看世界看人类。马克思主义也面临着创造和发展。青年人首先敏锐地感觉到这些问题。又如:“代沟”问题。我认为代沟的存在是件好事,没有“代沟”,在一定意义上就没有中国的未来。“代沟”是社会的历史的巨变造成的。古代封建社会进程缓慢,“代沟”问题没有现在感受深切,现代社会变化剧烈,一个时代政治历史变化后,在文化上形成新的断裂,必然形成“代沟”,这是好事情,如果青年完全按老的文化模式和社会规范来生活,那社会就谈不上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讲,建议我们时代精神文明的历史任务,要由青年来完成,我们应当提倡一种宽容的理解的态度,有利于青年的成长。
对传统文化改造的艰巨性
孙立平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之所以根深蒂固,历久而不衰,除了产生这种文化的社会结构没有被超越的原因之外,从文化本身来看,与这样三个特点有关:
第一,这种文化本身并不仅仅作为一种观念而存在,而且外化为一种经济、政治和社会体制,因而具有一种意识形态上的神圣性,不许怀疑,不许改变。
第二,这种文化又内化到人的心理结构的深处,成为人格结构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又被全盘道德化了,对其背离都被认为是不道德的,而遵循这种文化被认为是道德的。对传统文化的任何挑战,都会被在伦理上置于劣势地位。
第三,中华民族固有的极强的个性。中国文化自古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形成的,具有极强的个性。犹如一个在孤独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会形成很强的个性一样。而一种文化的个性愈强,与其他文化愈格格不入,越难理解其他文化,也很难借其他文化的因素对自己进行改造。而中国文化在古代文化的辉煌成果基础上造成的虚荣心,以及由近代史的耻辱所形成的仇外心理,更加强了与外部文化的隔膜。
因此,对中国文化的改造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既需要体制改革与观念变革相搭配,更需要对外开放的环境。更进一步说,如果不消除对自己文化的虚荣心,不打掉罩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上的道德灵光,这个任务是难以实现的。
针对民族弱点建设精神文明
王绍光 (美国康奈尔大学政治系博士研究生)
我们当前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反思:一方面我们必须重新认识过去三十年所谓的“社会主义实践”,我称之为“国家社会主义”的模式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必须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来一番反思。一个民族善不善于反思自己的文化,直接关系到这个民族能否进步,能否跟上世界潮流。美国有人写过一本《丑陋的美国人》,讽刺美国人那种狂妄自大,好为人师的性格;日本有人写过一本《丑陋的日本人》,用强烈对比的方法,把日本人行为模式中的种种毛病一一挑出,然后进行无情地鞭笞。现在该轮到中国人写《丑陋的中国人》了。最近“新儒家”的行情看涨,通过新儒家代表人物提出“弘扬中国传统模文化”的口号,人们隐隐约约听出一种危险的民族自大心理:“民主嘛?那是古已有之的”,“精神文明嘛?老祖宗是我们的楷模”……对此不应听之任之。
传统文化中的坏东西很多,这里只谈一个方面。梁漱溟讲中国传统文化以团体本位,西方文化则以个人本位。咋一看来,这个论断似乎不错。中国人也的确喜欢群居,即使流落到天涯海角,他们也要在那儿建立唐人街,在异国他乡再现一个小小的“中国”。然而,我们同时也要看到中国人之间最难搞协调,“窝里反”是中国人的一大特色。看看小说《夜与昼》当会对此稍有认识。如果说中国人讲团体本位,为什么中国人总难联合在一起呢?大家都承认一个中国人可以对付一个日本人,三个中国人则不能对付三个日本人,既然如此,我们有什么资格说我们的文化是团体本位呢?
一个社会由成千上万的人组成,这些人由无形的线串联在一起。这种无形的线就是文化。中国的社会网络是由情感线串联起来的,而西方的社会网络是由责任线串联起来。在中国,售货员可能对大多数顾客冷若冰霜,而一转脸对一个熟人笑脸相迎。为什么呢?他与大多数人之间没有责任线,而与熟人有感情线相连。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开后门、任人唯亲是感情线起作用的例子,服务态度生硬、窝里反是感情线缺乏的例子。在西方,人们奉行个人主义;不管是政府也好,家长也好,其他任何人也好,你不能非法侵犯我的权利。但是,既然我在社会中扮演一个角色,我就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与我有关系的人负责,哪怕这个人是我不认得的人。我们经常批判西方的个人主义,又盛赞人家的服务质量好,效率高。殊不知两者之间不仅不是相互排斥的,而且是互为因果的。
青年思想界面临着文明素质再造
曹锡仁 (西北政法学院)
近年来,思想界一大批青年同志脱颖而出,他们活跃在经济学、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各个学科领域,站在改革的前列,有思想、有胆识、有远见,发挥着巨大的前驱作用。新一代的价值,不仅在于一大批优秀个体的涌现和成长,还将愈来愈大地影响着整个民族的命运,对现代化进程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但是,几年的实践,同时又使人们感到,在他们中间的一些人身上,又总是发现传统文化落后因素的影子,从而限制着一批优秀分子的成长,这是令人焦虑的。
一个突出的现象是,思想上的开放要求和主张与行为上的封闭方式相矛盾。人们常常看到,这些人所写的文章和所讲的言论中,有一种开放的强烈要求,认为它是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方式;但是,人们同时又看到,这些人又常常自立山头(应与正常的文化沙龙相区别),搞自我中心,而与别的“圈子”又互相排斥。显然,这种基于传统小生产私有观念的文化因素使他们在实践上言行分离,从而不仅限约了自身的成长,而且导致进步的力量的内耗,给改革和现代化事业带来损失。
我们不仅要改造世界,而且的确也存在着一个“自我”的现代化问题。不能设想,一个在行为和心理上受制于传统文化落后因素影响的人,是能够在实际上给人们和社会更多的现代文明的东西的。
(本作者说明:从报纸截图誊录到本文字稿,有劳杜先生帮忙,特此感谢)
注释:
[1] 最近于网上读到据讲是传自赵紫阳先生儿子赵二军的一些关于富强胡同六号的信息照片,谈及富强胡同六号面临被拆迁的事情。香港也有类似消息报道传出,法广也有相关报道。从官方的逻辑讲,拆除这样一个承载历史记忆的建筑,与这些年对八十年代的记忆的抹杀是一脉相承的,不让人感到意外。“中共庆百年之际 前总书记赵紫阳故居搬迁引关注”,2021年6月25. https://www.rfi.fr/cn/%E4%B8%AD%E5%9B%BD/20210625-%E4%B8%AD%E5%85%B1%E5%BA%86%E7%99%BE%E5%B9%B4%E4%B9%8B%E9%99%85-%E5%89%8D%E6%80%BB%E4%B9%A6%E8%AE%B0%E8%B5%B5%E7%B4%AB%E9%98%B3%E6%95%85%E5%B1%85%E6%90%AC%E8%BF%81%E5%BC%95%E5%85%B3%E6%B3%A8
[2] 参见 张显扬:“三宽”是一篇大文章——怀念朱厚泽先生“, (成稿于2010年5月14日,21日发表于同仁交流活页《往事》,并载《五柳村》网站)
[3] 盛平编:“胡耀邦思想年谱(1975=1989)” , 1986年5月,下册,p,1212页,1987年1月16。转引自傅高义,邓小平时代,冯克利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12,p, 504。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