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4日星期三

中國不能抹去文革十年

文化大革命發生在1966年到1976年間,據估計造成160到200萬人死亡,給整整一代人及其後代留下創傷,它似乎不可能被忘卻或無視。在毛澤東的領導下,這場運動意在清除殘餘在中國社會裡的非共產主義元素,結果顛覆了幾乎一切神聖的制度與規約。向來受尊重的教師和學校背上污名。書本遭焚燒和封禁,博物館被洗劫,私人藝術收藏被毀。知識分子飽受折磨。

然而在信息時常受到壓制的中國,歷史被不斷重寫——我們目睹了政府近年對新冠研究的審查,新版教科書對香港的英國殖民歷史遮遮掩掩——文革的記憶也面臨被遺忘、消殺和詆毀的風險,威脅著這個國家的未來。

中國政府從來不太熱衷於保存那灰暗十年的記憶。1994年我在中國旅行——那是一個略微開放一些的時代——在六個星期的行程中,我偶爾能在一些場合見到對文革的公開承認。博物館的展品標籤和圖錄往往乾脆跳過那十年,或者用不動聲色的語氣草草提及「當時的歷史事件」。

然而在她的新書《紅色記憶——文化大革命的後世》(Red Memory: The Afterlives of China’s Cultural Revolution)中,記者塔妮亞·布蘭尼根注意到,在最高領導人習近平治下,對這段歷史的遮掩愈發嚴密——隨著中國在世界舞台上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強大,這一跡象令人對它的政治健康深感憂慮。「當你存在一種集體創傷時,你真的需要做出集體的應對,」她近日對我說。「我明白共產黨為什麼想要避開仇怨與苦痛,但是如果你不能以某種方式承認它的存在,你可以繼續前行——但你是無法真正恢復過來的。」

習近平自己就是文革的受害者——據稱他被自己的母親出賣,被流放到貧窮的農村——「他比以往任何一位領導人都清楚歷史的有利與不利之處,恐怕只有毛算個例外,」布蘭尼根在書中寫道。2021年,習近平警告共產黨不要墮入「歷史虛無主義」——這包括了一切不作粉飾的中共歷史描繪——在他看來,這是個關乎存亡的威脅,兇險程度不亞於西方民主。

中國的高中教科書對文革的提及已經只剩下短短几段。2008年到2015年間任《衛報》駐北京記者的布蘭尼根曾試圖探訪全國唯一專門紀念這段歷史的文物保護單位,但當時已經無法進入。經歷過文革的人往往不願與她交談。她為了研究這場運動去了許多地方,有時會受到監視,而有關的場所已經被關閉。「中共和它統治下的人們一同選擇了遺忘,」她寫道。「整整十年消失了。」

由於真實歷史的缺位,一個關於文革的小型懷舊產業在中國興起,包括主題餐廳、場景重現、服裝道具和相關的刻奇商品,這與我國的內戰場景重現、邦聯雕像和改成婚宴場地的南方種植園有明顯相似之處。對於此類令人困擾的懷舊,美國近年來做出了一些反思,但遠不夠徹底,克林特·史密斯在2021年出版的《詞語的傳承——對美國蓄奴史的反思》(How the Word Is Passed: A Reckoning With the History of Slavery Across America)對此做出了有力的記錄。

但不論中美,當一個國家選擇迴避對其最黑暗歷史的全面清算,這種懷舊衝動往往就會助長脫離現實的妄想,並為政治宣傳提供便利。在中國,許多年輕人從未體驗過毛主義的恐怖,如今卻無比渴望其中包含的「理想」和透徹;曾經的紅衛兵在懷念當今物質社會所缺失的團結和使命感。這樣的扭曲也帶來了布蘭尼根所說的「悲劇宿命觀」——中國人所說的「吃苦」——即放棄在個人、社會或政治層面上催生變革的權利。

「羞恥的低鳴」是她描述被迫遺忘的代價時提到的另一個說法。即便是相當愛國的人也對布蘭尼根表示,他們的中國同胞在「道德上是空洞的」。他們哀嘆著國民身上的那種麻木消極、良心缺失和「靈魂病態」。據她的描述,中國人認為「道德淪喪」是國家最緊迫的威脅,比貧困和犯罪更甚。

像文革這樣無所不及的政治創傷不可避免地會留下這樣的遺產。「沒有一個工作單位能倖免,」布蘭尼根寫道。「沒有一個家庭是無辜的。用『同謀’來形容都過於輕巧——同志之間、朋友之間、夫妻之間、親子之間互相告發背叛。一個人可以通過這種背叛飛黃騰達,直到時代大潮再次改變方向,曾經的受害者開始反擊。這種親密關係的背叛和政策的突然逆轉撕裂了中國文化的全部肌理,將儒家的孝道倫理和更新式的共產主義博愛承諾盡數推翻。」

當美國人談起文革,討論的內容往往是關於集體思維和烏合之眾的興起,以及Twitter上和大學校園裡的表演型憤怒。相似之處當然存在:政治領袖在煽動文化戰爭,極化思維將意見分歧的範疇縮窄至盟友與異端的能指,媒體也更願意高喊口號而不是帶動深刻討論。

但布蘭尼根的著作提供了同樣重要的警示:忽視或扭曲歷史會招致怎樣的危險。一個國家想要淡化的歷史必然將繼續產生迴響,不管是中國的文革還是美國對原住民的待遇和奴隸制的遺留問題,都不例外。正如習近平可以審查中國近年的新冠歷史,美國也可以試圖粉飾最近發生的事件,比如推翻2020年大選結果的企圖,以及2021年1月6日的國會山莊暴動。

在《詞語的傳承》的結尾,史密斯描述了他的祖父母在南方種族隔離時期的經歷,那剛好是在中國文革發生十年前。「黑白相片和膠捲在向我們表明,這些事發生在遙遠的過去,」他寫道,「與我們的當代世界無關。」但正如祖母告訴他的那樣,「那是真實的,是我的親身經歷。」

Pamela Paul於2022年成為時報觀點版面專欄作家。她曾擔任《紐約時報》書評編輯九年,著有八本書,包括《100 Things We’ve Lost to the Internet》。

翻譯:紐約時報中文網

點擊查看本文英文版。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注意:只有此博客的成员才能发布评论。